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董仲舒人性论一直被古今贤哲争论不休,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董仲舒的人性论,但往往会受主流观点的影响顾此失彼。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董仲舒对"性"字正名时主张其具有广泛无差别的特性,与性分三品之间的矛盾。由于理论建设的不足,导致在推行政教的过程中存在紧张关系。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董仲舒的人性论必须从两个角度入手,其一可以从教化入手,人被赋予善恶两种特质是教化得以施行的依据;其二从现实的政治理想入手,儒家思想中任德而不任刑的主张需要在宇宙框架中找到依据。文章以"性"字辨析为出发点,试图厘清董仲舒人性论在现实政教中的理论不足。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对两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学术界对其进行的研究涉及到了许多领域。而作为大一统专制体制的理论根据,其影响最为直接的当在教育领域。兴学和察举是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张。而大一统的教育政策则为之确定了方向和标准。同时董仲舒的名号思想、人性论以及教育教化等,也都是研究董仲舒教育思想所应关注的。董仲舒以其天人观构建了儒学教育理论,使儒学从村野走向殿堂,也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的人性论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又有董仲舒的人性论是中民之性的新说提出。但董仲舒的人性论并不存在所谓人之性与民之性的两类文字的区分,更没有以人之性即为圣人之性的观念,新说关于中民之性的论述,也难以成立,究其原因在于新说不了解董仲舒的人性论处于儒学人性论“性同一说”向“性品级说”转变的逻辑关节点。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曾以人性论为其理论基础的来源。汉代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基础,以“阴阳”为其属性,以“性待教而为善”为目的,提出了著名的“性三品”说。这是董仲舒第一次总结先秦以来的人性论思想,并将其上升到哲学高度。“性三品”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且,“性待教而为善”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的人性论有其内在的理论结构,他的人性论是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渗透到社会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他的“性三品”“性情说”等人性论思想无疑在儒学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人性论不单单是一种思想,更是在汉代大一统背景下为政治而服务的理论工具,是儒家思想重新被重视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传承和发展了孔孟之道意义上的人性论思想,从一个集大成的宽广视野拓展了对人性论的综合理解。董仲舒既重视人性的内在超越性,也强调不能忽视自然属性意义上的人性之自然维度。正是因为人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恶的可能,所以董仲舒特别重视社会教化意义上的道德教育作用。作为董仲舒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注重社会道德教化并提出了“教化成性”的主张,同时,董仲舒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一种批判的传承,强调“性待教而为善”,善性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成就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化才能将其转化成善性的实然状态,这对今天更有效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并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认为董仲舒对荀子思想的接受主要有两种方式:对荀子王道政治思想、民本政治思想、封建纲常伦理等思想的显性接受,对苟子天人观、人性论等思想的隐性接受。其接受取向与董仲舒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荀予学说的特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在吸取先秦诸家人性论的基础上,将阴阳学说纳入人性论体系之中,并明确地提出性情二元、性分三等的理论,从"天人"的角度肯定了"圣人之性"的神圣性,"中民之性"的待教性,以及"斗筲之性"的不可名性,为皇权教化提供了合理的统治依据,从而开创了以阴阳之气论人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推崇儒学”“重视教化”。董仲舒于《贤良对策》中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可见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及推重程度。董子强调仁义之道,主张重德轻刑。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教化,与其所持之人性论密切相关。董仲舒在《贤良对策》的三策中,针对教化或作原则性概述,或提出具体的主张。董仲舒崇儒重教极具现代意义。儒家思想切于民用;为富而后教在今日尤宜重视;为改革选吏制度、不与民争利之主张仍富有现代作用。  相似文献   

11.
物权行为理论自被提出时起,就在各国法学界引起激烈批判和争议。从物权行为理论在理论上的错误、无因性原则的弊端、其对现实法律生活的不利影响及我国民法对其否定的态度等方面,可以看到物权行为理论已无存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从整个人类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到社会群体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群体本质再到现实个人以实践为存在方式而不断生成的个体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在形成过程中的这三个阶段的论断看似说法不一、前后冲突,实则环环相接、层层深入,并以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切入角度.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实现了从批判继承走向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3.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14.
阿拉伯古代人性论发展的思想逻辑及其学说主要包括人性地位论,如人性神赋说、人性突现说,人性要素论,如人类双性说、人性个体说、人性善恶说,人性价值论,如人的价值真理说、人的价值德行说、人的价值自由意志说.虽然阿拉伯古代人性论的理论产生得较早,但时至今日,其理论的合理部分对于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康社会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据此,本文沿着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思想历程综合考察了人的本质,并强调人的本质的完整实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浅析战国秦汉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的假设是任何管理理论的前提之一。科学管理的前提应是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的人性假设。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因而,研究中国儒家的人性管理思想对创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历来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性善还是性恶的观点上争执不一。孟子提倡"性善论",认为人性生来是善的,要保持并扩充这个"善",要靠教育的作用。于是,在"性善论"基础上,构建起以"明人伦"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18.
程颐的人性学说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性与理的关系、心性情、已发未发等等,其中,“性”与“才”的关系问题是其人性学说的一个重要方面。之前的研究认为在程颐的人性学说中,“生之谓性”就是“才”,而断定其人性论是性二元论。其实在程颐的人性理论中,“生之谓性”只不过是“性”的一个侧面,其与“才”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因此,程颐的哲学只能称为是性一元论或性气二元论。  相似文献   

19.
人性论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苟子作为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主张“性善”论和“性恶”论。造成二人观点针锋相对有其时代背景不同、二人对“性”立论的出发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同时,通过对二者人性论的比较,又不难发现孟子、苟子二人都重视后天教育、关于人性论的总目标一致等诸多相同点。  相似文献   

20.
自然观表达的是人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必然内蕴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人类实践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建构科学的"自然观"。从历史上看,整体自然观、机械自然观、伦理自然观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从对人之本性的片面理解出发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它们的"自然观"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实践是人特有的生存方式,人的本质在于实践。按照人的实践本性,从人的实践本质出发,人对自然应该永远抱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和信念,敬畏自然观才是最符合人之本性、自然之本性的科学自然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