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转移的特征突出,呈现出规模递增、结构平稳、就业能力强、兼业现象明显等特征,同时由于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人口转移中存在城镇吸纳能力不强、保障水平低、转移的推力不够等问题。为此,结合农业地区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人口转移的实际情况,提出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城镇建设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创新促进机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等举措,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2.
国家级重点镇作为城镇化五级城镇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仅对周边农村地区起到辐射与带动作用,并且可以缓解人口过快流入大城市,这使其成为联系城乡的中心环节、区域协调的关键支撑以及推进城镇化的核心环节。从河南省国家级重点镇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于国家级重点镇人口聚集状况及工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产业支撑能力不足,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有限等等。为了促进河南省国家级重点镇在整个城镇体系中的支撑作用,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其次是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重点镇工业发展加强引导和控制:对特色农业型的小城镇,发展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现代化的高效率农业是传统农业升级的主要途径;对旅游型小城镇来说,发展旅游业应是小城镇主导产业的最佳选择,对依托一个或几个专业市场或市场群落为基础形成的专业市场型小城镇,应考虑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其产业升级方向;对一般工业型小城镇,其产业升级应注意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对于资源型小城镇,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原有衰退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另辟蹊径,重新选择高成长的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3.
太仓市作为典型的苏南地区县级市,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到建成以德企与港城为特色的全国十强县市,再到建设以人为核心、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标志的新型化城镇的苏南县域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之下,太仓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之路,追求公平和谐的教育之路,追求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教育之路,追求超前规划的未来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因此,可以说农村的城镇化与农业的现代化、农民全面实现小康是同一个历史过程,必须城乡统筹考虑,两个题目一起解。同时,城镇化也是现化文明向农村传播的重要传导机制。推进城镇化,用城市文明影响农村文明、改造农村文明、带动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乡镇企业较发达,“以工兴镇”农村城镇化模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推广性,但此模式在形成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如产权的社区性与不可流动性,迁移成本过高等障碍,因此必须着手加以解决,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的一项国策。本文在详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城镇化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以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城镇化是符合我国目前农村社会经济特征的发展模式,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第一大省,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上都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准确测度其城镇化水平意义深远。在研究城镇化水平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影响其数值高低的因素很多,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指标体系,同时不同地区也有各自的特色,这些因子虽然不是所有区域所共有的,但是也会对该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造成影响。各个指标一起计算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综合考虑的前提下,我们尝试以人口为指标,将封闭空间下的河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回归模型来衡量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并探讨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借用经济学中的弹性概念和规模经济原理,用城镇人口增长土地弹性来分析1990~2012年间梅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问题.研究以五年为一个阶段,将研究分为5个时间段.研究发现,前四个阶段即1990~2010年间,梅州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规模都在增加,但是城镇人口增长土地弹性均小于100%,说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相对协调阶段.2010~2012年间,城镇人口增长土地弹性为462.63%,说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处于协调阶段.最后分析了影响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化因素和政策因素.由于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复杂,还需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原经济区战略重点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固始县从一个没有任何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边缘化城市和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瞩目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解决城乡难题的必然选择。本文就城镇化建设的趋势,立足梅州市情,探讨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市镇商品经济发达。近代以来,传统江南市镇经济结构和近代工业文明的有机结合,带来了江南市镇人口的城镇化,对改革开放以来,甚至是今后江南地区的城镇化道路选择,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乡镇企业不断地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对农村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重大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就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整个人类社会。在这一大潮的裹挟下,中国长三角区域发展在新的世纪迎来了新的机遇。长三角发展既是中国现代化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反映,又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及世界全球化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按照经济内在发展需要,长三角经济圈扩容已势在必行。它不仅需要长三角内部的整合与一体化,同时还需要向长三角区域腹地与长三角外围海洋空间的内联外拓。这就需要在长三角区域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更大空间的经济体,我们称之为“6+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建构“6+1泛长三角经济共同体”是长三角区域内生发展与未来战略发展的需要,是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与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需要,也是融入全球化与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席卷全球的都市化进程,使得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的现代性转换成为都市文化发展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就现实层面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已经迈进了一体化的实践过程,这意味着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不同区域文化,在首位城市上海的主导下,完全具备了融合统一的现实性基础。就历史文化渊源而言,长三角地区城市文化具有一体化共建的血脉纽带联系。长三角城市群文化研究的现代意义在于,为构建当代长三角城市群的灵魂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为长三角都市群审美生态系统的构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框架,同时,对于艺术化的方式预防和拯救现代都市文明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已基本完成,改制后的乡镇企业已由原来的乡、村集体企业质变为多种所有制企业。乡镇企业性质的变化引发了苏南农村经济关系的变化,形成了企业内部的新经济关系、企业与乡镇政府及村委会、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与农业产业及农民的新经济关系。由乡镇企业改制所引起的农村一系列新经济关系是农村中的市场经济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农村中的进一步植根与扩展。  相似文献   

16.
在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进程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长三角地区做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今后应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一是注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巩固和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二是降低居民的预期储蓄,减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三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四是调整商品结构,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参与并引导商品流通,合理调整城乡销售商品的品种结构,保证市场繁荣。五是加强消费观念引导,稳步推进消费信贷。六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战略中农民市民化不仅是单纯的人口聚居,更重要的是农民角色向市民角色的转化,市民社会的发展蕴涵着市民角色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精神和品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实质就是具备市民意识和精神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存在着制度性和非制度性障碍的阻碍,对电大而言,要在这些障碍中寻求机遇,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紧密结合农民市民化的实际需要,研究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策略,开发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8.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就皖江示范区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城市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未来目标和合作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利益主体多元、行政区分割、绩效评估价值与区域性社会一体化的悖论以及多中心体制与合作协调的悖论等使得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呈现出较明显的无序状态,由此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而形成行政区个体,区域性社会突发事件治理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文章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公共合作关系、区域公共政策协调、区域公共治理合作主体、区域性社会安全构建的社会基础和可行性策略,指出,社会性突发事件治理中长三角地方政府协作机制关键在于区域性社会一体化,区域内的利益冲突应该让位于区域性社会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差异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的行政区划将其划分为16个区域,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收敛性等多个角度实证研究该地区内各区域1978年到2004年27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差异的变动趋势,其结果表明:尽管长三角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绝对差异(标准差值和极差值两项指标)逐年扩大,且阶段性明显,但就相对差异而言,总的趋势是逐年减少,并且在进入21世纪后趋于稳定,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已经进入了“高度平均”的阶段;同时,该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存在δ-收敛,并存在着明显的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