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 “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 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 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伤害儿童心理健康并使之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不像体罚那样显现在外表,在短期内难以看到其负面影响,因此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更难以对其进行量的统计。然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和鼓励的幼儿,比那  相似文献   

2.
所谓“心理虐待”又称“心灵施暴”或“情感虐待”,是指那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任何导致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并使其受到伤害的言行。心理虐待给儿童造成的伤害与体罚一样严重,甚至还大于体罚所造成的伤害。专家们认为,缺乏老师关怀爱抚...  相似文献   

3.
教师使用“语言暴力”是目前校园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大大减少,但采用讽刺、挖苦、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却呈上升趋势。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但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比体罚小。从某种程度上讲,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学生的身体,其痛苦可能是短暂的,但语言暴力的伤害却是长久的,  相似文献   

4.
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处罚手段的错误的教育方法。从法学角度看,实施体罚的主体是特定的,即实施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教育工作职务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父母责打子女不是体罚行为。同时,体罚的对象只能是学生。从体罚的特征着。体罚是教育工作者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对受教者所实施的一种侵害行为,是教育违法行使职权的结果,是滥用职权的表现。从体罚的结果看,会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从实施体罚的主体的主观表现看,体罚是出自主体主观上的故意而非过失行为。现将体罚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体罚,是以损伤人体,侮辱人格为处罚手段的错误的教育方法。从法学角度看,实施体罚的主体是特定的,即实施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教育工作职务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父母责打子女不是体罚行为。同时,体罚的对象只能是学生。从体罚的特征看,体罚是教育工作者在履行教育职责过程中对受教者所实施的一种侵害行为,是教育违法行使职权的结果,是滥用职权的表现。从体罚的结果看,会对学生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从实施体罚的主体的主观表现看,体罚是出自主体主观上的故意而非过失行为。现将体罚学生的有关问题作以分析探讨。一、体罚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心理歧视”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心理歧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消灭“心理歧视”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农村中小学的隐性伤害主要表现为体罚、变相体罚、心理惩罚和校园欺侮,而落后的教育观念、教师素质低下、学生自身的素质、学校教育中的"过度社会化"等是造成隐性伤害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农村中小学隐性伤害事件的发生,必须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护特殊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实施人性化管理、重视家庭教育,以加深对农村中小学隐性伤害的认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校园,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已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校园"软伤害"却有所抬头.这里所说的"软伤害"区别于直接的身体暴力伤害,主要是指教师以恶毒阴险的语言、冷若冰霜的神情、粗暴恶劣的态度对学生的自尊、自信、智力、情感、心理、人际关系等问接的施以精神伤害的行为.其中,以语言为主要形式的"软伤害"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体罚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肉体,那么心理伤害则直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敝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较之体罚更大.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精神(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体罚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肉体,那么心理伤害则直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蔽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较之体罚更大.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或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精神(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 ,人们对于“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理解 ,还存在着片面性认识。认为身体没病 ,就是健康。与此同时 ,人们对于“体罚”也仅理解为对身体的伤害。其实不然 ,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是否良好。一般来说 ,学校领导只会极为关注及处理对学生的体罚现象 ,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罚”的伤害 ,更不用说去处理使用了“心罚”的教师。  众所周知 ,严重的“体罚”会使人致伤或致残甚至死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知道 ,“心罚”就如同变相了的“体罚”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同样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扭…  相似文献   

12.
坚决制止体罚风江苏周步玉近年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发生率又有回升,在一些地方和学校甚至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实施体罚的教师越来越年轻,被体罚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体罚所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大。某中学一青年教师击打上学生头部,造成该生脑外伤...  相似文献   

13.
体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体罚对于身体的伤害不言而喻,但人们对于它对学生心理、学习、师生关系的不利影响,对社会危害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体罚禁而不止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与教师自身素质、学校教育管理、相关法律规定、传统文化有关。只有在认识其深刻危害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学校、社会协同一致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治这一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体罚现象越来越少的今天,心理惩罚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暴力,二是冷面伤人。“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日前发布的“你认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校园伤害”专项调查结果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表面上看,语言暴力比体罚显得文明,实质上它带给学生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美国罗斯福医疗中心小儿科主任沃金斯说:“心灵施暴的情况是普遍的,后果是灾难的。它对儿童的成长造成的危害比一顿野蛮的殴打还要大得多。”在过去的2004年里,与“语言伤害”相关的不良事件在公…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体罚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肉体,那么心理伤害则直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敝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较之体罚更大。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精神(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时候,可称之为心理伤害。因此,对教育行为中的这些心理伤害进行调查、剖析并指明其危害,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6.
体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体罚对于身体的伤害不言而喻,但人们对于它对学生心理、学习、师生关系的不利影响,对社会危害的认识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体罚禁而不止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与教师自身素质、学校教育管理、相关法律规定、传统文化有关。只有在认识其深刻危害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学校、社会协同一致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防治这一行为。  相似文献   

17.
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强调不能体罚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依然存在。总体来看,易发、多发体罚学生现象的,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地处偏僻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一般离县城或集镇比较远,有些学生被体罚以后,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学生家长大多碍于面子不敢冒犯“师道尊严”,更怕得罪学校,只好忍气吞声。体罚学生的现象,在中小学尤其在小学的中低年级更易发生,甚至一些学生干部也成为教师压制和体罚学生的助手。一、体罚的危害性1.严重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致使他们生理受损、心理扭曲…  相似文献   

18.
浅论心罚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琴 《教育科学》2002,18(2):56-57
心罚是比体罚更严重的惩罚,心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严重影响,提高教师素质是消灭心罚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少数班主任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对学生“十艮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时经常用语言暴力偷袭学生,而且所使用的语言暴力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连成年人都很难入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因为这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本文认为语言暴力这种伤害甚至远远大于体罚,因为它伤害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很难修复。  相似文献   

20.
罗实 《中学文科》2009,(9):143-143
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少数班主任在精神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对学生“十艮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时经常用语言暴力偷袭学生,而且所使用的语言暴力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连成年人都很难入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教师不能体罚学生,因为这会给学生带来伤害,而本文认为语言暴力这种伤害甚至远远大于体罚,因为它伤害到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并很难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