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乡村精英的积极参与,乡村精英在政治实践中对我国乡村社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精英的流动日益频繁,深入探讨和分析乡村精英社会流动的原因,是解决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的关键.乡村精英社会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现实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政治机制的视角分析其流动原因,旨在为重构乡村精英群体、优化乡村政治结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教师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借用社会流动理论,从乡村教师社会流动的特点、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社会流动成为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流动符合城乡教师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社会流动支持乡村教师激励的可行性.同时,针对激励政策、激励内容、激励方式以及激励实施过程与结果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社会流动支持创新设计乡村教师激励.即针对激励政策未精准对接乡村教师本体的实际诉求,提出以社会流动聚焦乡村教师的需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针对激励内容过多关注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而忽视教师流动的现实与意愿,提出以水平流动为主同时落脚于教师队伍总体稳定的激励内容;针对激励方式有偏重、发挥的激励作用较为有限,提出以多种代际间可传递资本累积使得激励方式多样又有力;针对激励过程管理存在疏漏、实施效果评估缺乏,提出加强激励实施过程与效果监管以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内部流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的合理流动 ,有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师盲目的、不合理的流动会给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危害。贫困地区教师的流动包括流出贫困地区的教育部门和在贫困地区内部各学校间的流动。本文探讨了目前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内部流动的不合理性 ,分析其原因 ,并尝试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为行文方便 ,下文的教师均指中小学教师)。一、不合理性目前 ,贫困地区内部各学校间教师的流动主要是一种单向上位流动。这里的单向上位流动 ,是指从条件差的学校流向条件好的学校 ,比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 ,从乡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这种单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县域内教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以"逃离"农村为特征的"单向上位流动"格局.通过对已有的教师流动归因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了引发乡村教师"逃离"的"三纵两横"分析框架:从纵向看,促进教师流动的原因可整合为教师个体、教育与学校系统、社会系统这三大从微观到宏观的系统性因素;同时,三大体系的要素又可横向划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大分析路径.其中,具有本土化意涵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对乡村教师"逃离"具有在地化的解释力,也是目前教师流动研究中的薄弱点,是未来可期突破的理论着眼点.基于"三纵两横"的分析框架,初步搭建出解析乡村教师"逃离"的非正式制度路径,锚定了深化这一分析路径的本土化思路,并从文化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剖析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5.
各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在聚焦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基础上作了因地制宜的调整,更加重视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全科型培养,倡导差异化的城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主张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式解决教师缺编问题,认为单向度的城乡教师流动是城乡教育均衡的主要途径。建议继续拓宽乡村教师培养的途径,立足乡村教师真实需求与专业发展规划,核定编制、推进双向流动、完善评价标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同时,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育师资问题制约着乡村教育质量提升。乡村教育师资问题集中体现在缺员与超编并存的结构失衡、老龄化问题严峻的师资队伍补充不足、教学任务与专业素养失配的实践矛盾凸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乡村吸引力式微、教师的单向度流动以及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不足。乡村教育师资问题作为一项复杂性系统工程,需通盘考虑,凝聚各方合力。其改进路径为:从宏观层面加强政策倾斜,平衡乡村教师的师资结构;从中观层面推动“县管校聘”,强化城乡教师的有序流动;从微观层面完善培养模式,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相似文献   

7.
当前乡村教师流动意愿较强,流动行为单向,“流失”问题凸显,“留下”治理迫切。为此,可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理论,运用系统实证文献研究法,在描绘乡村教师先赋标识和自致标识对乡村教师“流”与“留”影响的基础上,分别思考任教情况、学校情况、学生状况和发展可能等生产维度;基本需求、现代需求、家庭婚姻需求等生活维度;自然生态、家庭生态和社会生态等生态维度的乡村教师“流”与“留”的影响因素,在综合讨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坚守促进策略,助力建设量足质优且稳定的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个体化社会背景下,中国乡村社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公共管理面临挑战;人口迁移与流动成为常态,乡村社区由熟人社会变为半熟人社会;维系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瓦解,乡村文化呈荒漠化;乡村家庭赡养与教育功能弱化,隔代养育成为“常态”.随着这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各级政府对待乡村学前教育的政策已逐渐由“市场主导”向“政府主导”回归;乡村幼教机构的增多在给予乡村家庭更多学前教育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恶性的价格竞争,加之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因经济收入低下而极其不稳定、“逆向选择”现象普遍,致使乡村学前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质量挑战.政府在主导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时必须在扩大教育机会的同时保障基本的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规范乡村幼教机构办园行为.  相似文献   

9.
贫困县域的幼儿教师流动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性特征——有序的单向流动,主要表现为异质间单向流动、异"性"间单向流动和异域间单向流动。单向流动加剧县域幼儿教育机构之间的失衡发展,致使流出机构园所管理削弱、教师不稳定及幼儿发展滞后。幼儿教师单向流动的症结,可归为经济理性的驱使、制度惯习的牵引与身份认同的促动等因素。要消解这一症结,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推进县域内幼儿教育机构均衡投入,提高处境不利幼儿教师身份待遇,并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机制以引导幼儿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流动可分为几种不同类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高校教师流动具有必然性,社会因素、高校组织因素及个体因素促使高校教师流动。当前高校教师流动不足与流动过频并存的矛盾凸显,地区间人才单向流动加剧的走向明显,高低层次人才流动不均衡的问题严重,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并进的现象突出,人才流失偏高和无序流动的局面日盛。为此,政府、高校和教师应共同努力,以使高校教师流动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棡系功名社会中典型的下层乡村士绅,《杜隐园日记》有关其读书生活史的详细记载,展示了过渡时代一个乡村士绅虽旧亦新且颇具地方性色彩的阅读世界。旧学出身的他以经史旧籍和乡邦文献为阅读正课,并藉此获得和强化士人的文化认同和角色定位。其阅读世界向新学书报的扩展,则展示了一个传统士绅虽身处乡村却广泛接触新学新知的例证。张氏广泛且有些芜杂的阅读实践,与其说是为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不如说是为了通过各式各样的阅读而寻找生命的意义,编织他作为士人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隔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乡村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村学校教育在组织管理、课程与教学方面与乡村社会形成隔离;乡村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乡村家庭文化传递功能削弱;现代电视媒体在乡村社会普及阻碍儿童对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因素导致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隔离状态。这将不利于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人们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面对教师单向不合理流动问题,制定并实施教师流动制度是最佳选择.政策制度不完善、宣传不足、办学观念以及教师培训的落后等都影响着教师流动制度的实施.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办学观念,促进全社会对教师流动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有赖于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乡村精英的培育和支持。然而,目前农民人力资本匮乏成为了制约乡村振兴的严重桎梏,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持续下降,乡村振兴主体空心化;乡村精英单向流动,留守农民资本低劣化;后继农民危机重重,增量资本来源虚无化。为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的瓶颈,就必须基于职业教育和培训路径,培训留守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培养乡村精英,以全面提升乡村发展的内生能力。为此,必须构建发达的县域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这一培训体系,必须体现县域性和现代性特征;必须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中心,形成多层次的、网络化的、体现城乡融合和"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外出务工成为他们增加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口长期单向流动的局面。“城归”人员的出现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制定有利于“城归”人口创新创业、就近就业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城归”人口的归属感、幸福感,是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新学的学术地位王安石(1021——1086年)的学术思想,北宋时称为"新学".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游酢杨时,是学得灵利高才也.杨时于新学极精.今日一有所问,能尽知其短而持之.介父(甫)之学,大抵支离.伯淳甞与杨时读了数篇,其后尽能推类以通之."这是洛学对新学的贬辞,但是,也反映了洛学对新学的重视.惟其视之重,才更要贬之刻.正与政治上的反对新法相同,学术思想上的反对"新学",具有深刻的阶级斗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生存分析方法对678名乡村初中教师流动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结果:①乡村初中教师流动率随乡村留任时间呈波形变化趋势;②乡村初中教师流动风险存在学历及职称上的差异;职称对乡村初中教师流动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③乡村初中编外教师流动风险高,队伍稳定性差。建议:①针对乡村初中教师流动时间规律,完善教师流动政策和激励政策;②改善条件,提升乡村初中教师生活满意度,促进专业发展;③完善乡村初中教师编制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流动,对于将堆积在土地上的众多人口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出现了乡村发展"空心化”、乡村结构再复制和乡村秩序失衡性的困境,为乡村治理带来新的问题.要走出这一困境,需要实现由人口流动到土地流转的体制创新,从人口流动到人口迁移的跳跃,改革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本位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万怡 《教育与经济》2021,37(3):88-96
基于场域、惯习和资本视角,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乡村易流动的中青年教师与非流动的老年教师群体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从场域角度分析,他们所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不同;从惯习角度分析,与传统美德和等级观念淡化相关;从资本角度分析,中青年教师流动以实现资本积累与再生产为诉求.实现城乡场域深度融合、培养教师乡土情怀、引入分层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轮岗交流,是解决乡村教师流失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原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它们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其中单向且不循环的能量流动是整个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了解能量流动的相关原理,对于当前粮食危机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