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去年寒假前,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实验小学为全校3600名小学生每人准备了一张奖状。奖状的名称由学生、教师、家长商定,有“思维独特奖”、“最爱讨论奖”、“演讲小明星”、“歌唱小精灵”等,学校还取消了传统的“三好学生”评比。学生获得奖励后.高兴得手舞足蹈、乐不可支,但此举却遭到部分教师和家长的质疑。他们担心全体发奖状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奖状没有原来的珍贵,会降低其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2.
邵娟 《湖南教育》2009,(5):27-27
《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计算总是出错,解决问题时不认真分析题意,错误率较高.而我们的教师却常常认为这是学生粗心所致,其实这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表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葛平 《班主任》2013,(12):12-14
奖励是老师们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正向引导作用常常能鼓励孩子继续表现良好。但是,很多老师又很困惑:孩子刚得到奖励时往往兴奋不已,时间一长则会出现“奖励综合征”,对老师的奖励越来越不感兴趣,奖励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4.
尹安玲  冷云 《山东教育》2004,(28):20-21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做到了挖空心思:今天奖“小智慧星”,明天奖“阅读小明星”,后天奖“精美卡”……结果却是如何呢?学生往往是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真不知学生这样的学习兴趣会持续多久,教师的奖品还会变出多少新花样。事实上,学习原本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欣赏水平及作文能力。那么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就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我在教学中运用“成功教育”思想 ,分三个阶段进行了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阶段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 ,使他们想写。常言说 :“失败乃成功之母。”然而 ,成功教育的思想却认为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多年的教育经验及《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只有学习上怀有成功感 ,才会接连不断地燃起学习的欲望 ,具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 ,而不是当作负担。…  相似文献   

6.
本期问题:怎样表扬、鼓励幼儿才有效?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作出积极、及时、正面的回应。当一个幼儿任务完成得好或行为表现良好时,我就通过一定的方式,在集体前面表扬这个幼儿。这很有用。因为小朋友们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有的时候他们为了获得老师的表扬,会特意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最近,我发现以前表扬的方式如“磊磊真听话,小朋友都应该向磊磊学习”,“小明真聪明”,“亮亮真棒”等越来越没有效果了--被表扬的幼儿似乎没有反应,有时反而会听到其他幼儿暗地里说:“哼!他还不如我呢。”现在连奖励都没有力量了。比如,我每天都给幼儿贴小苹果贴纸,偶尔不贴的话反而会引起他们的误会。有一次家长来接孩子时发现她没得到小苹果,便问他:“今天是不是没听老师的话呀?”直到该幼儿解释说今天老师没发小苹果贴纸后,家长才放心。对此我突然感到,表扬、奖励变成了幼儿正常表现的标志,而不是良好表现的赞赏或奖赏!我该怎么办?难道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的做法有问题吗?  相似文献   

7.
[地方]     
《中国科技奖励》2012,(4):11-11
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召开 2012年3月30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2011年度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市委书记俞正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上授予周良辅、贺林为科技功臣奖:颁发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22项,科技进步奖277项。另授予加拿大籍精神卫生专家费立鹏、日本籍心血管专家小室一成国际科技合作奖。  相似文献   

8.
在外出听课或看录像课时,经常看到老师用这样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你真不愧为时班级的小博士!”“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可以获得‘牛津奖’了!”……像“小博士、牛津奖”这些带有浓厚荣誉色彩的“高帽子”,我认为还是慎用为好!首先,此类评价会给人一种虚无飘渺、不实在的感觉。其次,它会诱导学生努力去揣摩老师的意思,为了让老师满意而去“表现”自己,从而忽视事物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实例,某老师接到一个新班,与小学生刚接触不久,就很受学生的欢迎,身边时常有许多可爱的孩子围着。这位老师怎么会如此受学生欢迎的呢?原来,是他(她)给学生留下了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所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们对初次相遇的人或事物所获得的印象。虽然“第一印象”是一种短期印象,但它往往会成为定势,并影响以后的长期印象。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将“第一印象”作为与他人交往的依据。为什么“第一印象”对小学生有如此大的作用呢?因为,小学生情感色彩浓,但知识贫乏,缺乏对人的客观评价能力。因此,他们评价、衡量一位新老师的好、坏,几乎完全依赖于”第一印象”。谁能做到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谁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见,树立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接新班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来说,是一个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而对那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则显得更加重要。那么,如何树立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呢?通过实践,我的体会是:可以从以下五个“第一”入手: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灵的对话(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红星,学生为什么已不再追求———“德西效应”的启示从事过低年级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教师奖励的一个小红星或一朵小红花,往往会激动好一阵子。于是,不少教师便经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听得认真,奖你一朵小红花;问题回答得好,奖你一枚小红星;考试得满分,奖你一面小红旗等。这种奖励办法的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促进学生养成某些好的行为习惯。但奇怪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种奖励已不在乎,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为什么不再“追星”了呢?心理学家德西…  相似文献   

11.
高云刚 《江苏教育》2008,(17):46-46
美国管理学家皮特认为:“客观看待和正确理解员工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正当需求是奖劢的基础,是奖励的出发点。如果对于员工的需求和价值观理解错误,那奖劢也就无从谈起。”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曾经谈到翔宇激励教师的原则是“功者亨其禄,能者享其位,勤者享其薪”。在《什么是管理》一文中.声志文更是指出“管理就是拿捏欲望”?在笔者看来,拿捏欲望的本质就是要求校长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将奖励个性化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要:“一刀切”地对听有人采用同样的奖励手段,结果常常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2.
杨应学 《陕西教育》2011,(12):43-43
“语文难学”是农村小学生共有的感受.“语文难教”又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大难题.“语文谁都会教”更让语文教师尴尬。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看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门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乐学、会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越来越觉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武汉光谷第一小学马菁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等待,给学生们自悟自得的时间。小学生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常常会人云亦云.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的学习。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没有耐心等待,教师时常为了赶进度而无视需要真正关心的“弱势”体群。作为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断等进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他们有感而发、有疑而问,这样才能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进教室,部分教师为了省时,又不给课堂教学添“乱”,常常会简单地采用多媒体演示替代学生动手操作,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教师的讲解或观看演示就能获取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他们在概念形成、算理理解等知识建构过程中,需要借助教具、学具的操作。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最近.小学生“八股文”引起众多评说.更引起广大教师的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八股文”贻害不浅.特别小学生只会一两种写作模式;但也有人肯定“八股文”。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小学生“八股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志 《成才之路》2009,(29):I0009-I0009
“赏识”一词在词典里的解释为“给人表扬或赞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我以为赏识更是一种心态,一种教育者的精神状态。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因努力而得到教师赞扬的孩子,他们会越来越自信;即便在失败后,他们也不会怨天尤人,反而会认为这是由于自己付出的努力太少或在处理问题上采用不恰当的策略所造成,为此,他们会更加努力。这只能说明一点:教师适当的表扬或赞扬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实行激励性评价。当下,很多教师和家长特别青睐“赏识教育”,非常善于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和换取学生的良好言行,这是必要的,在短期内也是有效的。然而,奖励是手段,绝不是目的。不恰当的奖励会使学生滋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他们暂时“规矩”、“听话”、“表现良好”的背后却潜藏着很多危机。无原则、非理性的“奖励”、“赏识”会造成“爱的教育”异化为“溺爱教育”,结果只能大大削弱奖励的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关注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解读能力.则是让许多语文教师犯难的事。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责怪自己的学生“要么不说,要么瞎说”。责怪学生“不说”者.认为自己给了学生大胆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同,但学生就是走不出狭小的精神洞穴,思维单一,思路刻板;责怪学生“瞎说”者.是因为在教师的一再鼓励、催促之下,学生绞尽脑汁后.发表的观点却是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荒唐的,让老师陷人另一种尴尬境地。其实,对于小学生而言。“不说”与“瞎说”都属正常现象,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本来就具有依赖性、单一性、肤浅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照片,述说自己引以自豪的两三件事,展示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 2.通过小组出小板报,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小组风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观念。 二、活动准备 1.每位同学各自挑选一张自己喜欢的、最能展示自己风采的照片。 2.吹塑纸、水彩笔、双面胶及装饰板报的各种纸图案。 3.自己引以骄傲的各种奖状,书法、绘画、科技等作品。 4.教师当评委。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 教室里播放欢快、轻松的音乐。黑板上中…  相似文献   

20.
杨芳 《师道》2011,(1):44-45
高效课堂的教学重心已由教向学转移,即由教师转向学生、由教材转向“学材”、由教法转向学法。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有与无,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双生互变的——教师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的讲只会成为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无”,而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动手、体会、回味和评价,这种“无”的正确运用,会使学生在兴趣和方法上生成“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