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先进化是破旧立新催人奋进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化,目前,我省城乡存在的休闲化“世俗化”倾向,是一种消极的滞后化现象。它只能导致化生态的失衡和人精神的失落,其产生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农耕化的负面影响,工业明和市场经济不发达以及政府引导管理乏力,要遏制它,就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社会主义大市场建议,切实加强对化市场的管理引导。21世纪是休闲化升值和理性化的世纪,休闲化必然会攀上理性化和高雅化的高峰。  相似文献   

2.
本提出词语的化意义存在二重对立倾向,并从语义范围和词语范围两个方面探讨了词语化意义二重对立的表现形式和存在范围,提出:化意义存在二重对立的词语必须具有以下某一个条件:词语的化意义具有多重性,词语的语言意义具有相对性;化意义的二重对立正反映了这些词语在各种社全化交际背景中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学理论,二者的对立和冲突对整个文化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贯穿于文化化学发展的过程之中。这种对立主要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文化学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性质;其二,是西方文明基本精神-技术理性与人本主义-之间的对立;其三,是基于一种种族中心主义。文化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必须超越种族中心主义,将其建立在真正的人类学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一种世界文化的意识,才能真正理解并解决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的矛盾和对立,而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由于超越了具体的文化学领域而深入到文化哲学的层面,从而为解决这种对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人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相对立的研究倾向。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每当科学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发展面临危机时,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就能得到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个体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盛行,而集体主义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在美国,人都以个体为中心,只要不伤及他人,一个人说话和做事非常自由。而在中国,一个人说话、做事通常要先考虑他人或他所在的团体。团体以及他的社会阶层限制着他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正在推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中目前存在严重的理论观念分岐,即文化一体论与文化相对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文章综述了对立观念的不同形态,提出以新辩证观念来解决理论冲突。新辩证观念是基于中国易经、墨经中的同异俱于一的观念与逻辑学基础上,融合西方现代辩证法所创立的一种理论。它在比较文化学的研究中,以同与异,自我与他人、西方和东方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为主旨,批判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冲突、文化一体、文化相对等理论模式,为中国比较文化研究走向世界提供了理论范型和模式。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中国,在欧洲风暴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现代化起步。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乃是一种化的变迁,是传统化在新的经济政治和外来化冲击的条件下发生的深刻变革,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经济政治的长足进步。因此,伴随着晚清中国现代化的起步与发展,中国现代化思潮也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演进着,从观念和化的深层结构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文化态度,一种是以学习先进为价值取向的激进态度,一种是以注重继承传统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态度。这两种态度给教育理论中国化造成不同的文化困境。前者造成了中国教育学人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某种程度的分裂,国人对域外教育理论的盲目尊崇,中国教育研究原创精神和能力的缺乏。后者则面临着如何破旧立新和有效传承的挑战。走出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文化困境,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改变先进和传统二元对立的思想观念,构建根植于传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一元论地理观的理论与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元论地理观认为,人所认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人是一体两面的时空过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一元论地理观还认为社会历史全息对应着人地关系及其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用一元论地理观的方法去理解万事万物,可以知道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并无本质区别.一元论地理观并非无风起浪,它是在二元论地理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元论地理观教学法是二元论地理观教学方法的深入和继续,它统摄着二元论地理观并与二元论地理观教学方法密切联系."一即一切,一摄一切"的原则构成了一元论地理观教学方法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刘璇 《华章》2011,(31)
语言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并可以为文化所标记.根据标记理论,语言现象的分布存在着一种对立的不对称关系,即有标记与无标记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两极之间不仅具有意义和形态上的不等值,更重要的是受“评价性不等值”的制约,即文化标记的制约.文化标记能够决定语用意义的表征形式,制约语用意义的推断,导致语用意义的变更,得益于其同时对语言文化特征和逻辑意义的解构,为人与人之间有效传递、交换、沟通信息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11.
本探讨了新时期化视野研究中中国现代学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有效性表现为:化视野对政治视野的超越,化视野与现代学研究对象的切近,化视野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人关怀精神。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化视野是一种外在于学本体的非学视野,化视野是一种受传统社会历史批评影响的泛意识形态批评,化视野的失语倾向带来的学术价值判断的失效。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用以表述他的新世界观。可是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分歧。例如有的人认为《提纲》是批判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从而说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实践一元论而非物质一元论,将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南斯拉夫米兰·坎格尔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论中存在着消解创作主体创造性的倾向。结构主义诗学在语言-结构中否定了作家的精神自由,接受理论在接受过程的创造性指认中使作家的创造办再度受挫,而精神分析美学则在原欲还原中瓦解了作家的创造幻想,三种话语在消解艺术创造上殊余同归。艺术创造是精英化的本体特征,艺术创造的消解预示了精美化先锋性的式微和大众化巨大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化进化主义有三条预设,均遭到了大量的反驳,代之而起的化相对主义是指导现今化交流的唯一选择。在此条件的化交流必须采纳一些公认的原则作为基础。化交流的结果是导致一体化还是促进本土化是一个经验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只能依靠实践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玄武门事变”一直是唐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与以往诸研究不同的是,作没有囿于政治史的视角,而是将这一事件置于唐初社会化大融合的背景中去探求事变双方力量纠合的原因。在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剖析的基础上,作又对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的化倾向(intendency)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化取向的不同,也是导致中间力量李元吉倒向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的深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化本质上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化,总习惯于以非此即彼,非彼即此来界定社会。这种不容许第三种形态化生存的二元化结构及其由此产生的管理模式,会最终导致权力化的胜通吃,会严重阻碍民族的进步,影响国家的前途,并逐渐成为扼制中国人生发创造力,窒息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致命因素。第三形态化是由人类怀疑天性和自由创造精神滋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动态化,它崇尚人的平等发展,合理生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魏延这一悲剧人物作文化背景下的反思入手,认为作者在封建文化传统的禁锢之下对政治伦理和道德伦理的自觉维护,不仅是形成魏延悲剧结局的重要原因,更是《三国演义》无法超越的文化局限,这种文化倾向导致了作品文化意义上的消极化:扩张人伦关系,对抗现实实存性,剥夺人的个性自由,否定人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现在可以说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国当代化研究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极致的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以及可能出现的化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我们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都进入一种以市场为主宰的经济大循环之中,在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循环中,经济发达越发强盛,而原经济落后则再度被边缘化,全球化使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边缘化了,我们的生活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化服务的程度,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化全球化,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化和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化上出现价值观念渗透到其他国家,在化上出现趋同的现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化的身份和特征,因而全球化在我们的人社会身份和特征,因而全球化在我们的人社会科学学中遭到的抵制和反对就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在《共产党宣言》中预示了资本的积累和扩散将导致的国际劳动分工,作为其必然的后果就是经济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9.
所谓“网络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化现实,网络就是一个新兴化形态;二是化本身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化之网中,网络化可以说是人类化发展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的化”与“化的网络”。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化。  相似文献   

20.
专《现代学校管理之化学研究》抱着一种化自觉的态度来关注学校全面管理问题,构建出了学校管理的化学模式。全书运用组织化理论于现代学校管理,关注化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关注教育的化价值,更突出了一个中心——学校管理是为了校园人以及学校的发展。在总结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学校管理最新实践的基础上,为新世纪学校管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