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忙巴金百岁华诞的那一两年,与李舒接触比较多。尤其是为了给百万字的十六开巨著《巴金的一个世纪》配插图,我经常去向李舒商借甚至讨要他手中珍藏和李舒亲自拍摄的巴金照片。巴金去世那一天起到巴金第一个冥诞的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同几位同好合力赶制《浓浓乡情忆巴金》时,也得到李舒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是文学大师巴金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李舒的这本关于巴金的书名叫《老巴金》,本来早就该出版以献给巴金百岁华诞的。拖到2006年1月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舒说的“出版社和我一直没能联系上”,当然是一句幽默了。因为,我就是巴金故乡…  相似文献   

2.
问:王老,您好。我们知道您和巴金先生有着六十多年的友谊,现在,巴金先生的百年诞辰就要到了,您能和我们谈谈您的心情吗? 答:好的。巴金先生百年诞辰,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也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1997年9月为《巴金书简》所写的《小序》中曾经讲过:“尽管我老弱病残,可我想,我们仍然有勇气跨入下一个世  相似文献   

3.
2003年11月25日,巴金走过了一百年的历程,这位与世纪同行的老人,以他顽强的生命足迹和丰富的作品涵盖了整整一个世纪。在巴金百年华诞之际,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的称号。各地人民以不同的方式祝贺巴金的文学成就和对文化的杰出贡献。20世纪以来,巴金获得的世界性荣誉是无人所企及的,巴金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巴金以近千万字的26卷鸿篇巨制《巴金全集》;他翻译世界文化的10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以及晚年震撼文化界的力作《随想录》和丰富的思想和人格魅力,为我们构筑了一座世纪的文化丰碑。巴金对20世纪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还是…  相似文献   

4.
2006年10月,在中国越剧艺术节期间,浙江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为纪念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百年越剧》。《百年越剧》"六年怀胎,一朝分娩",老实说,越是接近播出,我的心里越诚惶诚恐。当看到屏幕上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幅副熟悉的画面,我仿佛又回到了拍摄现场,回到了难忘的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5.
“我一生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生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与(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语)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带,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现年98岁,一位世纪老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主的大家庭,“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一部中篇小说《灭亡》时开始用的笔名(李的同学好友巴恩波投江自杀,为永远念他用“巴”作名,加上克鲁泡特金的金”,合成巴金)。巴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抚爱与教育度过的,尤其是他的母亲,巴金尊称“第一个先生”。在母亲的训导下,他每天背诵一首从《白香词谱》(舒…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以《远去的背影》为题,回顾了当年送别的巴金等6位老人。其中对费孝通老人用《“行走”一生》作小标题,形象而贴切,恰当而传神。费老从风华正茂的学子,到声名卓著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步履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特别是他70高龄之后,每年都有150天左右在全国各地调研。“行走”,是他整个学术生命的“呼吸”与“阳光”。费老之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除了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深的理论功底外,就在于他善于不断地汲取社会发展的新鲜营养,而这离不开他永不停息的“走”。“走”是费老学术研究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  相似文献   

7.
随着2004年新年钟声的敲响,巴金这座不灭的灯塔,已经101岁了。众所周知,巴金是“中国伟大的作家”(金庸语),但有相当多的人不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究其原因,大概以他在文坛的光辉掩盖了他本来也光亮的另一面有关。就此,我曾撰文《巴金的另一面》①来拾补此事。事实上,巴金在编辑出版方面的资历积累,异彩纷呈,厚重如山。从他1921年在成都编辑第一个刊物《半月》算起,至今已历84年,参与编辑或主编的大小刊物不下20个,其中主编《收获》长达46年,这是一份惊人的成就。举目当今编辑出版界,有谁堪比?。回顾巴金的这段茫长的编辑经历,值得咀嚼的地方很多很多,但我觉得,他甘当伯乐,对有潜力青年作者大力提携的做法,尤为可圈可点,值得做编辑的回味借鉴。在此,我愿撷取巴金在1979年重任《收获》后,就他对新作者及其作品的发掘进行探索。“多出人,多出作品”的办刊方针《收获》创办于1957年,是享誉国内外文坛的大型刊物。在创刊之始,巴金就确立了“多出人,多出作品”办刊宗旨,在发刊词中,主编巴金、靳以就说:“我们愿意以‘收获’作为作家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表示对作品的意见,让作者倾听读者对作品的意见……,使他的作品更成为人民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8.
生命与诗     
那是在春天的傍晚,夕阳映红了庭院的白石板与青坪,樱树在风中散出缕缕馨香,在清淡的茗香的氤氲中,一位老人坐在藤椅上向你娓娓道来一个异域的诗的国度的诗人和诗歌。他告诉你,他早年如何迷恋李商隐,中年感动于杜甫的沉郁顿挫,晚年又喜欢陶渊明的平淡与自然,接着又从《诗经》、孔子一直谈到陈三立、鲁迅、巴金。这是我读《中国诗史》最初形成的阅读意境。  相似文献   

9.
为纪念巴金老人,国家图书馆10月20日至30日举办“永远的巴金”——巴金生平著术展,展出国图珍藏的巴金手稿12种,如《家》、《春》、《秋》、《雾》、《雨》、《电》、《憩园》、《寒夜》、《随想录》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撰写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富士山和樱花》等单篇散文手稿,这是国图自1987年举办“巴金从事文学创作60周年展览”以来,展览巴金手稿最多的一次。展览还包括巴金收藏的其他作家的手稿5种、印刷书籍70余种。  相似文献   

10.
名家印象     
三见巴金为辑注《巴金书简》,我到上海去向巴金的友人们讨巴金书信手迹,想见见巴金。几次挂电话去,都是巴金的家属接听,一口回绝说“巴金不会客”,弄得我极尴尬。不久就知道了:巴金上午只与一个年老的妹妹在家。我再一次到上海,就不挂电话预约了,上午九点去敲门,结果很顺利地见到巴金,还与他谈了不少话。  相似文献   

11.
姜德明先生自1981年以来,共出15本书。《余时书话》是继《书边草》、《书叶集》、《书梦录》、《书味集》、《书廊小品》之后的新著。版权记录为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印数仅有1500册,当然许多人都无缘与此书谋面了。 巴金老人认为姜先生是除唐弢以外,收藏新文学书籍最多的一位(见《余时书话·巴金谈书》)。现代文学自五四运动起至建国前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时代和社会风云激荡,推陈布新;作家和诗人群莺飞舞,星光灿烂。姜先生几十年来在津、京、沪等地旧书摊、店里搜寻不已,披沙拣金,辛勤耕耘,孜孜不倦,于散文家之外又成藏书家。随便翻翻他的几本书话,光从几百篇篇目看,也会惊叹他为现在和今后的现代文学史家提供了  相似文献   

12.
<正>历时近一年拍摄制作的新媒体纪录片《穿越:成都气质》,于7月21日在中国最大的视频平台之一——腾讯视频独家首播。《穿越:成都气质》是该系列纪录片的开篇之作,利用新媒体科技,通过最真诚的视角串联成都古今,让更多人感知成都的过去、现在,全方位展现成都的独特气质和文化内涵。巴金先生于1990年赠与成都市档案馆的《成都日记》出现在纪录片第5集《情》中,该集以生于成都的巴金先生作为穿越时空的导游,以他身上所凝  相似文献   

13.
韦泱 《出版史料》2008,(1):50-51
索非这名字带点洋气,亦易记,这是他的真名,不过是周姓。现在知道索非的人恐怕不多了,查了一些现代文学辞典,大都未能著录。早时,我仅知道索非与巴金相熟。巴金不识施蛰存,投给《现代》的稿子,就是通过索非转交的。巴金的小说《海底梦》,就刊在《现代》创刊号上,以后陆续还发表了《小楼》《五十多个》《还乡》等作品。  相似文献   

14.
正巴金是中国当代文坛巨匠,也是一位蜚声世界的文化名人。我因工作关系,幸运地与巴金先生结缘,并持续了20多年的友谊。初见巴金1980年代初秋的一天,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告诉我,巴金家中有一批外文书要捐赠给"上图",他嘱我前去巴金家了解—下情况,听听巴老的想法。这可是一份美差呀,想着快要与心中仰慕的巴金见面了,我激动极了。早在读初中时,我就从国文老师那里借阅小说《家》,书中的人物情节让我浮想联翩,"巴金"这个名字也深深印刻在了脑海中。也正是这位国文老师,帮我改名为"斌如"。我原名"慧英",他认为太俗,且希望我能成为一名文武  相似文献   

15.
《现代出版》2014,(2):F0002-F0002
正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巴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在文坛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巴金还是极具编辑热情与编辑天赋的出版家。1935年起,他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14年里,作为出版家的巴金以天才的眼光和职业敏感主编了"文学丛刊""译文丛刊"等出版物。其中"文学丛刊"前后历时十年,集合160本,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套具有持  相似文献   

16.
意外收获     
拿到邹士方先生的文集《春天的问候》(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我一口气读完了其中的一篇:《春天的问候》。我读《春天的问候》,倒不是因为它被用作书名,也不仅因为文章逐一出现了巴金、叶圣陶、周扬三位文坛宿将的名字,更在于这篇采访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是意外的收获。那是在1985年3月政协会议期间,巴金一行人到北京医院去看望叶圣陶老人,邹(当时为人民政协报记者)前去采访,行前谁也不知巴金还要去看望也在医院住院的周扬。当巴金看过叶圣老后决定去看周扬时,邹士方决定同去,却被“挡驾”;本来到此,邹士方的采访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当时很久一段时间社会上没听到周扬的消息了,许多人都在多方打听周扬的  相似文献   

17.
读着郝铭鉴先生的这个集子,心里感到十分亲切.铭鉴大学毕业后,做过10年机关工作,此后就长期在出版阵地驰骋,卓然成家,成就显著.我和铭鉴同事30多年,同在一家出版社,同坐一间办公室,同住一幛宿舍楼,长期的亲密接触.使我在读他的这些文章时,脑海里重新闪现出他在编辑道路上的奋斗身影.  相似文献   

18.
<正>有一年冬天,来到南京,在友人带领下,我找到东南大学附中的旧址。我想寻访巴金和胡风当年中学生时代的陈迹残影。巴金1923至1925年在此就读,而胡风比他高一班,还是五卅运动期间活跃的学生领袖。巴金回忆说他曾听过胡风的演讲,他的长篇小说《死去的太阳》中的一位学生领袖身上就有胡风的影子。走到校门口,才知道这里早已是南京师范学院附小的校园。校园里基本都是新建筑,当年模样很  相似文献   

19.
1989年4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文汇报高级编辑、著名散文作家徐开垒去看望因第二次摔伤住院的当代文豪巴金。他想趋此机会听听巴金对《巴金传》下卷写作的意见。巴老却对开垒说:“我在医院里,正把你写的传记上卷,请李小林(巴金的女儿,《收获》杂志副主编——笔者)逐章逐节的念给我听,我有什么意见,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的,我都对小林讲了,请她记下来转告你。我希望先把上卷定稿。”徐开垒充满感激之情。一项重点工程  相似文献   

20.
苏涛 《记者摇篮》2012,(9):21-22
巴金在《十月》杂志创刊三周年的时候,写了一篇《致(十月)》的文章,着重谈的是"关于编辑的一些事情",其中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巴金的编辑意识,他说:"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从编辑的观点看问题",这里的"编辑的观点"应该是包括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和编辑事务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很重要的是对编辑主体的认识,巴金认为":编辑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以"桥梁"来比喻,十分形象地揭示了编辑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是巴金最重要的编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