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应该是为了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但多数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却是为达到教育部双语教学的硬性规定而刻意设定的,这导致双语教学重形式而轻内容、课程设置混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其原因在于与世界接轨的强烈冲动带来对双语教学的盲目崇尚、普通高校对行政权的服从以及形式与内容命题的僵化哲学误解等。因此,科学理性地在普通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开展要在宏观上体现正本接轨之意;中观层面取消统一的双语课程强制要求;微观层面要重视双语的教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刘树峰 《林区教学》2012,(6):107-108
双语教学是近些年来普通高校教学中大力推广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我国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公共体育教学中运用双语教学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工作更应该推广,首先,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主题,其次,普通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将来可能是国家的人才,双语教学就显得更重要。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应该是为了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但多数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却是为达到教育部双语教学的硬性规定而刻意设定的,这导致双语教学重形式而轻内容、课程设置混乱、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其原因在于与世界接轨的强烈冲动带来对双语教学的盲目崇尚、普通高校对行政权的服从以及形式与内容命题的僵化哲学误解等。因此,科学理性地在普通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开展要在宏观上体现正本接轨之意;中娩层面取消统一的双语课程强制要求;微观层面要重视双语的教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双语教学引入地方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既是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的人才的需要。地方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根据旅游学科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性质,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双语教学模式,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普通高校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很有必要,高校实施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有助于形成新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模式,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自2010年起实施的在高校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计划。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推广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对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成为当今适应国际发展形势,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因此,不少艺术类院校相继尝试了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本文将以音乐课程《西方音乐史》的双语教学实践为例,从教学培养目标、课程及教材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四方面对普通高校音乐类卓越人才双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为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教学型高校实施双语教学是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本校非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之一,笔者作为任课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结合教学型普通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采用双语教学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双语教学改善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既精通英语,又具备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双语教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但是,从近些年普通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来看,受师资水平和能力、教材及教学条件、学生英语基础等条件的限制,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因此要求高校要科学合理地开设双语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促进双语教材建设,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普通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培养方案设置重指标轻实质、课程设置混乱、师资力量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数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仅是为了达到教育部硬性规定而刻意模仿,但双语教学的本意是为了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接轨国际.因此,实现从“模仿“到“接轨“的转变是化解双语教学困境的可行路径,这需要在宏观上正本接轨之意;中观层面取消统一的双语课程强制要求;微观层面要重视双语的教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双语教学是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需求,同时也是培养跨国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双语教学的系统构成要素,讨论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双语教学模式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合作倡议之一,在实施过程中语言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受到各国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加强对外语的学习与人才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倡议目标的实现。在我国高校加强俄语教学的创新改革,可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俄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为出发点,通过分析俄语教学相关内容和特点,探索高校俄语教学创新改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效果的有力抓手。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W高校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以期引导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建设金课,满足课程教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高校社会服务作为促进大学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促进现代高校教育发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文章提出高校应坚持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服务的首要任务,积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并应注重在社会服务理念指引下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和国家的最强音。强大的人才竞争力无疑是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十四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向重水平、重能力、重贡献转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对于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的争夺也日趋激烈,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多样化卓越创新人才,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树立引才引智机制创新的新思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高校是培养优秀国际组织人才的主阵地,肩负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任,应力争在培养和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卓越创新人才方面有所作为,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百年。  相似文献   

15.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变革的需要。文章剖析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提升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提出了策略和建议,主要包括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并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6.
在“双创”教育视域下,应用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呈现区域服务定位、培养目标导向、复合型的教学实践设置、多维度的人才评价等特征,但在创新人才培育方面仍存在着创新创业理念模糊、师资结构单一、人才培养观念滞后、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推动应用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就必须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产教融合创新服务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把实验室建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摇篮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高等学校特别是理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具有广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能力培养主要来自实践性教学环节。结合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实验室改革与创新思路及取得的实践经验,就高校实验室在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培养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安徽理工大学立足于学校发展实际,多管齐下,积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措施包括: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良性互动,为创新人才培养营造学术氛围;构建校园创新文化氛围,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的培养无论对于高校还是对于我们整个国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从有关创新人才的界定、目前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和相关的建议三个方面探析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强化和深入,愈加需要强化创新在实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该文介绍了浙江大学对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进行的大量的探索和尝试,探索了创新在实验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构建了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