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首要的最基本的经验,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以中国革命的需要为历史前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必须坚持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化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中国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化现代化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既是由中国一系列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又是中国化发展过程的内在需求,中国化现代化内在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马克思主义必然对中国化现代化起着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良性互动,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而马克思主义和中西化的互动,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化现代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课题。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开拓者,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伟大任务。毛泽东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榜样。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艰辛探索,讲了很多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新话。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对于我们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国情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涵义的时代性和具体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处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扎根于中国民间意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融合世界先进文化、整合民族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在今天,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要认识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放思想,必须重视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密切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联系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经验需要进行新的理论分析与概括,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成为当前重大的迫切问题。深入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科学理论指导、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放射出灿烂的真理光芒。具体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前提,科学反映时代精神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根据,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是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现代转型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革命性和正义性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化提供了根本的支持,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则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并否定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前途。只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历史需求才引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决定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定的社会主义前途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通过这一过程探索产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历史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全球化时代一种理性的化选择和化态度,它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主题与核心。以党对苏俄模式的两次仿效与突破为基本轨迹和线索,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金鑑康 《培训与研究》2008,(12):133-134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指导作用,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具有基础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2.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挥指导作用,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对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具有基础意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界的重点。人民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东北师范大学田克勤教授等三人合著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论》一书,是在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过程中的一部整体性研究的力作,同时也是田克勤教授与南开大学合作承担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研究"(04JZD0001)的  相似文献   

14.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之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义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革命与战争时代背景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确立化救国主题、选择马克思主义到最终形成毛泽东思想是民族化自觉意识逐步提高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需要民族化的高度自觉: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的理论形态;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化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化融合,形成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的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从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的发展中,我们能够找出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的重要条件、机制以及不同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果的历史特点。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互动中,我们党与时俱进地保持着先进性,与时俱进地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一、科学发展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的党.理论创新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的具体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兴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始,就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现代化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决定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互动,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使中国现代化在器物、制度、观念以及主体自身层面得到充分体现。要正确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四种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对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由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共创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四个方面表现了不同的内容与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笔者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等两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代化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