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鹿珍珍 《新闻世界》2010,(10):95-96
本文通过对传统电影贴片广告和"银幕巨阵"的分析,从投放、受众、管理、传播效果四方面来分析两者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2.
洪涛 《图书馆学刊》2011,33(1):40-41
图书馆的管理价值与读者价值是密切相关的,图书馆的管理价值必须通过读者价值的实现来体现。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人本”与“能本”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4.
电影《扬名立万》导演为刘循子墨,影片既遵循了传统悬疑电影本体化叙事规律,又叠加使用了多人物视角、封闭场景与交互性等沉浸式“剧本杀”叙事的创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影片积极适应青年与大众文化交融背景下观众的思想认知,构建二者在叙事价值观逻辑上的认同,保家卫国、坚守正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成功引起受众共鸣。  相似文献   

5.
人类早期的编辑活动一般为资料、书籍等的收集、整理、汇编,以备可查可考,对编辑自身学养的“专”与“博”无大关涉.而在当代社会,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学科细化并交叉融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对编辑“专”与“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想成为博而有所专攻的编辑,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积学酌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信息系统工程》2009,(4):15-15
现代信息技术无孔不入的广泛应用及其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很多人都对当代的信息革命有所了解。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使用或观察别人使用信息技术,都可以认为自已是一个信息化的“老兵”或专家,都会从自身或亲历的角度去解释和认识信息化,因而产生了对信息化的许多不同的理解,在认识上也随之出现很大的差异。各种各样的看法有如:信息化就是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广泛使用信息技术;信息化是电子政务加电子商务,再加上电子社区;信息化等于网络加计算机;信息化就是发展信息产业,等等。  相似文献   

7.
杨凡 《大观周刊》2011,(43):17-17
The Faculty of Delight是一篇散文,选自刘世聪先生《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这本书。刘世聪先生在该书的前言中提到:文学作品翻译的至高境界是再现原文的韵味。散文的韵味主要表现在声响和节奏、意境和氛围,以及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三个方面。声响和节奏是指语言的节奏感,意境和氛围指作品的再创造,而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则是说每个作家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8.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些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时,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刀阔斧地删改,常常使一些新闻的价值与鲜活性大打折扣。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做法很不可取。要想提高新闻媒体整体的报道水平,当务之急是采取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措施,使采编人员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弥补自身缺陷,力争达到编辑记者化、记者编辑化。  相似文献   

9.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西方电影批评便已经从电影制作的附庸进入了电影的本体论研究,在此之后,电影批评脱离了早先尴尬的位置,转变成独立的意指过程,并进而发展出电影符号学、意识形态批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等诸多脉络。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电影批评“语言学转型”的需要,纷繁的电影理论被译介到中国,并被运用到各种表意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张璇 《东南传播》2014,(3):38-40
"华莱坞"这一概念在学界越来越受瞩目,通过对"华莱坞"电影中借用"伤痕文学"衍生的术语——伤痕影像,来分析"华莱坞"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及传统文化中"家"的意义。运用社会学家及人类学家的视角,本文试图阐明被冷落至观众"眼球角落"的纪录片及人文电影中的"归途"意象,如范立欣《归途列车》所表现的农民工"归途"及侯孝贤电影《童年》中"外省人(台湾老兵)"归途的意象叙述,来展现"新伤痕影像"聚合不同的时代及其感性,见证的是时代的断裂面,离去以及坚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尝试把百年中国电影文化描写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动态的结构系统,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把握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就必须要理解本土电影与同时期外国电影文化的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描写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民族电影的开放、异质的"多元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寄簃文存》来看,沈家本主要通过比附与辨异两种方法贯彻了"会通中西"的法制改革思想。沈家本以中国传统法制比附西方法制,尽量拉近了国人与西法的心理距离;对西方法治主义与传统法家法治主义进行辨异,尽力消除了国人对法治主义的顾虑。  相似文献   

13.
电影声音作为电影的基础创作元素,现实主义应该是电影声音长期坚持之美学追求,也是重要的价值标准。艺术需要贴近生活,有人主张电影声音应该反映生活,也有创作者努力追求"象",这都是电影声音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表现。但完全真实的声音未必符合电影创作的需要。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原则,该原则既非信马由缰任意发挥,也非机械刻板复制自然,而应该是艺术提炼和加工生活后所呈现出的艺术结晶。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影过程中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从而引导电影观众突破电影银幕空间所带来的声音局限性,实现全维度的声音沉浸感。  相似文献   

14.
许俊义 《声屏世界》2014,(11):40-42
<正>作为目前各卫视台增加收视率、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抓手,电视"真人秀"娱乐节目以其"快乐"节奏在满足民众精神娱乐需求、缓释民众精神压力以及提升观众话语权方面成效显著。但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不断增多,经过十余年发展的我国"真人秀"电视娱乐节目虽规模  相似文献   

15.
梁世佳 《今传媒》2024,(2):71-74
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是一部改编自文学剧本的谍战类影片佳作。本文从剧本场景介入,分析电影相较剧本的增删之处,研究文学与电影的互文性,从而勾勒出文本叙事与电影叙事的生产逻辑,旨在为跨文本叙事表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认为,女性遭受的特殊压迫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有紧密关联: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只不过是资本家统治工人的必然结果。正是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导向,塑造了一整套符合经济需要却又置女性权利于边缘位置的女性概念;为了摆脱父权制度对职业女性的剥削与操弄,女性应该而且可以对抗这种剥削,  相似文献   

17.
赵怀玉为“毗陵七子”之一,清代常州郡城高门望族子弟,其学识、才华渊源所自,地域文化熏陶是重要一环.梳理有关文献,可见赵怀玉与青果巷“半园”唐氏的精神联接、与“半园之半”钱维乔的密切交游,既对其自身成长大有助力,对地域文化传承也大有贡献.一城之中,两个文化中心互动互补,催生明清时期常州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电影的发行一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文章提出要变被动为主动,不要完全把市场寄望于院线。即以它之前所"对峙"的区域发行体制来说,也是各有优长。电影发行要坚持改革之路,要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考虑如何让群众更快更方便地看到电影,因而建议电影主管部门推进电影四级发行体制的改革:院线体制、区域发行体制、文化专业户体制、网络体制。而最后一级体制,需要转换原有思路,大胆探索,它适应现代社会观赏电影的需求,但它也相应带来一些新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诸多可归为“身体转向”的理论路径中,现象学身体论与认知科学的具身化理论因共同肯定了身体作为认知主体的前提而具有密切关联,但这无法掩盖二者在“身体”概念定位上的深刻错位。二者关系的张力将把我们带回作为存在论与意识经验的共同根的身体本“身”的维度上,而这显示的也正是身体概念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典型的符号崇拜现象,即符号巫术和符号迷思进行了研究。符号巫术主要盛行于原始社会,而符号迷思则主要流行于消费社会。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符号巫术的概念,对符号巫术和符号迷思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