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2.
“反弹琵琶”,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表达新的思想。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不一定有益”、“不妨对牛弹琴”等,就属于“反弹琵琶”。作文时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构思,会为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使文章富有新意。  相似文献   

3.
用接受美学来观照"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会发现,从认识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本体,从方法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对话、创造与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艺术兴学"的学习语境,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期待",有利于让学生由"实际的读者"顺利地靠近或变成"隐含的读者",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些"顺向相应",少些"逆向遇挫",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及知识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4.
郭小珍 《成才之路》2010,(29):47-4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课堂上往往会有许许多多的"意外"产生。这些来自于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偏差而引起的"意外",常常使我们或怦然心动,或豁然开朗,或促进思索……  相似文献   

5.
关于翻译课的教学,一般是先讲理论,后让学生练习的这种"顺向"方法。但效果不如先让学生实践,再由学生总结,教师概括,上升到理论这种"逆向"方法更佳。该模式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总结,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考试》2011,(1):30-30
古人爱才,不吝夸奖,且用语每有新意,不落窠臼。相比之下"你太有才了"的现代时髦用语实在是过于浅露。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2015,(1):18-19
本栏目我们将按时间的顺序为你开启"恐龙星际"的智慧之门。从最古老的太古宙讲起,陆续引出恐龙所属的各时代及周遭发生的一切趣味故事,讲述恐龙从诞生到灭亡的全部过程。请大家尽情期待吧,相信你也会在我们的介绍中发现很多"不一样"哦!  相似文献   

8.
张翠萍 《宁夏教育》2011,(10):66-66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通讯手段的发达,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变得便捷起来,"家访"慢慢被人淡忘,"请家长"却在校园逐渐流行起来。教室里、办公室里经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训斥学生:"如果你再这个样子,就请你把家长叫来,如果家长叫不来,你就别想上课……""请家长"到学校配合老师教育孩子,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论事情大小,动辄就把家长请来,我认为很不妥。"请家长"要慎重,不能随便拿这个来威胁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9.
李杰 《考试周刊》2012,(32):118-119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体育课要有新意,用新鲜的事物、形式或角度刺激学生,启发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平日里提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好像与我们远隔千山万水、遥不可及,其实只要平时能留心,能学习和应用教育理论,就能不断将我们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在逐渐深入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以"研究者的心态"去看待所经历的事和所接触的人,其实每位教师都可以由一名"经历者"成长为一名"研究者"。许多教师对自己碰到的一些令自己和许多老师头痛的学生或棘手的问题时,常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无可奈何;一种是抱怨、气恼……而当你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位"研究型教师"时,你会怀着探究的兴趣,从研究者的视角去审视这些棘手的问题,忽然发现这些问题和现象中蕴含着许多共性或有趣的原因,而你在研究中也会享受到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的学科教学要引导学生"会学""乐学",其中"乐学"中的"乐",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研究对象或探讨目标。于是,课堂趣味性的发掘,课堂实验的演示,学生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关于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等一系列主题都成为了热门话题。同时,在课堂上运用"时尚"或"流行"元素,也成为了许多教师用来减弱课程枯燥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时尚,代表的是潮流,是新意,是时代的气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细菌在宿主之间游走会发出什么噪音?由于世界上最小的"耳朵"——"纳米耳"的发明,你或许很快就能知道答案。"纳米耳"能够探测到人类听觉阈值的一百万分之一。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将开启"声学显微术"的一个全新领域。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对于学生来说,早读课自然就很重要了。以往的清晨我很少听到琅琅书声。我对学生做了调查:"谈谈你对早读课的看法。"成绩好的同学说:"每天早读都读这些内容,这些文章我从头至尾都读了几篇了,没有读出什么新意来,可老师总是让我们读这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学生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多样化,课堂气氛显得活跃与轻松。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教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会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学生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相似文献   

15.
在平日生活中,一旦听到别人用"随便"两个字来回应你的邀请或建议时,我们自然会认为:出此言者必定是一个有修养、随和可亲、善解人意的人,我们随之会对他充满敬意,非常愿意与他进行深入的交流与交往。  相似文献   

16.
狄瑶 《教师》2012,(22):87-87
复习课难教,上不好的话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小学英语总复习,要遵循"基本学习策略",扎实把好学生的六个关,采用多样的复习方式,做到教学有新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丰富学生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举一反三,原本是数理化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之路:课本"举一"于前,学生"反三"于后。通过一个例题,学会解同类习题。但是,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师也热衷于"举一反三":以一篇课文作范例"举一",不厌其"深""细""透",繁琐解析,斟字酌句,以图学生循例"反三",会读、会写同类文章。结果一学期只学约30篇,六年小学也只学约720篇课文。试图通过720篇范例,让学生会读、会写远远超过720篇的文章,是杯水车薪、缘木求鱼。学语文,本是"举三反一",讲究积累,大量读书,整体感悟:数量在先,从量变到质变。只有积累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无"举三",则无"反一",更别说"反三"了。这是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题目时,称"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该名学生表示,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德育导向"逆向"的现象。通过对《狼和小羊》一课角色扮演这个案例的研究显示,导致这种"逆向"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对强大事物的崇拜、表演展示的需要、游戏经验的迁移,以及性别角色、文本形象塑造、生活习性、生活遭遇等四个方面的认同。针对出现的逆向现象,教师要加以调查,切忌给学生简单地贴上"道德败坏"或"性格叛逆"的标签。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近几年生物学高考非选择题中出现的"由果推因"类设问提出"逆向搭桥"解答法,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原因分析过程,有效防止漏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