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识文回问】1960年2月3日,风南(山西芮城风陵渡至平陆南沟)公路张沟段61个民工食物中毒,生命危在旦夕,一场紧张的抢救战斗展开了。这就是当时震动全国的“平陆事件”。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平陆人民,特别是首都人民发扬了阶级友爱精神和...  相似文献   

2.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报告文学,对于一个刚踏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很难从文艺创作的高度理出个头绪。因为文章平白如话,文前虽有提示,还是很抽象,学生几乎看不出什么问题。这个时候,作为一个教师就应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带领学生认识理解他们认识理解不到的东西,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 在教育方法上,一直有一个长文短教、浅文深教的问题。如何把学生看似粗浅的文章进行深教,让他们受益匪浅呢?我仔细地思索了整篇文章,决定以“把作文教学寓于单篇课文教学中”为理论指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兴趣,解决课文内容教学问题,又可化抽象的作文教学为具体,岂不一石三鸟?所以我在这篇课文的整体教学设计上,采取教师主导的方法从  相似文献   

3.
本文最初发表于1960年2月29日《中国青年报》。当时,我国虽然处于经济建设的困难时期,但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奋斗,友爱互助的高尚风格,表现出决心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1960年发生的“平陆事件”,生动地反映了这一点。这是一首响彻云霄的共产主义风格大发扬的赞歌。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本文的中心思想的呢?从结构上来看,这篇通讯以时间为线索,把众多的人和事、复杂的头绪和丰富的内容串连起来,通过倒叙、顺叙、插叙等手法,热情歌颂了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风格。  相似文献   

4.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内容庞杂,涉及的时间短,空间广,单位多。要把文章理顺讲清不是件容易事,我是利用板书设计来帮助解决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下文简称《为了》)能成为中学语文课本中屈指可数的几个同文体的传统保留篇目,这一方面也许是因其内容表述上逼近现实并展示了中国六十年代社会的主导面,凸现出标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主题;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许就在于它的有特点的叙事方式。 以叙事结构为例,《为了》呈现出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的特点,但它与一般小说的类似结构略有不同的是,它的事件组合是非连续性的,也就是说,小说中,特别是传统小说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最初发表在《人民文学》1960年4月号,许多报纸先后转载,传涌一时。以后又被选为一些语文课本或文章选讲的教材,现在又正式选为高中语文第一册的阅读课文,是一篇影响很大的文章。就思想内容而言,自是无可非议;但就语言文字来看,文句斟酌不够、事理矛盾之处甚多,这里简单分析该文几处主要的败笔。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报》一九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发表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优秀通讯。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感人的笔触,真实而生动地报道了一九六○年春天,我国首都和平陆的有关人员全力抢救阶级弟兄的事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崭新关系,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是一曲响彻云霄的对共产主义精神的颂歌。今天我们重读这篇通讯,仍然激动不巳,受到生动的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写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下称《教参》)在《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下称《为》)的“课文说明·结构”部分中指出,《为》文的高潮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教参》中写道:“特效药是决定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生命安危的关键,千万人心所系;北京,是寻找特效药的最后希望,北京特种药品商店接到求援电话,正是这一事件的高潮。”《教参》又写道:“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个小标题),写北京接到平陆求援电话。这是事件的高潮。第二部分(第二、三两个小标题),回叙平陆向首都求援的原委。这是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第  相似文献   

9.
【教例简述】这是长沙彭复旦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90.1.P_(28))。教材分析:课文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将全部材料分成十一个部分,每个部分配有以时间为对象的标题,这些小标题均没有概括本部分的具体内容。教学设想:根据上述分析,可引导学生通过自拟小标题的活动牵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教学步骤: 1.预习课文。教师模仿传统的章回小说的标题形式,拟出第一部分的小标题: 平陆告急求良药,红线一根连北京。  相似文献   

10.
1960年2月,山西平陆61个阶级弟兄中毒命危千里寻药,北京从中央到地方多个单位千里送药的故事流传甚广。“平陆事件”离现在整整35年了。那曾经无人不知的61个阶级弟兄,如今怎么样了? 61个民工绝大部分居住在张店公社的两条垣面和24个村庄中,居住范围分散达15平方公里,再加上农活繁忙及散漫的生活习惯,他们之间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 王孝先,这个民工三连的连长,当初中毒最重,被报道得最多。61个阶级弟兄痊愈后的各种活动均由他代表出席。当年4月赴京慰问时,他见到了国家主席刘少奇,  相似文献   

11.
1960年 2月 2日晚,山西省平陆县发生61名筑路民工食物中毒事件,震惊了共和国大地。长篇特写《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编入中学语文课本,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40年过去了,当年抢救过来的民工如今何在? 61名民工中毒的原因是什么? 1999年11月14日《山西日报》发表李涛、王玉珏寻访当年民工及寻找“平陆事件”中显现出的那个年代特有的精神境界的文章,他们说── 40年过去了,当年被抢救过来的民工而今健在的已不足20人。重提“平陆事件”,老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共产党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当时…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为啥写得荡气回肠、扣人心弦?为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威染力?除与本文题材特点,采用倒叙写法,以时间作小标题,大量运用快节奏的短句有关外,还深得力于叹号在文中大量反复的运用。本文叹号之多,实属罕见,全文仅四千余字,叹号却有57个,除倒数第四节没有运用外,其他节都运用了叹号,多者一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本上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曾经感染、激励数代中国人。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知晓1960年发生在山西省平陆县的中毒事件的内幕、传播过程以及当事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说明这是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文言文最后一篇课文,系课外自读。安排一课时,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点拨引导检查落实,同时穿插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提高自读自求的能力。二、教学目的1情感目标:学习史可法忠义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关键的文言字词以及记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三、课文重难点重点:记叙史可法英勇不屈、以身殉国的牺牲经过。难点:文章末段议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性点拨师:我国历史上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涌现过无数可歌可泣的英…  相似文献   

15.
1.没有从学生出发的设计是无效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没有把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2.社会要用平和的眼光看待教师,教师要用最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3.教育需要我们有智慧,教育让我们富有智慧。一、导入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单元的主题词是什么?生(齐):信息传播。师: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种媒体,每天都在向我们传播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一些很简短,比如说我昨天在新闻联播里听到一则很令人高兴的体育新闻——生(齐):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夺得汤姆斯杯。师:是的,这些新闻传递着我们身边最新发生的事件。假…  相似文献   

16.
说明:这篇课文两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指导学生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二课时,细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师:(板书课题,出示表格)请同学们思考表上是出的两个问题,想好以后再填表。  相似文献   

17.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7日 授课地点:重庆市丰都县第二中学 一、初步感知,了解学情 (师生问好.)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老王》.我想知道同学们之前有没有读过这篇文章.你读了几遍? (师询问身边的一位学生.) 生:三遍. 师:三遍之后你的感觉是什么?给大家说一下. 生:收获很多.老王虽然没文化,但很善良.我们不能歧视这种没文化但是很善良的人. 师:好,这是读了三遍的同学的感受和感悟.读了两遍的请举手.  相似文献   

18.
《小学青年教师》2010,(11):40-43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知道我是谁吗?生:您是王老师。师:你怎么知道我姓王?生:刚才主持人说的。  相似文献   

19.
20.
五年制小语第四册第30课《西瓜弟兄》是篇讲读课文。全文记叙了解放前兄弟俩种瓜的不同遭遇。通过他们兄弟两块瓜地的不同遭遇,揭露了国民党军队损害人民利益的反动本质,歌颂了解放军爱护百姓,秋毫无犯,纪律严明。全文可分为三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