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 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 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 、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 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 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 、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 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影同步测试技术,对竞技武术套路中搬脚朝天蹬直立平衡动作的下肢肌肉用力特征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所测五名女子运动员的下肢六部位肌肉(胫骨前肌、臀中肌、臀大肌、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的放电大小顺序和先后顺序相似,即胫骨前肌最先放电且放电量最大、其次是臀中肌和臀大肌几乎同时放电,而后依次是腓肠肌、股二头肌和股直肌。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员的运动级别越高,其各部位肌肉的总积分肌电值却越低。武英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股直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臀中肌上的均方根振幅(RMS)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二级运动员相比,武英级运动员在完成该动作时肌肉间的配合更协调,总体更省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网球发球动作时的部分肌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桡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腹直肌)进行测试。通过megawin肌电分析软件进行的分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角肌和斜方肌最先参与肌肉发力,且肌电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用力大小情况为斜方肌最大,三角肌次之,胸大肌用力最小。  相似文献   

4.
运用表面肌电技术对跳远和3种专项跳跃练习起跳动作进行测试,以揭示二级跳远运动员跳远专项跳跃练习与跳远起跳动作表面肌电活动特征.结果显示:跳远起跳动作主要是由小腿前、后肌群、股直肌和半腱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股二头肌、股内、外侧肌、臀大肌和半腱肌完成大、小腿的快速蹬伸动作和维持躯干直立姿势.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起跳动作主要是股直肌和股内侧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髋部和大腿后肌群、小腿前后肌群完成伸踝和大腿后伸动作.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起跳腿主要由大、小腿后肌群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臀大肌和大、小腿前肌群完成起跳腿髋、膝、踝的蹬伸起跳动作.起跳腿跳深跳远(台高60 cm)练习主要由股直肌完成退让性支撑,由臀大肌、大腿前后肌群和小腿前后肌群完成大、小腿及踝关节的蹬伸动作.上述特征提示:五步助跑五级单足跳和起跳腿跳深跳远练习(台高60cm)对跳远起跳向心收缩的影响大于离心收缩;五步助跑五级跨步跳练习对跳远起跳离心收缩的影响大于向心收缩.  相似文献   

5.
中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选手跨步跳缓冲阶段动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运动学、肌电图学、动力学等学科知识,结合影像解析法,对中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选手跨步跳缓冲阶段进行动作分析,发现在最大缓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合理的蹬伸范围;在肌电图方面,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股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美国产NORAXON TeleMyo 2400R遥测肌电仪和“爱捷”运动图像解析系统软件,对比分析受试者在做短跑专门性练习如车轮跑、后蹬跑、高抬腿跑与在做短跑途中跑时右腿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半键肌、股二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和臀大肌的肌电特征和肌肉工作机制.结果表明,肌电贡献率在车轮跑时与途中跑基本一致,股外侧肌与股内侧肌在后蹬跑和短跑途中跑的支撑腿后蹬动作阶段中存在贡献率显著性差异,股外侧肌与半腱肌在高抬腿与短跑途中跑的摆动腿下压着地动作阶段的贡献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训练时应强化车轮跑,改进高抬腿跑,慎用后蹬跑.  相似文献   

7.
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表面肌电(sEMG)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高速摄像同步测试方法,结合功能解剖学知识,揭示我国部分高水平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摆动技术肌肉活动特征.结果表明:短跑途中跑摆动技术肌电特征表现为明显的时序性,肌肉间的收缩具有高度协调性.在完成摆动技术动作中,折叠前摆阶段,阔筋膜张肌、股直肌等屈髋肌以及胫骨前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下压着地阶段,臀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是参与活动的主要肌群.在专项力量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结合髋关节屈伸肌群的发力范围、发力特点,优选专项力量训练的手段,以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1)建立量化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方法;2)分析肌肉协调性对运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我国六名优秀20 km竞走运动员研究对象,同步采集运动员在3.6 m/s和4.3 m/s直线运动时膝关节角度与股二头肌和股直肌表面肌电信号,并建立了肌电时序特征的定性分析和肌电数组和肌电模型相关性的定量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股直肌和股二头肌在肌电的时序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特征,而且二者的肌电数组和肌电模型与膝角相关性较高(r>0.70),但运动员间肌电模型一致性较差(r=0.339)。结论:1)本研究采用的对竞走运动中股直肌和股二头肌肌电时序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是可以作为一种分析肌肉协调性的手段。2)竞走速度的提高引起了股直股和股二头肌的协调性下降。对膝关节技术的影响表现为:摆动腿在后摆阶段时膝角增大、着地瞬间膝角减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技术是现代优秀乒乓球运动员的一项必备技术,通过对正手拉上旋弧圈球和下旋弧圈球动作中的相关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明确乒乓球正手拉弧圈球动作的发力机制和动作规律。方法:使用无线表面肌电信号测试系统(DELSYS Trigno Mobile,美国,2 000 Hz),采集北京体育大学10名男性乒乓球国家一级运动员正手拉球动作的表面肌电数据,进行计算。结果:正手拉下旋球的总积分肌电值大于正手拉上旋的。两种不同动作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桡肌的积分肌电值最大。左侧股直肌、右侧腹直肌、右侧竖脊肌、胸大肌和肱二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著性差异。两侧竖脊肌、左侧股直肌与肱桡肌的均方根振幅值在统计学意义上呈显著性差异。结论:在两种正手拉球动作中,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桡肌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两侧腹直肌的参与程度均较低。正手拉下旋球的动作难度及能量消耗大于正手拉上旋球的。在正手拉球动作中,大部分位于下肢与躯干部分的肌肉激活程度更高,而积分肌电值较小,提示其在动作中发挥维持姿势的作用较大,且正手拉上旋球较正手拉下旋球更加明显。位于肩部和部分核心区的肌肉的...  相似文献   

10.
正手击球是网球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对于网球技术动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发球方面,而对正手击球研究较少。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北京体育大学6名优秀网球运动员正手击球动作进行测试,研究结果发现:1.正手击球动作最先发力的肌肉是斜方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三块肌肉,三角肌前部、腓肠肌、胫骨前肌和斜方肌用力时间比其他肌肉长;2.主要用力肌肉是肱二头肌、斜方肌、三角肌前部、肱桡肌以及胸大肌;3.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测试分析技术可以用于诊断网球击球动作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着地瞬间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运动学、肌电图学等研究方法,结合影像解析法,对天津市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动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着地瞬间采用较为明显的"屈腿着地起跳蹬伸技术",到最大缓冲时刻,支撑腿膝角为139.17°,处于合理的蹬伸范围,但在离地瞬间支撑腿膝角明显小于国内外优秀女子选手,且差异具有显著性;在肌电图方面,半腱肌的用力程度始终是最大的,并且臀大肌、腹直肌、胫骨前肌和股内、外侧肌在跨步跳的踏跳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速滑运动员表面肌电特征研究,为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优化和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视频和表面肌电同步测量于凤桐实地滑冰阶段下肢肌电参数。结果:1)胫骨前肌和股四头肌是稳定的主要做功肌群,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在两腿间参与程度不一,腓肠肌参与度较低;2)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屈过程激活强度更大,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直肌等肌群伸过程激活强度更大;3)胫骨前肌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30%~80%支撑阶段;股四头肌在直道做功时程主要集中在前1/3和后1/3阶段,呈现双峰现象,而弯道几乎在整个支撑期都有较强电位活动;股二头肌和半腱肌做功时程集中在30%-70%阶段;腓肠肌做功时程集中在70%~100%阶段。结论:直道左右腿肌肉用力特征差异较小,弯道差异较大;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和半腱肌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踝、膝关节的稳定,股四头肌是为滑跑提供动力;弯道主要做功肌群激活时程更长,强度更大。建议:根据肌群的做功方式、做功条件及做功强度设计专项力量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二年我在成都市北大街学校,通过体育教学和对学校田经代表队的培训。对于弹跳力的训练,一直觉得在对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等肌群的锻炼中,以在楼梯上跳跃上升这一方法,看来是颇为直接而有效的。这种方法以在五层以上的楼房中最为  相似文献   

14.
肌肉拉伤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损伤,发生率较高.为此,我们教学组接待了大腿肌肉拉伤的伤员,通过询问和治疗,探索有效的疗法,并了解肌肉拉伤的部位及原因,以提出预防措施,减少肌肉拉伤的发生率.这次共调查治疗42人次,男18名、女12名,调查的结果如下:一、大腿肌肉拉伤的分布大腿肌肉拉伤居首位的是后群肌肉(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占损伤病例的38%.其次是大腿前群肌肉(股直肌、股内、外侧肌),占损伤病例的26%.从每块肌肉损伤的部位看,最多的是肌腹拉伤,占全部病例的50%(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50%动脉闭塞压(AOP)半蹲起训练对不同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下肢肌肉激活和激活后增强效应(PAP)的时域特征。方法:募集16名不同训练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按运动等级分成2组,每组各8名运动员,以持续加压的方式进行4组30%的1RM半蹲起诱导PAP,运用无线遥感表面测试系统,采集4组半蹲起训练中下肢肌群肌电信号,计算臀肌和大腿前、后及外侧肌肉肌电振幅(RMS)标准值,使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16名受试者加压半蹲起运动前、后(15 s、5 min、10 min、15 min)的腾空高度、峰值功率(PPO)、力量发展速率(RFD)及垂直反作用力(vGRF)进行采集。采用双因素(训练水平×时间)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对4组半蹲起运动下肢肌群肌肉激活、垂直跳的腾空高度、PPO、RFD、vGRF进行分析。结果:1)在4组半蹲起运动中,不同水平受试者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阔筋膜张肌在第3组和第4组RMS标准值增加显著(p<0.05),臀大肌随半蹲起组数的增加,RMS标准值逐渐减少,一级运动水平受试者在第4组时臀大肌RMS标准值小于第1组(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的外在表现和神经肌肉控制的内在机制。方法:通过粗大动作发展测试(Test of Gross Motor Development-3,TGMD-3)对跑、蹦跳和单脚跳进行评价,用BTS表面肌电测试系统时域分析的方法对完成动作时肌肉的积分肌电(Integrated EMG,IEMG)和时序进行研究。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年龄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的差异,计算年龄组×不同肌肉对标准化iEMG的影响,年龄组×动作类型对标准化共收缩指数的影响,结果:4~6岁幼儿移动性动作发展水平和下肢肌群iEMG值存在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单脚跳的差异性最为明显(P<0.05)。标准化iEMG值股直肌最大、胫骨前肌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动作复杂程度的降低,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胫骨前肌/腓肠肌的共收缩指数峰值越来越大。结论:TGMD-3作为幼儿动作发展评价工具具有可行性,其中单脚跳可优先作为移动性动作技能定性评价指标,该动作下肢肌群iEMG值可作为定量评价的代表性指标。幼儿在跑、蹦跳和单脚跳动作时,主要用力肌肉为股直肌和胫骨前肌。随着年龄增长,完成移动性动作时,iEMG值逐渐增大,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肌群协调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阻力训练对肌肉力量和协调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5名男性受试者为测试对象,通过ME6000肌电遥测系统,测试受试者在坚硬支撑面和平衡软踏(Pad balance)两种不同支撑条件下负重和不负重半蹲时左侧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胫骨前肌(TA)、腓肠肌(MG)、竖脊肌(ES)和腹直肌(RA)收缩过程的表面肌电(iEMG)变化特征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稳定支撑状态下不负重半蹲时被测试肌群RF、BF、TA、MG、ES和RA的iEMG值分别为30.78±7.97、150.44±65.74、338.11±114.93、55.33±17.61、758.44±248.98和56.89±20.49?V.s;不稳定支撑状态下分别为36.78±9.31、170.78±58.84、418.22±96.71、85.89±42.79、1012.89±210.38和63.33±22.53?V.s。相对于稳定条件,不稳定条件下测试肌群的iEMG分别增加了20%、13.33%、23.67%、55.23%、33.51%和12.5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胫骨前肌iEMG显著大于其它测试肌群(P<0.05)。结论:不稳定支撑界面增大了神经系统活性和肌肉募集水平,支撑近端神经肌肉募集方式的调整是人体维持稳定和协调能力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参加CUVA甲级赛的长春师范大学女子排球队10名主力队员正面上手传球时上肢表面肌电信号的测试,分析上肢肌肉的放电顺序及大小,以此来指导排球运动员进行科学的训练.采用DASLab10.0表面肌电采集仪,对每名受试者在3m、6m间距下正面上手传球时进行上肢肌肉表面肌电信号采集,利用IBM SPSS stastics19系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在正面上手传球时上肢肌肉的激发顺序分别是斜方肌上束、三角肌前束、肱二头肌、旋前圆肌和肱三头肌,其中三角肌前束放电量最大,贡献率最高.不同距离正面上手传球上肢发力大小和放电顺序并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距离传球并不影响上肢肌肉发力顺序和用力大小,建议排球运动员日常训练中重点锻炼三角肌前束,加强正面上手重复性传球练习来提高传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的技术关键.方法: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7名优秀青年男子排球运动员扣球起跳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的同步分析.结果:在缓冲阶段,摆臂角度为92.3±3.9°;蹬伸起跳后重心垂直速度为3.6±0.2m·s-1,水平速度为2.1±0.2 m·s-1;缓冲时间为130.2±4.8ms,蹬伸时间为160.1±5.9ms;重心最低时右髋关节角、膝关节角、踝关节角、摆臂角、缓冲时间、垂直速度与起跳高度具有相关性;在缓冲阶段的用力顺序为:腓肠肌、股直肌,最后是其他肌肉的共同作用;蹬伸阶段首先是臀大肌肌电达到峰值;缓冲阶段臀大肌的% IEMG最高为27.7%,蹬伸阶段腓肠肌内外侧头的% IEMG最高分别为19.2%和24%.结论:从外部动作结构和内部肌肉放电情况来看,排球扣球的起跳蹬伸过程是下肢以大关节依次带动小关节运动完成的;缓冲期首先通过踝关节缓冲制动;应该根据研究需要来确定划分动作阶段.  相似文献   

20.
正引体向上是发展上肢、肩背肌群力量的有效训练手段之一,是评估机体上肢屈肌力量的重要课目。其动作形式表现为,大臂做伸的动作使躯干向大臂靠拢,肘关节屈使大臂向小臂靠拢,从而牵拉身体向上运动。1引体向上的作用引体向上训练对体型改善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练习者的背阔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斜方肌、屈指、屈腕等肌肉力量。良好的上肢屈肌力量对军人熟练掌握军事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单兵技战术动作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