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芸 《内江科技》2011,32(8):34+12-34,12
在基于"教育是政治的"这一批判教育观的认识下,通过对教师立场和课程的分析,阿普尔指出教师教育中存在"去技术化"现象。他主张教师应该批判地反思教育教学,促进自身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舒杰 《科教文汇》2013,(23):57-59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进步不再使人类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变化,让人得到解放。相反,科学技术开始异化,在它合理性的外观下造就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特有的意识形态。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科学技术统治的时代。这种社会呈现了一种单向度的趋势,具有了以往政治意识形态所没有的控制能力,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乃至话语领域都出现了封闭。这是一个人全面受压抑的社会,是技术和文明对人实行了全面的统治和管理。对于这样的一种在整体上不合理的合理生活,传统的抗议方式失去了作用,马尔库塞找到了革命的新主体——"新左派"。他们拒绝这个游戏,主张用一种"非暴力的反抗"的"大拒绝"作为一个时期终结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寻正 《百科知识》2011,(24):18-19
18世纪后期,伴随着北美殖民地"北美意识"的增强,独立战争爆发了。基于国家利益,法国成为殖民地的盟友,但法国人并未就此把殖民地居民视为平等的战友。在欧洲,殖民地仍然被视为未开化地区,殖民地居民当然也就低欧洲人一等。  相似文献   

4.
林清珍 《内江科技》2011,32(3):180+195-180,195
本文以国家对中职生免学费政策为案例,从一个微观角度对中职德育教育"三贴近"原则进行具体解读。提出把免学费政策融入《德育》教材,结合到"做政治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诚实守信"和"感恩奉献"三方面内容中来,使中职德育教育能根植于学生头脑中,内化成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5.
李虹 《中国科技信息》2011,(18):115-115
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于1970年提出的"话语与社会权力关系"理论,话语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在地球村,为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生存发展而争夺的利益制高点。国际新闻作为国家话语表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宣传思想文化、沟通外交,加强商业贸易等重任。为了突出对国际新闻报道的重视,我国在2010年增设国际传播奖,将其纳入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之中。以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为样本,通过内容分析法,探索其报道主题、报道手段等方面体现的新闻政策。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旨在发现在新闻政策指导下的国家传播奖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金科 《金秋科苑》2009,(9):26-27
2009年1月20日,中国政府发表《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说:"中国主张所有核武器国家明确承诺全面、彻底销毁核武器,并承诺停止研发新型核武器,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政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冷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占据的绝对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意识形态外攻战略,形成了极端不平衡的舆论对阵,使其在意识形态外攻中刻意把自己塑造成维护正义与和平的"救世主"形象,而把其敌对国丑化为"流氓"和"邪恶"代表,并进一步通过其全球传播系统变成全世界受众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赵慧敏 《科教文汇》2011,(33):23-24
本文指出在国家新的资助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三大困境,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生的教育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三观"起了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超虹 《科教文汇》2010,(19):193-194
在税制实施的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采用虚开、伪造和非法买卖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手段,进行骗税的犯罪活动,严重破坏国家税收秩序,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失。笔者经过多年的执法实践,对惩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中虚开的行为方式的具体三种情形中存在的行为条件模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对惩治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中出现的疑点和难题从"流通环节"、"属地管辖"、"行政执法部门移递"等方面展开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段赵胡 《科教文汇》2011,(14):101-102
千古美文《岳阳楼记》流芳百世,一代名臣范文正公垂名万载。学生时代喜爱《岳阳楼记》说不上理由,教书生涯中对此文情有独钟而精心设计教学。喜爱本文最重要的原因是范公为世人所称道的政治主张和宽广的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政治抱负继承并发展了"志在天下"的闪光思想且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为性情中人的范仲淹有着震古烁今的思想,无疑奠定了他巍巍昆仑般的崇高的地位。睿智的范仲淹含蓄委婉而且卓有成效地解开了朋友滕子京的郁愤心结,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名篇。文正公的言传身教和一致言行激励了中华民族无数志士仁人,激励着当今21世纪的新一辈,更给语文教师、教育界乃至中国社会以深刻的昭示。  相似文献   

12.
张永 《金秋科苑》2010,(20):121-121
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来把新闻的导向看作事关全局的大事,作为每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更应该站在全党和全国的政治高度,认真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负责,为人民负责。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也都代表着人民的"喉舌"。只有我们从事新闻的这些"喉舌"都做到了导向正确,才不致于使我们的宣传有"杂音",把握好这一点儿,不仅要求"喉舌"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还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政治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阿拉伯国家和西方很早就有着交往。但是,阿拉伯国家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却是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开始。虽然,在埃及人民的顽强抵抗下,法国入侵军很快撤出埃及,但这次入侵,对埃及,以至整个阿拉伯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政治上受殖民国家统治、经济又十分落后的阿拉伯国家而言,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渗透和影响,必然在阿拉伯社会激起强烈反响。东西方文化、文明的撞击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目前议论得比较多的"教育乱收费"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解决教育乱收费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15.
邱亚男 《科教文汇》2012,(21):17-17,26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需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把"科学发展观"当做教育中心,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统筹各种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本文从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教师综合素质、对现有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四个方面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戴琦 《科教文汇》2012,(23):113-114
"联省自治"是北洋政府时期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面对当时中国社会军阀割据的严酷现实,主张联治派和反对联治派之间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较量,虽然主张联治派从主观目的上来说是希望结束中国的混乱局面,实现民主宪政的改革,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联省自治"似的美式民主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归根到底,只能成为巩固军阀政权的工具而已。  相似文献   

17.
周君 《知识窗》2013,(22):20-20
小学生正处于开始认识和思考生活的阶段,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所以作为一门内容丰富、应用广泛、贴近生活的学科,语文应该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但受到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的影响,有些语文课变成了应试技能的训练课,以致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没激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为了使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的可爱之处,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一、语文,因美丽而"可爱"语文教师既要关注生活,又要立足课本,努力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注重情境教学,  相似文献   

18.
"利维坦"是理解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重要概念。卡尔.施密特号称"20世纪的霍布斯",其思想受霍布斯影响颇深,他本人甚至还有一本讨论"利维坦"的专著———《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本文通过分析施密特对霍布斯"利维坦"观念的研究和批判,以及他对罗马天主教会基本架构的深入探讨,试图勾勒出施密特本人对自由法治的宪政国家的独特思想,及其理论中关于国家主权的发端、形成、构架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历史目的论与其道德和政治思想紧密相关。他考察了历史的自然目的和道德目的,揭示出至善是历史的最终目的,而至善又表现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通过把道德上的至善看作是政治上的永久和平,康德指出,道德与政治实际上是共契而非冲突的。这种共契是康德进一步统一实践哲学,从而完善其批判哲学体系,达到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唐晴晴 《科教文汇》2010,(35):47-48
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其对民族关系的处理(特别是唐太宗时)堪称历代的楷模。唐太宗时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当时的政治清明,他对民族关系的处理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较快发展,对"贞观之治"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