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第一课堂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制度体系。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第二课堂教育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第二课堂教育形式灵活、内容广泛,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出发点,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所发挥的育人作用也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主要研究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驻青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体系,阐述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及重要性,并从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分析第二课堂的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实践做法,阐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高校第二课堂教育体系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非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的公民。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构建第二课堂模式,应注重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学分认证和激励机制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起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二者互动、互补、互融,对于培养具有通识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行业卓越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当前高校实施第二课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的建设内容,然后以天津科技大学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第二课堂建设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资源建设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分析了第二课堂建设对行业卓越人才个性化培养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历来被评估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但这一阵地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遭受着理论化、弱化、边缘化的境地。作为学校,我们在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更应就如何发挥第二课堂的有效作用做出深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合理延伸和适当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教学有其显著优点和独特优势,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至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对第二课堂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加强第二课堂建设还要在很多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不能光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渠道,而要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互补的多维教学平台来进行.大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该文对高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学校、社团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非强制的手段,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校园创新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教化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是: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建设一支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8.
依据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针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创新人才培养覆盖面狭窄问题,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短板,提出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想。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类专业16年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例,系统梳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思路、实践路径、实施方法,阐述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模式。  相似文献   

9.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系统。第二课堂数学教育教学既是对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又是培养新一代实践型大学生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新疆工程学院为例,针对高校数学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第二课堂数学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构建大学第二课堂数学教育教学体系,实现了大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科研促进教学的视角,以电气信息类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平台,在分析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提供了基于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案设计,包括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主要实现途径,并对开展的科研促进教学实践及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系统总结.可为多样化的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探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培养目标,探索了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分析了实践能力培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课程内容更新频率快,实训平台要求、造价高等客观困难,提出促进校企联合、促进第二课堂建设,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一些大中专院校往往只注重第一课堂的教学,即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开足课时,按教学大纲完成理论教学的工作,而忽视了极其重要的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第二课堂是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是对第一课堂的巩固、提高及实践、思维、思想、体能、视野等多方面的开拓;是对学生的潜能的挖掘与发现.笔者认为:“第一课堂是打基础,第二课堂才真正出人才.”第二课堂教育是对第一课堂教育的延续及发展,缺少第二课堂的教育或不足是学校的缺角教育.正如先哲们的教育思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第二课堂的教学正是援人以渔.这也是当前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个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第一课堂的教学基础上,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工作.这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构建教学型地方医学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学型地方医学院校,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德育实践教学、人文素质实践教育的系统性、渐进式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分析高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产教融合、校企交替、双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双平台+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形成"校内课堂+教学工场+企业生产一线"的教学形式;通过第二课堂延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产学研"平台助推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探索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课堂作为本科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课堂质量的高低将对人才培养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建设中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存在的不协同问题及成因,并以投资学专业为例尝试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技能与理论培养相结合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发展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涉及学科广泛,且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实践内容。根据电子商务学科这些特点,从东莞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元制"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全方位地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践教学第一课堂,让学生在第一课堂打好实践基础;接着在企业的第二课堂强化真实项目的实训,让学生在第二课堂锻炼动手技能;最后在第三课堂——校内电商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的对接,让学生在第三课堂全面演练,成为真正的主导。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涉及学科广泛,且包含了大量复杂的实践内容。根据电子商务学科这些特点,从东莞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与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定位的角度,提出了一种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元制"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全方位地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践教学第一课堂,让学生在第一课堂打好实践基础;接着在企业的第二课堂强化真实项目的实训,让学生在第二课堂锻炼动手技能;最后在第三课堂——校内电商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的对接,让学生在第三课堂全面演练,成为真正的主导。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和民族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时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对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了解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特点、培养现状和培养方法,从第一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教学、其它途径和方法等四个方面重点研究完善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平台。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晰、与专业教育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通过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营造校园文化、融合专业教育、重视科研创新、搭建实践平台等途径,有助于构建有效的以第二课堂为平台的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升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价值和功能;教育者认识上的差异、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教育的不同阶段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和作用上的差别,影响着两者的具体关系;高等教育阶段,第二课堂凭借其灵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应成为高校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