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从亲历的钞票折价兑换现银的一件生活小事中,翻出了一个关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沉重话题。文章涉及时空之广阔,揭示的主题之深刻,蕴含的感情之强烈,用语之辛辣,情理之交融,让人叹为奇文。而读或教鲁迅的杂文,我们已形成一种心理定势———那就是批判现实,痛斥丑恶,撕碎面具……诚然,鲁迅先生确是一位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一位痛苦的“诗人”,但是我们是否只能永远去舔痛苦的伤疤,吮腐恶的脓血呢?我反复咀嚼《灯下漫笔》结尾“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一句,我…  相似文献   

2.
深夜,灯下,我完成了一家杂志社的约稿,然后批改起孩子们当天的习作练笔。忽然一篇《今天,我赚钱了!》让我的眼前一亮,这篇习作介绍的是在学校跳蚤市场上,他如何以低价购物高价出售的事情,选材可以说是非常新颖,但是描述时却未能抓住重点,叙述也未能做到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3.
深夜,灯下,我完成了一家杂志社的约稿,然后批改起孩子们当天的习作练笔。忽然一篇学生的习作《今天,我赚钱了!》让我眼前一亮,这篇习作介绍的是在学校跳蚤市场上,他如何以低价收购高价出售的事情,选材可以说是非常新颖,但是叙述时却未能抓住重点,语句也未能做到生动、具体。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被选入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三册.这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说其幸,是因为,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等这些文章的熏陶后,他们对鲁迅的吁求已逐渐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阅读,开始与鲁迅的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了。此时给他们介绍像《灯下漫笔》这样的一些杂文是及时的,  相似文献   

5.
教师如何搞好自己的进修,我的体会是必须做到“四有”。一有需要。备课、教学中碰到的困难,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会逼着我们当教师的去查工具书,找有关资料,这就是需要。拿我来说,抗战前后教的是小学语文,还没有困难。1951年起,先后依次从初一教到高三,十二册教材中各种体裁的作品,大多没有接触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史也从来没有系统学过,这样的底子,仅凭一本教学参考书是教不好课的,必须自己先学,才能去教。因此,我陆续买了《现代汉语》、《语法修辞讲话》、《文言虚词》、《词诠》、《古代汉语》、《中华活叶文选》和先秦、两汉、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2005年6月第2次印刷)认为鲁迅《灯下漫笔》一文中的“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相似文献   

8.
曹霞 《贵州教育》2009,(11):42-43
当我又遇上《灯下漫笔》一文时,我惊奇地发现已经上过两遍的这篇文章在我脑中竟然“荡然无存”。 为什么会这样?我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 结论是:“我”不在文中,则“文”不在我脑中。 何谓“我不在文中”呢?  相似文献   

9.
学习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之前,我想检查一下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怎么检查呢?突然记起了几年前的那堂课。  相似文献   

10.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又更新了,诸多让学生乏味的说教式课文删除了,新添了许多更具人文性的课文。人教版第八册《西湖的“绿”》教后,笔者深刻地领悟了新添此文,对孩子学习和生活所注入的生命活力。《西湖的“绿”》节选自宗璞的《西湖漫笔》。面对这篇课文,我陷入了沉思。古来人们颂西湖的文章就举不胜举,宗璞女士笔下的西湖,“绿”得几乎传神了。这样美妙绝伦的文章安排给四年级孩子学习,他们的小脑瓜子能感悟吗?能感悟多少?我该如何教这篇略读课文呢?猛然  相似文献   

11.
日前.全州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所上的课文有高一第一册(人教版,下同)的《胡同文化》《我有一个梦想》《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高二第三册的《故都的秋》《灯下漫笔》《泪珠与珍珠》《我为什么而活着》《六国论》《游褒禅山记》。每位参赛教师大约有两星期的准备时间.准备得较充分。  相似文献   

12.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观摩了几节青年教师的优质课,感慨良多,其中《灯下漫笔》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执教者是这样开展教学的:上课伊始,在导入部分,先介绍了文学界对鲁迅先生的不同评价。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事写起?2.作者从这件事看到了国民怎样的特点,又进一步把对国民的思考上升到了哪里,得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3.第三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4.怎样看待这种历史观?作者批判的对象有哪些?情感态度一样吗?这些情感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然后执教者引导学生读书、讨论。这些活动时间用去了半节课。接下来…  相似文献   

14.
在《祝福》的教学中,有几个问题时时萦绕在心头,那就是《祝福》与《灯下漫笔》、祥林嫂的被逼“再嫁”以及阿毛的惨死。从课堂上下来,内心的忿郁之情实难平抑。眼前总是闪着祥林嫂抛尸雪野的惨景,耳边响起鲁迅先生的怒吼:“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灯下漫笔》) 我细细地体味着鲁迅先生的话语,似乎看到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的目光,在赤县难明的长夜云空闪烁,那令人心惊肉跳的“人肉筵宴”,正在富人的“祝福”供桌上  相似文献   

15.
《灯下漫笔》这个题目是颇有深意的。鲁迅曾有“将偶然的感想 ,在灯下记出” ,然后成一本名叫《夜记》的书的设想。先生为什么偏爱“夜”呢 ?他曾说过 ,“因为白天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 ,大家的心无从相印” ;又说 ,“人的言行 ,在白天和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 ,常常显得两样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 ,普覆一切人 ,使他们温暖 ,安心 ,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可以说 ,当鲁迅在黑夜、灯前 ,独自面对“赤条条”的“自我”时 ,他便开始写散文了。因此 ,这个《灯下漫笔》就是作者更多也更直接地说出鲁迅真正所想 ,显示只属于…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世之愤,从小就已种下;我们对鲁迅之愤的认识,从小就已开始;如今教授鲁迅的文章,无非以愤系之。对于《灯下漫笔》一文,我作这样解读,大致思路为:  相似文献   

17.
<正>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探寻语文教学活动与班级管理策略的契合点,做到智慧型管理,最大功效地发挥育人目标,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追求的目标。这学期刚接手了新班,我在批阅习作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的作文素材选用比较狭窄、老套,一写事就是运动会、上课、做饭……我就在思索如何帮助孩子们突破这个写作瓶颈。我突然想起之前低年级教过的一篇课文《称赞》,记得里面有一句:  相似文献   

18.
正确领会和全面宣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精心实施和落实这一宏伟蓝图,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纲要》指出:“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都要主动适应当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提倡联合办学,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这就是说,《纲要》明确肯定了“产教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那么,什么是“产教结合”?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产教结合”?“产教结合”与我国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有什么异同?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产教结合”?近来,在探讨“产教结合”之路时,有一些提法,如“校企合一”、“职业学校是学校也是企业”等等。对这些提法怎么看?……这些问题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大现实课题。本刊特就此问题集中刊发一批来稿,希望广大读者踊跃参与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一、案例背景我最怕教散文。因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似乎最常见,它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却最多变,如何立足文本特质和学情特点教好手头的散文?如何做到既有情,却不一味流于"说"情而脱离"读"文字呢?这都是困扰着我这个新教师的事。师父陈智峰老师曾提出:"怀人散文贵在‘传真’,重在‘传神’,而旨在‘传情’。"我深以为然,并以此为索引展开了本次的《老王》教学探索。  相似文献   

20.
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先于广大读者阅读了“纪念《甘肃教育》创刊三十周年”系列丛书之《教苑漫笔》这本书。读罢全书,我的最深印象是:这是一本厚重的书,因为其中承栽了几代人对教育事业的爱和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