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典型的通感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通感这一修辞不难掌握。在日常生活中,通感已被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比如,"她听了女儿的演唱,心里甜丝丝的"。"他的话凉透了心"。又如"耳食  相似文献   

2.
语文不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更能促进小学生初步认识、接触社会,认识自然的美,促进小学生的日常交流。因此,将实际生活融入语文学习中不仅有助于品味语文之美、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能帮助学生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3.
4.
正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文质兼美一直是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其中一词一句一物一景,字字皆美,处处关情,读到关键处,总能令人目醉神迷、击节称赏。这便是语文之美。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语文的美丽内核,讲出语文的文学美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拥有美好心灵。1.领会汉字之美——把握汉字特点,激发母语情结。语文教师可以从汉字教学做起,一方面传承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化,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母语学习的热情与热爱。汉字是音形义的集合体,最为直观的是其字形之美,点、横、  相似文献   

5.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特点,语文中的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中书写了浓厚的一笔,近年来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再次推崇,《唐诗三百首》《百家姓》《朱子家训》等传统文化读物再一次成为学生书架上的重要读物。语文教学中诗歌以其独特之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他们受到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虞健  马超 《成才之路》2021,(8):112-113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将之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体会古诗词传递的情怀.品诗词之美,析地理之因,悟诗人之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多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正>大家好!我叫白元宝,我来自越南。回想起学习汉语的过程,入门阶段是很困难的。当我接触第一本汉语课本时,老师告诉我们:“汉字很难,但发音不太难。”这是因为我们越南语当中正好也有声调,可是学习汉字确实很有难度。在课堂上老师还告诉我们,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这也成了我们的学习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当体现美育理念,启发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可以结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适当引入课外古诗词,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开展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等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锤炼之美、创造之美.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实际教...  相似文献   

9.
《教育》2021,(16)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西周鲁国周公使茶得以闻名于世,故而山东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饱经历史风霜的黄河自古以来一直肩负着连接经济文化往来的重任,沿河两岸留下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为了让学生了解、弘扬中华茶文化,山东省济南市美里湖第一小学三年级精心策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春季茶文化研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语文之美     
其实,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精神是语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之美     
<正>语文,是一条缓缓流淌不息的河,有着"小桥流水人家"之美;语文,是一只响亮催人奋进的鼓,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之美;语文,是一座深沉绵延不断的山,有着"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之美……语文,有着水的柔情,钢的坚硬,火的热情。正是因为有无数人美好精神的熏染,才铸就了语文之美。语文,让我领悟了人生是一首首吟不尽的诗,唱不完的歌  相似文献   

12.
语文之美     
其实,在枯燥的学习之中,也蕴藏着美……我轻轻地问语文:“你是什么?”语文告诉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是语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是语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是语文。”  相似文献   

13.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美丽的,化学实验亦如此。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感受人文美、物质美、装置美、变化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落实课标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是一门值得深思的学问,本文从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入手,浅要谈谈对诗歌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换词对比法 为了了解文中用词的准确生动,深知语句的含义,教师有意地将某一个词换上另一个意义相近的词,然后两相对比.例如,在教学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时,将"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中的"奔"和"灌"分别换成"走"和"喝",将"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的"砸"换成"落",然后指导学生区别其不同效果:用"奔",不用"走",用"灌",不用"喝",突出了祥子口渴之苦和喝水之急,映衬天气的酷热,反映祥子在烈日下拉车之苦.用"砸"字,不用"落"字,突出了雨点之大,写出了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照应了下文祥子的"哆嗦".总之,有比较,就有鉴别.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深层理解.  相似文献   

16.
析汉代重三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老 ,古代乡官 ,作为一种制度 ,真正盛行是在汉代。两汉诸帝重视对三老的褒奖赏赐 ,并把它作为国家大事记下来 ,这是汉制的一大特点。应从三老对巩固两汉统治的作用特别是三老在乡村文化中的地位及村民的乡土意识来分析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舍伍德·安德森与沈从文分别是中国和美国文学史上两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地位比较特殊的作家,本文拟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作品主题及意义、作家本人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对两位作家做一比较,并通过这种比较来审视两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切呼唤、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期许以及隐藏其中的深深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教师》2017,(28)
<正>昏昏沉沉的午后,《读者》上的一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困意全无。那篇文章就是《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讲的是,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想要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只要一个人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世事往往水到渠成。这篇文章似乎颠覆了一些传统的认识,在解读成功的时候,没有强调钢铁般的意志,没有渲染处世技巧或谋略。之后,我认真欣赏了刘笑天老师执教《师说》的视频,仔细解读了这堂课  相似文献   

19.
<正>当前,民国教材(特指1912—1949年的教材)热方兴未艾,教材中的许多篇目、编撰思想等为当今教材编写、教育教学提供了诸多参考。研读教材既可以感悟当时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德育方法原则、家庭教育方法等,同时可以看出当时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格调等。本文试图揭示民国教材美之表现及原因,为当前教育教学服务。一、民国教材之美1.简洁之美丘吉尔说:如果给我5分钟,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20分钟,我提前两天;如果是1小时,我随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语文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语文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语文不仅是一个学科,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语文教育要让学生从枯燥的文段训练中解放出来,用语文的眼光感悟文本,品味语文之美。语言之美,美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