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建锋 《师道》2002,(7):30-31
一个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儿童的声音呢?毋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压抑。——“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后再说!”——“说得不完整,真笨!”  相似文献   

2.
一个理想的课堂标志之一,就是我们应该能听到儿童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儿童的声音呢?毋庸讳言,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压抑:“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说得不完整,真笨!”“答错了,站着听!”“不许插嘴,逞什么能!”“有问题,下课再问!”“就你事多,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有完没完?!”……  相似文献   

3.
黄文赞 《考试周刊》2009,(43):215-215
一个理想课堂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听到学生的声音。但是,在单向灌输方式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学生的声音呢?有人曾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在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作为成功,而在国外,却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甚至连教师也难以回答作为成功。”一个有责任心的、掌握教育经验的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问”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上。课堂上学生发出声音,这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课堂纪律一般被认为是:课堂安静,学生认真听讲,不随便讲话,不做小动作。在单向灌输、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充斥我们耳鼓的多是对儿童声音的不自觉压抑:——“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就你事多,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有完没完?!”当学生被要求少讲话、多听课时,学生容易成为填鸭式  相似文献   

5.
上法律课,我们法律老师有个癖好,喜欢提问,提问之前必高声重复一遍问题。有一次正在上课,突然老师又提高声音开始提问,所有同学都恐惧地盯着老师,唯恐被喊到。“25号!”老师点道。一片沉默(二呆正在发呆)……“25号———二呆!来了没有?”老师重复道。刷!整个教室的人都看着二呆。“没来!”二呆大叫。全班人愣了!不过很快开始佩服二呆的勇气了。“怎么没来?”老师又问。“他病了!”二呆无奈,只得撒谎,全班一阵哄堂大笑。“你是他宿舍的吗?”对于莫名其妙的大笑,老师也被搞糊涂了。“是的。”面对老师的盘问,二呆脸都绿…  相似文献   

6.
每当身边有看上去正在上学的孩子,大人们可能会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正在读几年级?”“你在哪儿上学?”“你的老师是男的还是女的?”……小朋友们一般都能很流利地回答。假如问:“你的老师姓什么、叫什么?”可能有很多小朋友会说:“不知道!”走在我所任教的学校里,经常听到一些小朋友向老师这样问好:“语文老师好!”“数学老师好!”“电脑老师好!”“劳动老师好!”“写字老师好!”“足球老师好!”……“老师”的姓常常被小朋友们忽略而用一些课程的名称替换了。当然,这样称呼并无不雅之处,甚至听上去还很可爱、有趣。但…  相似文献   

7.
“铃……”我连忙接起电话,听到对面传来了兴奋的声音:“潘老师你好!我是梦梦,我刚才给妈妈背诗歌了,还教妈妈做操了,还帮妈妈收拾了碗筷……”没等我开口,她一口气说了一大堆,平日不善言语的梦梦,今天真是出乎意料。我连忙说:“梦梦,老师真为你高兴,你是一个好孩子,老师布置的任务你都能完成,明天我要送你一颗小五星。”她高兴极了。我们互道再见后,挂上了电话。我想,梦梦晚上一定会睡得很香很甜。 “铃、铃……”我以最快的速度接起电话。“你好,请问潘老师在家吗?”多么有礼貌的孩子,看来我们的教育确实有了成效。当…  相似文献   

8.
定格时间     
<正>我总是学不会打响指,就在课堂上偷偷练习。拇指和中指使劲一搓,怎么没声音呢?我不甘心,于是一个接一个地打,谁知突然间,打响了!我欢呼着,猛然想起现在是上课时间,可我抬头一看——老师闭着眼,同学们一动不动,窗外的小鸟也停在空中……我以为时间静止了,走到教室中间四处张望,下意识地又打了一个响指,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老师睁开了眼,同学们都举着手抢着回答问题。老师冲我怒斥道:“谁允许你上课时离开座位的?快回去!”我慌忙回到座位上坐好。  相似文献   

9.
人人争当“小问号”———发现问题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课,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课,多么和谐的情景呀!“砰!”怎么啦?谁这么不小心将桌上的铅笔盒碰掉地的?大家发出了嘘声,老师立即用眼神制止了同学们的责怪,理解了无意的过错,“犯错”的他还是不由地脸红了……“砰!”“砰!”……随着翻书做作业,铅笔盒的掉地声越来越频繁。老师也不禁皱起了眉头———这不是打扰了安静的课堂吗?但这又不能怪同学们呀,课桌面积不大,做作业又不能时时小心铅笔盒……哎!人人争当“小发现”———确定主题同学们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发现的…  相似文献   

10.
宋梅 《今日教育》2007,(1):24-24
在幼儿园里,你时常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抢了我的玩具! 老师,辰辰把扬扬打哭了!“老师,小朋友在厕所里面玩水啦!“老师,我的书被他撕坏了……”  相似文献   

11.
几何课上,老师把我从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叫醒,问:“和相交线对立的是什么线?”同桌提醒我:“平……平……”我如获珍宝地说:“苹果线!”语文课上,老师领我们读:“清晨的阳光一点也不耀眼。”我们跟着读:“清晨的阳光一点也不要脸!”英语课上,老师教了我们apple这个单词,老师说:“跟我读--苹果!”我们大声的读:“--苹--果--!!”生物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水绵是自养植物,老师问:“还有什么是自养的?”我答:“人!”地理课上,老师提问睡梦中的我:“北在哪里?”我答:“在我头顶上啊,不是上北下南吗?”历史课上…  相似文献   

12.
“老师,他在偷看书。”这是我几次在公开课上听到的一个个稚嫩的声音。 看书,不好吗?学生看书,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非要加个“偷”字?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上课不看书,干什么?后来在和一些老师交流中了解到,原来,我们的老师与学生有这样一些约定:上课时你们不要看书……上课时,没有让你们看书,你们就不要看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堂物理课上,王老师正讲得兴致勃勃,突然,从教室的后面传来了粗犷的流行歌曲声音。这声音很大,全班都能听到,以至于讲课的王老师不得不停下来,他停顿了一下,然后笑着向学生们说:“这么美妙的歌声真把我给陶醉了,这首歌我也特别喜欢,就是自己唱不好。我们今天下午抽个时间,一起请这位同学给我们唱一遍,好不好?”班里一片掌声,“那么我们继续来解这道题……。”王老师的做法真高明,他碰到这种偶发事件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既巧妙地解决了问题,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又维护了课堂上随便唱歌的学生的自尊心与面子,…  相似文献   

14.
猜牌     
“笃、笃、笃……”李推正在家里看书.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谁啊?”李推问。门外传来的声音有点耳熟:“请问.这里是李推家吗?”李推起身,打开门.一下子叫了起来:“啊!丁老师!快,快请进.”  相似文献   

15.
黄蓓 《中学教育》2005,(9):34-36
我最初想研究的问题是“父亲在儿童早期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之所以选择这个问题是从实际生活的感受出发的,一个众人眼中对女儿宠爱有加的“好父亲”也可能对育儿过程中所涉及的诸多问题一无所知,更何况那些“不怎么地”的父亲?另外,在网上“育儿论坛”,听到的多数是妈妈的声音,爸爸的声音很少,能经常发声音的就更少;“育儿咨询热线”开通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电话是妈妈打来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从中引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儿童早期的成长过程中,是不是主要由女性在抚养、教育他们(家庭——母亲,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女教师)?儿童的早期经历中,是不是充斥着女性的面孔和女性的声音?父亲到底在其中起到一种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插嘴大王     
“呀!他又惹老师生气了!”“就是,他怎么这样爱插嘴呢!”“就是,就是!”说谁呢?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说我们班的“插嘴大王”张天牧啊!我一听,心中暗暗赞同这种说法。他真是个“插嘴大王”,不!应该是“贫嘴张大民”!这可是我们班主任封的。对了,你还不知道他的故事吧!我就拣两件事来说说吧!有个星期三,上自然课,老师给我们讲的是信息的传递。王老师说:“现在传递信息用得最多的是手机……”王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张天牧便猛地站了起来:“要说手机呀,现在用得最多的是三星牌的手机,不过我家不用三星的……”他叽哩呱啦地…  相似文献   

17.
<正>有的……有的……大象老师站在讲台上说:“今天我们要学习用‘有的……有的……’造句,谁能说出一个句子?”大象老师的话音刚落,笨笨猪站起来说:“在学校我有的做数学题,有的写作文。”这时,伶俐猴马上站起来说:“不对,应该是同学们有的做数学题,有的写作文才对。”大象老师微笑着说:“伶俐猴说得对,应该是同学们,人多才能有干这个的,有干那个的啊!笨笨猪,你想你一个人能同时做这两样事吗?”  相似文献   

18.
火车和笛子     
有一位老师,家在山里。老师去县城进修,一路上翻过了多少道山,他记不清了,只记得过了十八道河。晚上,老师睡在宿舍里,总能听到一种沉闷的声音:“空空空空……”那声音一直响到天亮。第二天,老师问其他学员:夜里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是什么空空空响了一夜?学员们笑了,告诉他,那“空空空”的声音,是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响。听到“火车”二字,老师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老师曾给学生讲过一道数学应用题,内容是两列火车相向而行如何如何。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火车?火车什么样?”老师回答:“火车是一种车,一种交通工具。”火车…  相似文献   

19.
支烨 《中学生博览》2022,(36):62-63
<正>“丁零零!”第四节课的下课铃声响起,我愉悦地走进教室督促着孩子们快快收拾好课桌,洗干净小手,准备享用美味的午餐。“这题怎么算呀?我要烦死啦!哎呦喂……”这时耳边传来了一阵怒吼的声音,我循声望去,只见小阳对着数学书和数学作业焦急万分地直挠头,桌子上还散落着作废的数学作业纸。我好奇地径直走了过去并问他:“在做数学作业吗?做得怎么样了?老师远远就听到你的声音了,是题不会算吗?着急了是不是?”小阳焦急地答道:“是呀!老师,我已经算了几十遍了,但我怎么算也算不对呀!气死我了!”  相似文献   

20.
折纸考验     
<正>课间,妙老师路过教室时,听见教室里面闹哄哄的,几个孩子正聚集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什么,依稀可以听见“长方形纸”“这样折”“30°”……难道是在讨论跟数学相关的事情?妙老师这样想。她便出口询问道:“你们在讨论什么呢?”几个孩子听到妙老师的声音更加激动了,热情地招呼着:“妙老师,您快来!我们需要您的帮助!”叨叨一边说着,一边牵着妙老师的手走来。只见小小递来一张纸,说:“妙老师,您看这个!”纸上写着“用正方形纸折出30°和60°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