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南唐李煜的一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词表达了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无限追忆与怀恋.格调凄婉哀愁。其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千古绝唱,广为流传成诵。由于该词以白描手法直抒胸臆,时空跨度大,旧事新境贯穿一起,蕴蓄了极大的情感容量,引人联想,因此后人对词意的理解也颇有出入.特别是对“小楼昨夜又东风”一句的理解.笔者不敢从众,愿与广大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2.
<正>虞美人 (五代·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做俘虏的时候, 流着眼泪填完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昔日贵为天子的他,今天却成了阶下囚,国已破,家已亡,这种愁  相似文献   

3.
胡锦珠 《阅读与鉴赏》2007,(3):72-73,63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选用了李煜的《虞美人》。江苏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课练》有这样一道关于此词的练习题:对这首词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接着自叹:“往事知多少”,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B、“小楼昨夜又东风”,为眼前实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词人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相似文献   

4.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史书,你会找到许多有关风的文字。是啊,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风的妙文佳句。他们或借风喻社会人生,或借风抒豪情壮志,或借风咏离愁别绪。总之,他们是想借风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在风中,国破家亡的李煜曾悲声苦吟:“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他的眼中,东风也无力,东风也无情,故国仍在,朱颜尽改,满怀愁绪,尽诉风中。在风中志得意满的刘邦曾放声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无比自豪。在他的眼里,风是威武雄壮的,有翻云覆雨之能耐。  相似文献   

5.
李煜是我国五代时期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过了两年多以泪洗面的生活.据陆游《避暑漫钞》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听李煜生日在赐第作乐,写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十分恼火,派人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因此,有人将《虞美人》称为李煜的绝命词. 作者在这首词中用贴切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中作者用一个明喻将无形的抽象的愁情物体化,把看不见的愁情写成像"一江春水"一样深、一样宽广、一样沉重,而且用向"东流水"三个字将愁情写成像江水滔滔不断地向东奔流一样,绵绵不绝,永无尽期.  相似文献   

6.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内容主要表现了作对故国的思念。《南唐书注》中说“后主《乐府词》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皆思故国也”。在这一时期内李煜的很多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乌夜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词七首》     
一、课文悟读《虞美人》李煜罹难的直接原因,除了宋太宗的胸襟狭窄以外,还有更深的原因,即词本身引起了宋太宗对李煜的忌恨。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美好的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去,这在宋太宗的眼中不是含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雨霖铃》这首词基调低沉,作者心情也十分压抑,“离情”线索贯穿全篇:(时间)先点出“秋天”,后点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遥想“经年”,不管时间怎样变化,处处都写“离情”。(空间)从送别都门的“长亭”,到执…  相似文献   

8.
<正>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有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古诗后两句广为传诵,意为假使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决定当时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在此不予争论,但论古人能借助"东风"这一力量来助己成功,却值得我们学习。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借助"东风"之力,会借力、善借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  相似文献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的一流大家。《虞美人》是后主李煜沦为阶下囚后的绝笔之作,也是  相似文献   

10.
虞美人①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①相传李煜降宋后的第四年,即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刚满42岁生日那天(农历七月七日)晚上,在寓所使故妓演唱这首《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赵光义听到了,大怒,命赐牵机药把他毒死。这首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章。这既不是一篇声讨北宋的战斗檄文,又不是一份南唐复国的政治纲领,词作者李煜竟因为这首悲声千古的艺术佳构招致杀身之祸。这一文学史上的奇案确是值得我们玩味的。词章发端语突兀奇特:“春…  相似文献   

11.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一、思念之楼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相似文献   

12.
<正>中职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习不认真,因此最怕背诵。如何背诵古诗文呢?首先需要学生跨过"认识古诗词"、"熟读古诗文"、"理解古诗文"这三道坎,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配置以下几把钥匙,就能比较容易地打开背诵古诗文的大门。第一把钥匙——歌唱背诵法检查学生背李煜《虞美人》,一位女同学问她可不可以唱这首词,我说可以。后来她就唱起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唱得很好,歌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课中选入了一首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六首宋词,教中研,思中索,在对此课进行整体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七首词的词风包容了婉约与豪放两派,既能感受关西大汉铜琵铁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又体味了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七首词,不同的词牌,不同的曲调,让我们品味着别样的韵味。水亦悠悠之时空悠悠  相似文献   

14.
小楼凄月:李重光用凄月演绎生命绝唱清人陈廷焯评《虞美人》词:“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韵集》卷一)据宋代王铚《默记》卷上:“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发之,遂被祸。”亡国之君李煜最终被宋太宗以牵机药毒死,李煜相伴着一轮凄月,演绎了风流君主的人生绝唱。  相似文献   

15.
李煜是一位错位的帝王,又是一位天生的情种,更是一位杰出的词家,李煜是将这多重的人生角色集于一身,不论是故国的雕栏玉砌边,还是赵宋王朝的阶下囚室里,留下了许多令他永生难忘的往事,在传奇而复杂的一生中,他品尝了那些不同于一般的人生滋味。  相似文献   

16.
先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相似文献   

17.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2课《词七首》选了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其中有关“只是朱颜改”一句,课文下面作了这样的注释:“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我们认为这一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正>白居易辑《白氏长庆集》成,曾附诗一首:"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在《长恨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疑问,就是前句的"风情"究竟该当何解?是男女相爱之情,还是美刺教化的国风精神?这关乎文章主旨,值得讨论。一、关于对"男女爱情"之说的辩驳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写道:"听说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依此说,"风情"便是男女相爱之情了。南唐李煜《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宋柳永《雨霖铃》词:"便纵有  相似文献   

19.
<正>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上周听课,听到李煜的《虞美人》,对“愁春水”之喻有了新的思考。以前看这一比喻,只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处分析:春水东流,见愁之绵长;春水满江,见愁之深重。现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似乎发现了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平居”解     
<正> 杜甫《秋兴八首》其四尾联“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中“平居”一词,今人多释为:“平昔所居之处”或“平时居处”。愚意以为不确。查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释此诗“故国”句为“言故国平时之事”,至为确当。“平居”一词在古籍里皆作“平时”、“平素”解,《国策·齐策五》有“夫差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