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语文教学需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把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有所偏颇,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或者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的做法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不能为了突出人文而淡化其“工具性”,任何抛弃文本追求其人文关怀的教学,最终将导致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败俱伤。  相似文献   

3.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里是什么关系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在语文课里,我们恐怕分不清什么地方体现了人文性,什么地方体现了工具性。但是事实上,在阅读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常常不能很好地统一,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效率不高或学科特点不明显的态势。追根究底。是“人文性”遭遇到了“教训”‘教育”这两个严肃的词汇,抑或是遭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迷失了本来的方向。请看下面这个课例: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余应源老师的《语文课就是以工具性为本质的言语教学》和余彤辉老师的“栏目点评”(《中学语文教学》,2001.10),在何为语文科本质的问题上,笔者因能与方家取得局部共识而鼓舞,也因不能完全认同而困惑。故自以为是,模仿余应源老师,也绘制一图呈上。恳请二位老师,恕我直言拙见。学生旨在求得师教,以尽快走出庐山。  相似文献   

5.
自从我们牙牙学语开始,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熏陶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成长中相伴而行。而语文的两个特性:人文性和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教学是一门特有的艺术。太过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必然会丢失语文最本质的工具性;太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又必然会让语文失去应有的人文关怀。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找到一种比较适宜的表达方式呢?我们认为那就是将语文课上出文学味。其实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们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但是我们不能放任学生,任由他们去漫无目的地感悟文本。学生需要悟什么?怎么去悟?教师应该心中有数。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四悟。  相似文献   

6.
庄周凤凰行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不管怎么教,都不能忽视其基础性和工具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给学生以实惠。  相似文献   

7.
语教学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应该说,“工具性”是语教学的本质属性。但从上世纪50年代始至今,在语教学中,“工具性”就从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过,这不能说不是语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我们总在说语文学科为工具学科,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其实,汉语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工具。”就是说,离开人文性就无从谈工具性,工具性必然通过具体的人文性表现,没有什么抽象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片面地强调人文性或工具性,都是不可取的。而从教学实践来看,人文性的一面相对而言是较弱势的。这具体表现为:人们往往注重于字、词、句在语法及表意上的准确性,而忽视了其中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袁克丽 《贵州教育》2009,(12):25-26
“语文的本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今天的语文教师人尽皆知的语文课程理念。人文性和工具性在语文课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关系也是大家都烂熟于心的教学准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却因“人文性”遇到了过于澎湃的激情,而“工具性”遇到了过于漠视的境遇,使语文教学迷失了学科本位的方向,呈现出效率不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训练”又成了时下语文教学的时髦用词。语文教学要“固根求本”,语文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不能让虚假的繁荣掩盖语文学习的缺位。不少教师自觉对语文教学进行纠偏,加大了训练的力度,以求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真正统一。应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调整。然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又重拾过去那种时间加汗水式的“训练”,把人文性和工具性割裂开来。  相似文献   

12.
宁惠芬 《小学生》2010,(12):13-1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在作文教学领域,如何具体贯彻人文精神,给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个不轻松的课题。而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能忽略评语这个重要的环节,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刘宏 《现代语文》2006,(1):14-14
语文是工具,是什么样的工具呢?只是交际工具吗?当然不是,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方面表明了语文教学的倾向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就其功能属性而言。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而言。工具作为载体,是表现方式和承传方式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内容和灵魂,是工具的蕴涵物。人文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性、情感性,工具性也不仅局限于基础性、知识性,二者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4.
郭根福 《四川教育》2002,(12):38-39
习作教学的价值观: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提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我认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习作教学而言,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写、将会怎样去写”。这两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问题,实质上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也…  相似文献   

15.
刘丹 《教育教学论坛》2012,(25):259-260
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阅读教学中既不能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又要防止把语文阅读课上成人文性极强而忽略了语文工具性的课。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应用文的写作并未得到广大职业学校语文老师的重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用文使用的广泛性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作为应用文体,其人文性没有记叙文、议论文等强,文学色彩也较淡,当然不能引起广大对文学情有独钟的语文教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千万不能将语文视为一门纯粹工具性的学科,而忽视了语文的人文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语言表达中训练创新能力展现人文精神;二是阅读教学中构建学生人文精神;三是借助作文教学展现人文精神;四是语文试卷中体现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周雨明 《湖南教育》2007,(11):10-11
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时候,我们曾喊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于是语文陷人了机械训练繁琐分析的泥潭;而当前在强调人文性的时候,我们不能把语言文字训练毫不留情地全盘抛弃!正如钱梦龙先生所指出的: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凌空蹈虚综合症”。  相似文献   

19.
高金秒 《河北教育》2004,(10):35-36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二是语文课程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揭示的是语文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因此,语文教学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基础上,也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语文的工具性一直是学科定位时强调的重要方面,而工具性的重要性能便是为现实服务。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现实,语文的工具性也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必须结合时代的需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握准时代的节律,适应学生的现实发展,强化学科的时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