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案例背景本案例的内容为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2章《运动和力》第6节摩擦的利和弊一节的讨论之一,即P63讨论:试举生话中增大与减小摩擦的实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对摩擦起电及其原因的教学建议□天水市北道区赵崖初中何旭光在现行初中物理第二册《电路》一章的教学中,笔者注意到教材的第一节是《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第二节是《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结构》。按教参的建议,这两节内容是分在两节课来教。而笔者以为,这两节知识同在一...  相似文献   

3.
《汽修专业》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基础》中,有一节“摩擦轮传动”的教学,主要内容有四点: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摩擦轮传动的传动比及计算,摩擦轮传动的特点,摩擦轮传动的类型及应用场合。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教学案例: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  相似文献   

5.
教学案例: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相似文献   

6.
我教义务教育教材《自然》第三册第十三课《摩擦起电》时,本想通过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身体验出“物体摩擦后能带电,带电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的东西(纸屑、泡沫、碎片等)”的原理。但是教材上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时,学生怎么做也看不出效果,不管怎么摩擦,氖泡总是不  相似文献   

7.
摩擦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是物体接触面之间由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而产生阻碍其运动的特性,其中阻碍物体运动或趋势的力称为摩擦力。但纵观中学物理教材,人教版必修1中3.3节、苏科版8.3节、人教版8.3节、沪科版6.5节等,对摩擦与摩擦力的涉及都显得简单粗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教师和学生对摩擦的认识还很模糊,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关探索,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教《摩擦起电》尚志市黑龙宫镇小学弥尚魁《摩擦起电》是小学自然第六册的一堂实验课。本课重点是使学生懂得什么叫摩擦起电,知道两种电荷。难点是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带电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2.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  相似文献   

9.
初三《物理》“摩擦起电的原因”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课后不少学生仍存在很多错误认识,如正电荷移动,摩擦能“生”电等。我自制了一些能活动的(模拟)教具,边演示边讲授,增加了直观性,效果很好。讲授课本第120页图7—6时,我用磁性黑板,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轨道画在黑板上,核外电子用铁片制成,可以活动。通过移动核外电子,讲授电子绕核运动、正离子、负离子、得失电子、中性等概念,为讲授摩擦起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在预先做《自然》第六册第四课《摩擦起电》的实验时,发现玻璃棒和橡胶棒经过摩擦后都不能吸起纸屑。当时我还以为是实验材料受潮的缘故,趁着天睛,我把实验用品(包括纸)  相似文献   

11.
以前上《摩擦起电》这一课,总是照本宣科地指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得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的结论,这样的教法似乎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改变物体热能的方法》一节中的“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热能增加”这一问题的演示实验,课本上是采用使乙醚沸腾顶起胶塞的现象来进行的。我认为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说明问题,但学生不能直接看到温度的升高,只能凭借沸腾现象去想象,分析温度的上升,这就缺乏实验所特有的“直观性”。这种方法还很容易和这节课后边的“水蒸气膨胀对外做功,热能减少”相混淆。我用演示温度计和酒精代替乙醚和胶塞作这个实验,既增加了直  相似文献   

13.
固体表面的摩擦每时每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与人类的科研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从摩擦机理和如何克服摩擦两个角度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计划"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广西教育厅为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物理实验都配备了实验器材。"摩擦生热"是初中物理《内能》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很多学生不太理解。在物理教学中,可利用各种资源自制使用方便、容易操作、实验效果明显的教具。  相似文献   

15.
《摩擦起电》一课中的第二个实验:用氖泡去接近摩擦过的塑料尺,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表象——验电笔中的氖泡遇电发光来证明摩擦过的物体确实带电。教师在实验中不论怎样摩擦塑料尺,氖泡也不会发亮,有的教师便用“箔片验电瓶”进行实验,学生能看到用未摩擦的塑料尺接触金属  相似文献   

16.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发现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他们称这种现象为电.在中国,古人王充所著书籍《论衡》(约公元1世纪,即东汉时期)中有关于静电的记载顿牟掇芥,顿牟就是琥珀,当琥珀经摩擦后,即能吸引草芥一类的轻小物体.  相似文献   

17.
1 "持久战"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电荷》一节文中叙述:轻轻摩擦几下玻璃棒,然后用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再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用棒接触另一个相同的验电器.  相似文献   

18.
“摩擦起电”是小学《自然》第六册中的一课,本文介绍的摩擦起电演示器,它比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面宽,演示效果好,应用它可以形象地说明摩擦起电的现象。一、制作方法: 用玻璃做一个165×90×35(mm)~3的盒子,盒盖用有机玻璃做成,可以取出,底面和背面镶上镜子,用有色纸剪成细纸屑,  相似文献   

19.
崔晨 《成才之路》2012,(9):74-74
正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的影响》的教学难点是:活动案例的剖析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本课时教材活动案例有三个及一个半坡村落阅读材料的分析案例,案例比较多且难度比较大,所以在处理本节案例分析时要认真斟酌,仔细备课。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本节案例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20.
在气侯干燥或演示环境干燥的情况下,按照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七章第一节的要求演示摩擦起电是容易成功的。但若迂到空气湿度大或阴雨天气演示摩擦起电效果欠佳往往容易失败。我们多年辅用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来做此实验无论天晴或阴雨都获得完满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