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上游城市文明的兴起——论成都早期城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要以近年来成都平原最新考古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献资料对成都城市的产生和形成进行了再研究。本认为早在4500—3500年前,成都平原就具备了产生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从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到成都十二桥宫殿建筑群遗址,是成都早期城市产生和初步形成时期,开明王朝迁都成都,形成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因而成都是具有4500年悠久历史的化古城,以成都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华明发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简议森林旅游与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最热门的新兴行业之一。但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的参差不齐,部分森林公园的文化科技内涵贫乏、档次较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发掘森林旅游中的生态文化,充实森林旅游的科普和文化内涵,进而提高森林旅游的质量和品味。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文明理念与国家发展战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当此世纪之交,越来越多的人士趋同于这样一种共识:20世纪是“工业文明”的世纪;21世纪应当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然而,诸如“什么是生态文明,国家发展战略应作哪些调整”之类的问题,目前似乎还缺乏明晰而深入的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试着议论一番。 一、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基本主张 生态文明理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 1.狭义生态…  相似文献   

4.
田凯 《中华文化论坛》2007,284(1):28-32
通过成都城市景观的建设与发展的描述,对这一时期清代国家文化政策在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地方语境下的影响做一初步探究,并进一步探讨传统中国城市景观发展中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城市内部结构、功能体系、空间组织以及主要发展方向,基本上都是由聚合模式所决定的.城市聚合模式不同,城市起源、形成道路就不同,城市的性质也就不同.成都城市聚合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聚合形成过程中起凝聚和推动作用,工商业是城市聚合的重要因素.这两大特性决定了成都城市为自由都市、工商业都市的性质,并影响了成都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发展.成都城市的聚合模式与三星堆、中原、关索不达米亚城市聚合模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成都自古以富庶繁华著称于世.成都秀丽的山水,富庶的物产,闲适、悠游的轻松氛围,在国内城市中独具特色.这一特色,从唐宋到明清,直至当代,一直吸引着客蜀的人们.李商隐的名句"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生动地表现了成都城市人文风情的独特魅力.这一名句,也是成都市宣传和建设"休闲之都"和"最佳人居环境"的绝佳广告用语.  相似文献   

7.
卢风 《华夏文化》2013,(2):21-24
文化分析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可以证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此处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其涵义与广义的"文明"大致相同,是历史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或"文明"),指人类超越动物生存方式而创造的一切。学界通常认为,文化有三个维度,器物、制度与观念,可大致对应我们常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个维度始终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之中。  相似文献   

8.
公园是近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帝国向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府调试与民众关系,为民众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的产物。它一方面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教育和意识渗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民众生存、生活乃至进行民主活动的场所。在这一舞台上,政府和公众双方相互演绎着合作与冲突,共同推进了近代中国城市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言文字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论述了语言文字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语言文字现状;提出了改良完善的措施,从而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蜀为天府之国.同为天堂与天府,成都与苏州应当有较强的可比性.这种可比性既表现在两者之间的得天独厚、人才辈出、体闲文化和形态丰富的文化种类;也表现在两者主体文化形态和文化特性的差异.本文从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结合苏州、成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挖掘吴、蜀文化的当下秉性和创新特质,意图从中挖掘各自独立的文化意义.寻找文化联系,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文化互动,创新文化建设,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荀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天行有常”的生态认识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相参”和“强本节用”的生态实践观与节用观以及“谨其时禁”和取物以时的生态责任观三个方面。与此相对应,苟子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我们要有“顺天”和“治天”之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之生态文明行为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之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朱晋 《大理文化》2009,(2):62-64
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的经营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在一些地方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营城市实践,警惕并走出经营城市的误区和陷阱,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紧迫课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对经营城市基本理论以及当前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成都应该以"文化成都"城市建设模式贡献世界。"文化成都"模式国际传播需要传播主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充分抓住当前国际传播的四大契机,充分采用现代信息社会国际传播新媒介策略,以多元传播方式推介。  相似文献   

14.
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蒙古民族思想理念的集中反映。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了鲜明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成吉思汗祭祀,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崇拜长生天、崇尚大自然的心理,成为蒙古民族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成吉思汗祭祀,是体现蒙古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文化现象,共同的心理素质,使蒙古族树立了崇尚大自然的观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包括崇拜长生天、崇拜神灵、崇拜大自然等,对蒙古民族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使蒙古民族树立崇尚天地人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受成吉思汗祭祀的影响,蒙古族树立了开放、包容、奋进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浓郁特点的和谐文化,这种自然形成的和谐文化,必然体现在人与生态的关系方面,即树立崇尚大自然、保护生态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共同心理。成吉思汗祭祀,由诸多祭奠仪式组成。这些仪式中贯穿了蒙古民族崇尚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成吉思汗四时大典中的春、夏、秋季大典,都向苍天大地、山水神灵祭洒鲜奶,祝福草原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5.
随着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美好生活目标的提出与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课题客观地摆到了政府面前。现在人们已不仅仅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而是更多从自然生态视角解读文化、发展文化,生态文化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6.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建设现代明城市和保护历史化遗产的关系,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历史化遗产,提高城市化品垃,已经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的进程令"城市"的界限逐渐模糊,家乡的面貌也不再是童年记忆的模样。继现代化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复感·动观"作为《2011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的学术主题,一方面隐喻人类进入21世纪的当代生活在社会、经济、文化、技  相似文献   

19.
美食之都的形成,必须有城市鲜明的餐饮文化特色作为立足点,有突出地体现城市餐饮文化特色的餐饮格局和餐饮企业作为重要基础,美食之都的建设与城市的餐饮文化特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不仅探讨了成渝两市的餐饮文化特色和美食之都建设的重要基础,而且对进一步加强美食之都建设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指出应当在工作内容上紧抓重点、强化特色、丰富内涵,在工作方式上责任明确、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文化是一种存活于大众生活中的通俗文化,在文化生态系统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在对社会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弥足珍贵的价值.它以自己拥有的促进价值认同、精神凝聚和品格塑造的功能,为当代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一种文化支撑,对城市良性文化生态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社会转型,经济浪潮的冲击,民俗文化渐趋衰微.因此,切实保护民俗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