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无线干扰的分类和来源无线干扰按照类型可划分为WLAN干扰和非WLAN干扰。WLAN干扰是指干扰源发送的RF信号也符合802.11标准,除此之外都是非WLAN干扰。对WLAN干扰,可进一步按照频率范围分为同频干扰和邻频干扰。按照来源划分,可分为WLAN网络自身的互干扰和网络外的干扰。1.WLAN网络自身的同频干扰同频干扰是指两个工作在相同频率上的WLAN设  相似文献   

2.
针对改善WiFi 网络质量、提升用户体验的需求,在分析网络频率特点、干扰来源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网络无线侧优化的方法。探讨从传统的以胖AP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自治型WLAN网络向以瘦AP+AC为架构的会聚型WLAN网络演变的组网方式。  相似文献   

3.
无线根据国际上所采用的通信技术种类可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划分为无线广域网(WWAN)、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低速率无线个域网(LR-WPAN)。以下是对各类网络各自常见和常用的通信技术进行简单介绍。一、无线广域网(WWAN)无线广域网WWAN(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s)主要是为了满足超出一个城市范围的信息交流和网际接入需求,让用户可以和在遥远地方的公众或私人网络建立无线连接。在无线广域网的通信中一般要用到GSM、GPRS、GPS、CDMA  相似文献   

4.
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雷 《文教资料》2005,(29):124-126
移动计算网络的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两种:广域方案和局域方案。广域方案主要是依靠无线蜂窝数据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作为移动计算的物理网;而局域方案WLAN由于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低的通信成本,可作为有线局域网LAN的扩展和替代而显得格外的引人注目。WLAN都以多路复用信道作为通信的基础,这样与采用点到点连接的网络相比,存在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当信道的使用产生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用权。在WLAN中完成该功能的是数据链路控制层DLC的媒体访问控制MAC子层。近年来,IEEE正式将无线局域网802.11协议标准化,来实现媒体共享。本文主要介绍了无线局域网,详细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应用环境和组建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内WLAN网络建设不断升温、用户量增加,早期建设的站点的扩容需求不断涌现。WLAN无线分布扩容涉及到施工变更、AP布点变更或增加,与站点现场WLAN网络部署的具体实施密切相关,是WLAN网络扩容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提出六种WLAN无线分布扩容解决方案,旨在确保网络质量的基础上,节省扩容建设成本,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充分发挥网络的容量和性能。  相似文献   

6.
移动/便携设备大多支持无线接口,主要通过无线介质进行通信。无线通信是很容易受到干扰的,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到干扰攻击,包括非常受欢迎的基于IEEE 802.11的无线局域网络(WLAN)。检测干扰攻击通常是开发一种抗干扰对策的第一步。该论文主要描述了存在干扰机的标准WLAN站的数学模型到行为模型。各站的MAC协议采用马尔可夫链建模,并导出流量表达式,通过建立在实验室的干扰机进行干扰测试实验,理论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马尔可夫模型是准确的。为进一步提出抗干扰激励方案、抗干扰对策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网络》2009,(10):16-16
中山大学与中国电信合作,完成“中山大学无线网络建设试点一期工程热点项目”。中大提供校园内网络设备的配置、WLAN热点设备的供电并配合网络故障处理,中国电信负责校园内WLAN信号的覆盖、提供中国电信WLAN无线宽带中继线路的开通、负责WLAN网络无线侧的建设、负责WLAN网络无线侧接人设备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无线局域网(WLAN)的发展,WLAN的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介绍WLAN技术并对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阐述入侵检测技术及其在无线局域网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在WLAN环境下实现了一个无线入侵检测系统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无线局域网(WLAN)以其部署简单、提供高带宽接入以及使用开放的无线ISM频点等优越特性,近年来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大规模部署无线局域网的时候,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网络基础设备,融合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技术,构建新一代无线网络应用,成为了规划和设计这一无线网络的核心问题.无线局域网技术是从有线局域网技术中发展而来的,这使得现有的各种有线网络的应用都能无缝移植到WLAN中来,同时,WLAN无线介质的特性也为创建全新的网络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无线局域网(WLAN)是当前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由于无线局域网通过电磁波传输数据,先天具有广播的特性,容易被窃听、截获和篡改,安全性保障不足.虚拟专用网(VPN)是在公共网络信道上采用隧道技术建立起专用加密信道,若将VPN与WLAN相结合,在开放式广播网络中建立专用加密信道,则将大大加强校园WLAN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概述WLAN无线网络覆盖原理基础上,探讨了WLAN无线宽带覆盖校园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并根据校园网络的实际情况,具体设计了三套高效可行的无线覆盖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无论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从网络硬件和软件的成熟度来看,无线局域网技术都在日臻完善,但是安全问题仍然是阻碍无线局域网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在2003年《网络计算》杂志举办有关WLAN(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峰会”时,300名出席者当中有将近80%的人认为安全是组织部署WLAN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在雅典奥运会上,组织者本来已经考虑采用无线网络,也因为无法保证安全而放弃。本文先回顾无线局域网面临的种种安全问题,再结合无线实证网络指出W L A N安全的发展趋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线局域网标准颁布之初就提出了几种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于无线mesh网的负载均衡技术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合理控制信号功率,提高wMN频率空间复用率,有效控制无线链路间的干扰范围,降低节点间同频干扰,以此来增加网络容量、有效提高系统负载性能;详细分析了目前现有几种常用负载均衡机制的差异,指出无线mesh网负载均衡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无线个域网应用环境下采用跳频方案的蓝牙网络和IEEE 802.1lFHSS网络之间的共存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容量分析和系统仿真,比较了它们的相互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包负荷长度分段自适应的方法来提高IEEE802.1lFHSS网络的抗干扰性能,并对所提方案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IEEE802.11WLAN标准的内在机制能够支持本提出的方法,改善了抗干扰的鲁棒性,并且随着蓝牙干扰网络数量的增加,采用自适应方案的IEEE802.1lFHSS网络的抗干扰性能明显增强,网络容量的下降得到有效缓解.中所采用的容量分析和包负荷长度分段自适应方案也可以推广到其他FHSS网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线移动网络(WLAN)在某些国内外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然后总结出无线移动网络在高校教学中优于有线网络之处,同时发现无线移动网络的不足之处。最后针对它现有的缺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WLAN的工作原理,基于e NSP设计WLAN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环境,通过对AC和AP进行配置,实现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利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捕获报文,分析了无线接入点控制和配置协议工作原理,验证了无线终端二层和三层漫游的工作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好地理解WLAN技术的工作原理,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无线局域网(WirelessLAN,以下简称WLAN)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线数据通讯网,但由于其传输介质的开放性,使得无线局域网的安全性成为威胁和阻碍无线局域网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无线局域网(WLAN)使用的一些基本安全机制的特点和缺点,从引入新的加密算法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个建立基于超椭圆曲线的密码体制的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体系,以此达到改善WLAN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WLAN是计算机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速率高、接入灵活,有着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依据移动WLAN系统的设计思路,提出一个基于IEEE802.11b标准的GSM、3G、WLAN的“三网舍一”的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能解决室内GSM移动手机信号的覆盖问题,同时兼容3G业务覆盖,并接入WLAN系统进行互补,较好的解决了异种移动通信系统相互干扰的问题。总体方案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较强的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9.
无线Mesh网络路由协议依据路由生成的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先验式路由协议、反应式路由协议和混合式路由协议。对无线Mesh网络的有关路由算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对先验式路由算法和反应式路由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在区域内采用先验式路由,在区域间采用反应式路由。  相似文献   

20.
蒋建峰 《教育技术导刊》2012,11(12):142-143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与校园信息化的提高,基于WLAN的无线校园网络构建已成趋势,成为有线校园网拓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无线局域网的基础和架构进行研究,分析了苏州SISO校园中的现有网络特征,并论述了在SISO建设无线网路的架设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