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充满真理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把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既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应有之义,又是廓清高中生思想迷雾的制胜武器,还是思政课教学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和理论辨析能力,创新课堂授课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引导学生将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2.
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需求,要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内容,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在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解读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教学引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发现目前思政教学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还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讲清楚其深刻内涵,讲明白理论意蕴,讲透彻现实价值导向,并在学理上把握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凸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赓续中国优秀文化基因。新时代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做到:遵循“立德树人”,发挥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功效;明确人民的主体性,增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优化思政课的教学设计,提升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质量;立足实践教学,激发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内外活力。  相似文献   

4.
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对进一步培养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线上网络教学”等形式将伟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部分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过高地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课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以加强实践为借口削减思政课理论课学时的情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高于理论这一基本观点的前提下,指出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之前全部生活和成长过程都是实践,学习思政课所需经验知识的大部分是以往全部生活过程的产物。同时对实践课和理论课的特点进行了对比。认为理论课是思政课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在整个思政课教学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既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宣言书。高中思政课引导学生学习《报告》,不能简单地宣读或仅做观点引用,而应该用党的二十大精神解析社会热点的逻辑,提升思政课教学效度;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走向,拓展思政课教学广度;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加持社会热点育人流量,引领思政课教学深度。在此过程中,应该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和理性分析原则。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力求融会贯通,在深化和升华上下功夫;要聚焦铸魂育人,彰显《报告》伟力,在生动和鲜活上下功夫;聚焦落地落实,追求育人实效,在增见识和拓思路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张立双  杨淑艳 《教书育人》2023,(36):102-10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同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为高校思政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提供了生动丰富的素材和营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融入使思政课教学目标更鲜明、理论教学内容更生动、实践教学形式更多样。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凸显了精神谱系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并直接助力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对的》从教育实践的全局出发,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又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社会公众呈现了一次精彩的思政公开课。它直面当前思政课改革困境的种种缘由,是思政课"课堂革命"的成功范本。节目回归思政课初心,是恢复思政课教师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心灵革命。它回归了思政课应有的实践温度和理论深度,把握了思政课敢于抓住时代"真问题"、讲好"大问题"、引导青年学生"思想问题"的主旋律,以富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多元立体教学格局、现代新媒体技术凸显了课堂的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是为国家与民族育人的关键课程,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当前,高校思政课效力的发挥受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思政课受重视程度不高、师生责任感较弱和教学模式单一等多维因素的制约。提升高校思政课效力应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着力解决高校思政课效力发挥的现实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和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多管齐下,促进高校思政课效力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高校思政课发生了四大转变:从分类别设课向整体性设课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无到有的转变、从理论脱离实际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从传统教学到现代化教学的转变。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在执政党层面,要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权;在教师层面,要配备、建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科层面,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学科建设。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并形成了三大规律,即思政课与经济的辩证发展规律、思政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以及思政课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这三大规律,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当前高校培育时代新人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融入前提上,要紧紧围绕“一个旗帜、三个全面”的鲜明主题;在融入关键上,要从理论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在融入核心上,要从实践层面阐释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在融入原则上,要坚持结合百年党史、理论创新史、学生实际三个理路;在融入方略上,要畅通课堂讲授、课上互动研讨、课下谈心谈话三个渠道。据此思路,着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以显著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2.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疫情背景下,思政课由线下转为线上,"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优势愈发凸显。将其融入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同时充分结合线上教学的优势,可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实现两次"PAD"循环。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还为思政课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政课,其教育意义重大,然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时常面临着一些困难。如何既发挥其作为思政课的理论宣传功能,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增强问题意识,这是当下高校思政课亟需反思的一个问题。反思需要面对两个维度的逼问,其一,理论的灌输怎样实现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将课程内容背后的张力表达出来;其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怎样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实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8,(5):105-106
陶行知提出的"每日四问",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它自觉站在人学立场上,指出了生命成长发展的辩证过程和终极目标,要求"现实中的个人"通过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的实践性活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对当下高校进一步加强关照生命的思政教育具有现实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青少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中小学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功能,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素养。青少年学生法治素养培育可依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6.
长征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落实"全方位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探索和构建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化人育人功能,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之现实需要。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各门思政课教学的侧重点,对长征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指导思想、根本内涵、实施过程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7.
红色资源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基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有利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培育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红色资源内嵌于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是多维的,但最基本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应将红色资源融化为教学内容、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形式,坚持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为新时代实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以“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为视角,通过思政课教学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意义重大。现阶段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转型中政治理性弱化;二是多重文化样态叠加冲击;三是理论世界和生活世界疏离。基于此,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既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教学方法的澄明,也实现从“理论彻底”到“掌握群众”的飞跃。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以习近平关于思政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策略建构上,立破并举,以建设性加强思想引领,以批判性纠正思辨缺席;在方法上,优化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方法全面革新和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立德树人根本性任务的推进和实现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年前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包含理论根基、实践特质、行动品格与价值目标等四维逻辑构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精神。这一精神的理论、实践、行为、价值等四维逻辑内涵紧密联结、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是其自身得以发挥作用和彰显优势的重要机理所在。立足新时代,如何在思政课教学中向学生讲好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把握思政课所具有的思想性和理论性特点,在思政课教学中立足和着眼伟大建党精神的四维逻辑构成进行内容方面的设计安排,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坚定对党的领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从而有效推进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精神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动教材。既要做好理论阐释,讲清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又要抓住重点内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踔厉奋发、砥砺奋斗”教育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融入。通过加强理论学习、运用专题教学、设计制作思政微课等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