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文化以教育为生命载体,文化的形成及延续的过程就是教育过程。中国数千年超稳定农耕文化排斥科技创新,折射出大学文化中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以及对通过保障学术自由来达到探究真理、运用知识服务社会这一大学文化传统的漠视,使得大学长期疲于应付行政命令,而忽视真正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以文化创新为实现机制,培育服务社会的组织文化并加以制度化,促使大学与现代社会实现互动。  相似文献   

2.
当前,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中严重缺失,大学生诚信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淡化,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讨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实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务员制度的施行必然会对“官本位”意识产生强烈冲击。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传统,“官本位”意识非常浓厚,因此,在改革中必须警惕强化“官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4.
大学教育应该积极参与到"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这是现代大学生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也是现代大学教育实现传播民族文化使命的最佳时机.规范的民间文化搜集整理技术与档案化的科学意识是现代大学教育急需的知识准备.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梦"为表述的中国实践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和探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文化体现,是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的中国梦的文化场域呈现的开放性、延展性、整合性及现实性都是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文化理路,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理想、超越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自觉的文化实践意识,对中国人实现梦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海清  刘建平  赵科 《成人教育》2013,33(5):107-109
大学生择业心理不仅是个体就业意向的行为体现,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实价值衍生的产物。从文化心理视阈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趋好,解读"学优则仕"官本位"面子观"家根情结"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深层次影响,提出择业心理趋好调适的相应路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群体所特有的"文化标签",是社会文化中较有影响、生命力旺盛、前卫意识较浓厚的一种亚文化,其特有的内涵、特征及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物质资源的丰富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导致大学生接触到的文化形式纷繁错杂。现在,与大学管理者一直宣扬的主流文化相反的非主流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瓶颈"。本文主要探究非主流文化影响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对非主流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而要积极引导,并借助它完成传统文化内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大学文化的根本使命在于塑造完整人格。文化育人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大学文化传递出的信息进行不断反思和追问的求真性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理解与接受思想文化的主体,是自我意识分化与自我认知提升的主体。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一种被支配、被管理的从属制度框架内,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强化与主体地位的持续缺失的矛盾冲突,严重弱化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效力。反思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尊重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注重培养其主体意识,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体悟当代社会共存共荣及主动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以实现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大学文化价值认同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来改进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日益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与侵蚀,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许多新特征。大学生具有思想的独立性,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过程中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大学也是一个比较包容的地方,能够让大学生群体在知识海洋中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尽如人意,出现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公共道德素质弱化等问题。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问题、文化传承与人文艺术教育建设,成了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的深入、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个性化的追求,使得大学生群体分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立足大学生群体分化的不同特征和不同发展需求,建立与大学生群体分化相契合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指向。秉承"以人为本、为生尽责、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分层体系,旨在保证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达成大学生全面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坚持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相统一、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的原则。协调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作用,是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陷入误区之中,具体表现为其文化认同内容、形式、方法"同质化"、"单一化"和"封闭化"。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教育管理的"事物化"、社会教育思想的"官本位"、大学生价值观的"娱乐化"等。为了促使大学生文化认同的良性发展,让其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生命主体,须要加强大学精神教育,使其树立刻苦攻读的求学态度,使其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夯实综合能力素质,促进学习生活实践审美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同其它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一样有着一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社会的制约性、与大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发展相统一性、与知、情、意、行相统一、与大学生个别特征相适应、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等规律。充分探索、把握和利用这些规律,努力提高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率,为把新世纪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同其它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一样有着一定的规律.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社会的制约性、与大学生的思想内部矛盾发展相统一性、与知、情、意、行相统一、与大学生个别特征相适应、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等规律.充分探索、把握和利用这些规律,努力提高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率,为把新世纪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有着积极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坚定的民族精神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剖析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教育中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健全高校的教育机制、发挥大学生主体地位等措施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非正式约束力量的文化广泛存在于诸多领域,通过心理、信念、意识、信仰而实现对公民行为、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系统运转产生作用,形成影响。从文化视角看腐败滋生与蔓延的深层原因,一是传统"官本位"文化信念导致官僚主义,二是转型时期多种文化价值观念互相碰撞,三是传统顺从型文化的意识导致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因此,加强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的约束力,明确从法制观念、思想意识和道德准则三个文化层面来构建反腐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代女大学生仍然有自卑自弱意识,极大地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设立性别意识课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性别意识的教师队伍,摒弃传统文化中"男强女弱"的不良影响,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婚恋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四自"精神教育,借鉴并吸收世界先进的性别意识教育,形成有利于女性性别意识发展的社会大环境,当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现代大学精神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积极的生命意识、真善美的人生理想、社会整体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可以医治目前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集体意识淡漠、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严重等阻碍大学精神建设的一系列问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建设大学精神,一方面可以避免大学精神向消极、错误的方向发展,有助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精神;另一方面可以继承、净化中国传统文化,赋予其以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