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到过许多小朋友反映学习生活的作文,总是功课多,学习任务重,考试紧张等等。“成长的烦恼”固然真实,但读多了也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当读到唐恒亮小朋友的作文《为爸爸的学习加油》,不由得眼睛一亮。习作不写自己的学习,而是反过来写“为爸爸的学习加油”,题材很新颖,立意也颇为奇特,  相似文献   

2.
同学们都希望能把自己的习作写得漂亮些。那么,怎样才能把习作写漂亮呢?什么样的习作才是漂亮的作文呢?在这里,我们要向大家特别推荐潘田同学的《秋叶抒怀》,这是一篇确实写得很漂亮的习作。  相似文献   

3.
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在来稿中都写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些习作大多写得情真意切,让人觉得颇有看头。读了熊耿康同学的习作《看“画”》,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内容其实并无太大的新奇之处,和大多数写农村的习作一样,不外乎“辛勤劳作”、丰收喜乐、本文的优点在于构思,从文题就显现了作者的匠心——看“画”,不仅让人觉得新巧别致,有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而且给习作的表达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  相似文献   

4.
特别推荐     
小作者写老师的眼睛,写得很灵活,也很生动。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出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小作者写老师重点是写老师用会说话的眼睛来教育管理学生,同时写老师与学生用眼睛来彼此交流,达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6.
特别推荐     
本文写的是“配钥匙”这样一件小事,但读完全文,我们却十分赞同作者在文末表达的认识,就是“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习作通过一件小事,表达了一个大观点,具有较高的思想层次。  相似文献   

7.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8.
特别推荐     
在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遭遇雾霾天气的时候,读到费锐阳同学的《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颇多感慨和感动。习作写的是,小作者看到舅爷爷在焚烧秸秆,却没有勇气制止的事。我们知道,在农村,焚烧秸秆一直是个大问题,这种做法极大地污染了环境,  相似文献   

9.
特别推荐     
“今日事,今日为。太阳绝不为你而再升。”读完黄诗澜同学的习作《公正的时间老人》后,这句话沉甸甸地留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感觉,或者认识到了时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特别推荐     
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小太阳、小皇帝,万般宠爱集于一身。这一方面使他们感到很幸福、很惬意,但另一方面呢,也使他们郁闷,因为在大人们看来,他们成了“长不大的孩子”,成了家庭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特别推荐     
《我的30个工作天》作者:刘德华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本书的主体是刘德华在拍摄电影《桃姐》期间写的日记,内容主要是关于个人工  相似文献   

12.
在编辑部的来稿中,常能看到同学们写小动物的习作。但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或选材单一,或观察不细,尤其是缺乏深度,缺乏感染力,仅仅停留于写小动物的可爱、有趣等层面上,常常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而叶铭诚同学这篇《知了,再见》却有着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3.
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在”是混沌、模糊、不确定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学生作文必须由“我思”采切入。唯有“我思”的真实性。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唯有“我思”的自由驰骋才能让“在”变得色彩斑斓;唯有“我思”的独特性才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我思”是儿童个性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情感真实、思维自由、表达创新”是绽放放儿童个性,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真我”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一天,翻开报纸,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现在我的眼前。作的大意是:小作遭遇鼠患,特别对夜间的鼠叫深恶痛绝,于是决定用盆捕捉。他在盆内擦少许油,放上香的食物。不久发现了一只大老鼠,带着一群小老鼠上当入盆,正当“我”要收拾它们之际,却见大老鼠“吱吱”几声,然后蹲下,用自己的身体做梯子,使一只只小老鼠脱险逃生。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作文要从“真实”起步,但作文仅做到真实还不够,还要有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来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才是好作文。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在评改作文时,我们总觉得有的作文写得很真实,基本上没有什么语病,但似乎缺少一种味道,实际上这种味道就是“情感”。缺少了这种“情感”,就好像生命缺少了灵魂,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既有生命又有灵魂呢?  相似文献   

16.
学生习作中的"无我"现象产生于习作教学和家庭教育割断了学生"发现"的触角,造成学生习作与生活的分离。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发现生活、发现自然、发现自我,是解决"真我"习作的必然的生命路径。小学语文教师应做的是:放归儿童,唤醒"真我"发现;群体学习,激励"真我"发现;师生互动,引导"真我"发现,最终实现学生"真我"与"真习作"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激发习作兴趣,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这些新提法。体现了让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开阔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学生解除了命题作文给他们带来的某些心理枷锁。如何把新课标要求落实到自己作文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想写、会写、善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结合新课标.树立新理念。开拓新思路.落实“四化”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角,学生多半只管当“录音机,”将教师的指导、教诲牢牢记住,并把这些通过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便形成了习作。记得准确、流利、通顺者便是成绩好的学生,常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反之便成为“学困生”。我们怎么来解决习作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时常感到没有东西写,或不知道怎么写,以致讨厌作文、害怕作文。作文指导应切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吐真言,写真情,乐于作文,能够作文,从而充分享受习作成果的喜悦。  相似文献   

20.
现行语文教材每册基本上是七或八个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一个习作。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习惯于对习作教学采用“课堂指导习作——课外学生完成习作——老师批阅修改习作”这样的模式,结果,每次习作耗时长、费力大,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没有真正地动脑。因为习作是学生拿回家做的,在家长帮助下,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