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创意的过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过程,创意重点在于创造性和创新性。在艺术创意中注重情感化的表达有助于设计作品在受众情感和主题情感之间的沟通。掌握情感化设计的表现方法就要对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及其属性进行情感化的思考,这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创意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一、准备活动,为习作准备砖瓦四十分钟的当堂习作绝不能解决课前所做的大量的准备活动:材料的收集、活动的体验、情感的酝酿等。我们应在习作前积极准备,积累下美好、丰厚的生活素材。比如收集材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穿衣、玩耍等随时都在进行无意识的观察。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提前有意识地调动多种感官,关注各种对习作有用的信息。一是留心观察身边熟悉的人,注意他们的音容笑貌,并随时记录下来。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间接获取习作材料。将通过书本、网络等  相似文献   

3.
每年10月1日是国庆节.也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情感培养的最佳时机。我园设计了以激发幼儿爱祖国情感为主线,以蒙台梭利教学法为主要手段,以大班年龄幼儿为重点,以小、中班年龄幼儿为准备的“爱祖国”系列活动。在方法的选择上.以集体教学为主的主题活动.注重将学习活动和生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在五大领域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以个别教育为主的蒙台梭利教学法.注重幼儿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两结合,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整体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不断进行道德素质的情感渗透。那么,我们如何有效进行情感渗透,让学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协调发展呢?在我9年多的教学生活中,已有些许的经验,下面就来谈谈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一、新知教授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英语课程,应采用各种形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这样学生才会有快乐、喜悦与自豪的学习英语的  相似文献   

5.
诺尔曼·丹森曾在其作品《情感论》中指出,“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儿童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关键时期。那么,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中,我们应该怎样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呢?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能够培养和发展一切道德情感赖以产生的心...  相似文献   

6.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增加自我积累,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自我比较、自我训练、自我检测,进而达到提高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7.
蒙爱华 《广西教育》2014,(21):47-48
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学习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拓展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找到情感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利于学生与作者、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契合点,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它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积累语言知识。开发语言能力;体验作品情感,培养高尚情操;理解作品意义。发展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现代学生的生活较过去丰富多彩,特别是影视传媒更为他们演绎着一个绚丽夺目的世界。可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生活、享受爱,却很少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能用心体会爱,知道感激,懂得回报。这不禁令人担忧我们的孩子情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在人与人共处、人与自然共存的世界中出现情感的断层。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学会尊重,学会珍惜。  相似文献   

10.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表达情感是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和催化剂,"文情并茂"是评价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情感因素在写作中有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情感的激发和材料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积累,其实情感也是需要积累的。情感积累的途径有学生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教师教学中的有意识渗透。  相似文献   

11.
何英 《广西教育》2013,(38):21-22
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而应以人的全面提高与发展为目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在实践授课过程中,只有注重其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知、情、意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主张情感渗透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除认知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情感因素,注重认知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情知互动。这就要求我们做情感型教师。  相似文献   

12.
庄雅明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08-109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而作文教学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认识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的共性问题: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内容雷同,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正因如此,几年来,我们学校在作文教学改革上构建了“体验作文”体系,即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记录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一、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性要求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平衡,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积累。课标也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还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可见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累。为了让学生找到作文的感觉,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表达的更好,在素材的积累上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博览群书,增强文化底蕴;二是留心生活,丰...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发展、培育创新精神是新的课程标准提倡的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文学作品以其自身独有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阅读群体,由于受其知识积累、生活经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在解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把握不住作品的"经典".在重视个性化解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留住"经典".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抒艳 《贵州教育》2012,(11):40-42
一、三维目标重方法与过程 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逐渐感悟,新《课程标准》中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新的课程目标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基本目标。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局面,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这样就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美在于它深含情感的美,对于中学语教科书的学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情的分析,这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然而我们在具体教学中只注重读的引领,而忽视了学生自读感知阶段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正一、随时阅读,注重语言积累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积淀、习作技巧不仅来自于课内,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课外阅读,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随时阅读。这里的随时阅读包括对课外读物、生活的随时阅读。1.课外读物的随时阅读。教师应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并且做好兼具积累性和赏析性的读书摘抄。平时  相似文献   

18.
周莹 《职业技术》2009,(6):57-57
阅读的直接目的在于摄入信息,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摄入作品各类信息的过程。要改变语文教学工作中枯燥的教学效果,除要不断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效应,形成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所谓“情感效应”,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意识和师生与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产生共鸣的情感意境效应。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载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也源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知文学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树崇高理想,整合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积极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16):10-1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提到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鲁迅的作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现代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对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以创新的思维进行比较阅读,从作品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即通过异类相比法,"异中求同"的原则在比较中进一步深入对鲁迅思想及艺术特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