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阳裔人 《精武》2007,(11):40-42
螳螂拳在清初由王郎创立,此说现已成定论。武术界人士在所能见到的清以前武术方面及其相关的书籍中,都没见螳螂拳的蛛丝马迹。乾隆时出现了关于记载螳螂拳的《罗汉行功全谱》,咸丰五年被篡改后,称谓《少林衣钵真传》(又称《短打秘钥》),谱中载有十八拳家,末家即是"王郎的螳螂总敌(揽)",今考此为王郎创螳螂拳说法最早的来源依据。所谓《少林衣钵真传》,原名《罗汉行功全谱》,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升霄道人著。螳螂拳的创编及流传,多赖此书著者,了解此书谱才能阐明螳螂拳史源。下面逐一考述。  相似文献   

2.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关峰 《精武》2005,(1):55-55
时光匆匆,转眼又是一年。当您看到这期《精武》时,我们已迈人2005年的门槛。回首2004年,望着案头的12本《精武》,感慨良多。再看看书架上高及幼童的20年来的《精武》,更非“感慨”二字所能形容。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红遍华夏大地,到1984年《精武》创刊,又到1988年我第一次看到《精武》,再到2000年我成为《精武》编辑,往事俱上心头。  相似文献   

4.
赵伟 《精武》2006,(8):60-60
大连素有“通背拳窝”之称,习者甚众。我自幼习通背,访过很多师傅,经数年练习,成效却不大,因此非常困惑,暗想通背功夫是否失传了。后来,在《精武》杂志上见到赵宝安老师发表的系列文章,感悟颇深,于是给杂志社打电话,详细地询问赵老师的地址,遂前往访之。赵老师一席话令我茅塞顿开。赵老师为人严肃而坦诚,直指通背拳的本质而无废话。于是,我提出学艺,老师慨然应允。  相似文献   

5.
吴宪民 《精武》2009,(9):4-8
李氏形意太极掌门人刘治良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怕学不会,就怕老师找不对。”  相似文献   

6.
对孔子是否修过《春秋》,有两种对立的意见:一是认为《春秋》是孔子所作或修,如孟子、司马迁、班固、王充、臼寿彝、卫聚贤、苏渊雷等;一是认为孔子未曾写作或修过《春秋》,如王安石、钱玄同、顾颉刚、杨伯峻等。本认为孔子取鲁史旧,并劳采他国诸史,编次而成《春秋》。  相似文献   

7.
刘连洋 《精武》2005,(8):40-41
(接上期)《罗汉短打序论》载:“短打者,少林福居禅师所著也,注释详确,义理精通。余自盛京作学生.有远方学徒将谱携去,求无所得。因摹拟想象,重为编辑,间参已见,补所未有,罔知当否,留质高明。”  相似文献   

8.
《精武》2010,(7):8-9
问:李紫剑反对空手搏刀,一位叫陈平秋的先生撰文说:反对空手搏刀会给读者造成负面影响,韩先生,依你之见,李、陈二人谁的观点会给读者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宪民 《精武》2008,(11):1-1
问:先生多才多识,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实属“多能鄙事”的人物。在这人人想发财、个个向钱看的时代,为什么先生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去挣,甘心一屁股坐在武术界的烂泥里呢?这些年是否动摇过?是否考虑过换个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善耕 《精武》2007,(9):14-15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用这两句话说明本文作者创作时复杂而沉重的心情我想也是合适的。但是在文中倍受指责的郭先生读罢此文的感受会如何呢?读者又会如何判断孰是孰非呢?这一切,现在皆不得而知。《精武》有个最根本的原则,即稿件的取舍一切为读者负责。所以编者竭诚希望郭先生能对此文作出有理有据的解释、答复,同时也希望鲍先生早日现身说法,展示武林中罕见的“通背门”拳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吴宪民 《精武》2009,(1):3-3
其一《精武》好,大作沥肝胆。惊魂拳脚龙蛇走,血性文章刀剑禅。风骚数百年。  相似文献   

12.
吴宪民 《精武》2008,(6):17-19
问: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既然已掌握了弘扬传统武术的法门,为什么迟迟不将其贡献给那些莘莘学子昵?  相似文献   

13.
吴宪民 《精武》2009,(7):3-3
自余来《精武》,耳闻目睹武林同道,莫不以国术之兴衰为己任。听其言益于世教,观其行利在千秋。舒翘挺秀,崭然露头角者不可悉数。  相似文献   

14.
吴宪民 《精武》2008,(3):38-39
问:韩先生摇笔鼓舌从事喜欢而实际不能以之为生的武术写作是为了唤醒那些迷失的武术爱好者吗?  相似文献   

15.
《精武》2007,(10):10-13
《武林》杂志从读者的视野消逝,令武术界的方方面面唏嘘不已……曾经为这本杂志倾注了半生心血的劳坚主编"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出于对武术事业的挚爱,劳主编向本刊推荐了不少优秀作者,旅美青年武术家张源侠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劳主编言及:"源侠后生可畏,文笔犀利、旷达,写的东西不是那种只读一遍不能使人重读的文章。"下面这段问答,就是本刊对"大侠"进行采访的一段记录。  相似文献   

16.
剑波 《精武》2006,(10):55-55
弟子小薛拿来《精武》2006年第7期所载李瑞林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二)》一文让我看,文中讲李老能的八大弟子,涉及到刘晓兰、刘维山、郭云深、刘轮山、杨扶山、刘奇兰等几位形意门中的名家,其师承关系和学拳过程先后次序多有舛误。我想把我掌握的有关情况粗略地谈一下,与李瑞林先生商榷,也算是给形意拳史以及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充实一点内容,如果有什么错处,请先生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冯拥拥 《精武》2009,(7):73-73
上世纪80年代就结识《精武》,并无怨无悔追随她二十余载。后因诸多原因中断结缘,今年春天孙武友偶拿一本《精武》杂志,让我心生欢喜。震撼于其大气的封面,醒目中肯的题词,心动共鸣的美文,低廉的价格,想说几句窝心话,与同好共勉共励。  相似文献   

18.
易世强 《精武》2006,(10):56-56
我受益于瑜伽健身,首先要感谢《精武》杂志,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对于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反复阅读。当我读到1999年第11期《精武》上的文章时,大为感慨。沈维德老师,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练习瑜伽,仅用四年时间,身体康复,还能做出一些连年轻人都很难做到的高难瑜伽姿势,并且还能扛50斤大米上四楼,面不改色,气不长出。  相似文献   

19.
吴宪民 《精武》2010,(7):2-3
说到李文奎先生的为人,他的同事是这样介绍的:“同事们都认为他稳定,有主见,敬业,认真,总之一大堆优点。”在淄博时,武协的白志刚老兄对我说:  相似文献   

20.
王勃生 《精武》2010,(5):29-29
近读闫永发发表在《精武》杂志(2010年第一期)上的《缅怀刘景云先生》(以下简称《缅》文)一文,颇有感慨。闫之德行真乃"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