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佛教教义研究中,对佛教戒律的科学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对佛教戒律的科学界定,首先要把它与禁忌、劝善书、清规和伦理道德等"类戒律现象"区别开来,并作了较为详尽的甄别;认为佛教戒律具有经典性、宗派性、教内强制性、层次和体系性以及变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明末的佛教丛林戒律废弛,寺僧修持不力,僧团窳败日深,丛林积弊重重.明代中后期的宗教政策更随着帝王的个人倾向而代有变更,表现出一朝被废、一朝复兴的特点,以致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揆诸史实,国家不恰当的宗教管理方式正是导致明末佛教丛林诸多问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3.
法门龙象辈出、拥有皇权扶持、经济社会发展是明末佛教复兴的前提条件;全国大兴佛寺建设、著疏勘经盛行、佛教诸宗复兴、居士佛教兴起是明末佛教复兴的主要表现;其根本原因和内在助力则是佛教丛林积弊的整顿与革除。为了革除积弊和振济颓纲,明末的佛教丛林兴起了"扶律辅教"的戒律复兴思潮。其中以云栖袾宏、蕅益智旭为丛林尊宿中的弘戒代表;以汉月法藏、永觉元贤、无异无来为禅林宗师中的倡戒代表。  相似文献   

4.
佛教戒律即是佛教规定的教徒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佛教戒律传入中国后在中国演变发展,同时影响中国古代法制.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佛教戒律观念对法制的渗透;佛教戒律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佛教戒律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三个方面.其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和时代的特点.佛教戒律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影响对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众多的居士是中国佛教的基础,以居士身份学习研究的律学,且称为居士戒律学。虽然小乘律学一般被视为教内秘学,但在“方便”的前提下,这条禁令对中国士大夫而言,形同虚设,熟悉戒律,甚至以律学见长的居士,历代都有。士大夫们对戒律的钻研,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见解,也是中国戒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居士律学的发展,说明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内部的戒律必然会跟其外部社会的各种约束规范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并促使着对方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时丛林“流辈荒逸,终日无所用心”和“百丈清规不肯行”的懒惰懈怠现象,石屋清珙提出了“无心处用心”的重要禅学命题。这一禅学命题是对马祖道一“不是心,不是佛”的心佛论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如何“用心”参禅学道上,石屋清珙提供了七种古德参禅学道的范样,强调参禅学道须劳形苦志和真参实修。在说法诲众的禅风上,石屋清珙提倡切直谛当之古德禅风,这有别于当时盛行丛林的文字禅风和看话禅风。石屋清珙突出了戒律道德在参禅学道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使得其禅风平易而无怪诞玄远之处,而且具有批判当时丛林“不清戒律”和重振百丈清规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程诚 《文教资料》2014,(31):99-101
清规是中国古代禅宗丛林管理的规文,主要内容涉及寺院管理的诸多层面,同时具有法律、礼法性质。在文体体式上,清规表现为“总说—分述、层层展开、逐条铺叙”的形式,是中国古代文体实用性特征的直接表现。而在表现手法上,则是以散语体为主,骈散结合,具有警策性和佛理意蕴。对佛教清规文体的考察,有助于认识中国佛教相关文体的形态变迁、应用情况,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妙峰福登是晚明重要的佛教高僧之一,也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家。他出身寒微,少时与山阴王朱俊栅结缘,后与憨山德清过从甚密,共同在五台山举办无遮大会,为万历皇帝祈储,受到慈圣李太后的赏识。其后妙峰福登在慈圣李太后及官民信众的支持下,进行一系列的佛门营造活动,为推动晚明佛教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佛教寺院丛林中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一些活动,举行有组织的茶会或茶宴(筵)。这些活动均有规范的仪式,在许多寺院丛林的清规中都有记载。同时,作为这类茶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或不可缺少的礼仪,就是必须以"茶榜"、"茶状"等形式进行告示,并执礼延请某些特定的用茶对象。研究"茶榜"与"茶状"的相关礼仪规制及其文体形式和内容,有助于佛教史、禅文化史及茶文化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原始)佛教逐渐传入中国时,其思想与中国本土儒家思想的不融合,重点体现在佛教戒律思想对亲人父母的孝道伦理上。印度佛教并没有着重提倡孝道思想,有些戒律甚至与孝道相违背,佛教既要融入中国,必然要经过本土化心性化的过程,体现中国的特色,然最早涉及此类的问题的比较普及的戒律经典是《佛说梵网经》。通过对此经的梳理统计,找出其戒律中的孝道思想,有助于为印度佛教中国化提供些许依据参考,也对当今社会伦理价值的体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集大成者,被尊称为“第二佛陀”,14世纪末15世纪初,针对西藏佛教出现的种种弊端,戒律废弛、佛法衰败,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出现衰败萎靡的势头。宗喀巴尊者为重振佛教,恢复僧人与佛法的名誉地位进行宗教改革,要求僧众以“戒”为师,无论显密修行之人都应戒律先行。宗喀巴戒律思想是宗喀巴佛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传佛教及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自称“半是儒家半释家”,明白道出其受佛教文化影响,周作人喜爱佛教戒律,因为佛教形式戒律与儒家所讲的“礼”有会通之处,又与周作人艺术的人生观相契合,周作人的“疾虚妄”,周作人的苦乐观,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佛教文化的积极因素,佛教文化在周作人的艺术和人生中意义重大,它体现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上对佛教文化的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3.
晚明禅学三系是佛教复兴的重要内容。由于传承不同与对净土信仰的理解有异,三系宗师的行事风格与思想宗旨存在明显分歧。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既可洞悉晚明禅学的特质与风范,又可管窥佛教的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4.
聂聃,胡晓青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撰文认为,“修善持戒”是中国佛教修行论的主要观点,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式。佛教修行认为宗教伦理的实践,主要以修持戒律来达到善的要求。立足于道德伦理实践的佛教认为成佛依靠修持,而修持先受戒,由戒生定,依定发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等思想体现了佛教戒律的基本精神,这也是佛教的内在品质。  相似文献   

15.
"戒为无上菩提之本"①戒律在规范信徒道德和行为,维护佛法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藏传佛教戒律中声闻乘与菩萨乘并行,形成了一套与当地文化环境适应的戒律体系。在佛教和世俗生活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后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接受本土法律的规制,佛教教义和戒律逐步刻上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烙印。同时,佛教教义和戒律中的众生平等、慈悲报应、地狱、忍辱和合等思想也日益影响着传统法律思想,改变或强化着帝王贵族、氏族官僚以及普通百姓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观念。究其原因,佛教以儒家思想为桥梁影响传统法律思想、佛教受世俗法律的特殊规范、佛教戒律与法律的相通与互补等因素使佛教影响传统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佛教到了晚明时期进一步世俗化,而随着晚明世人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人们的欲望也逐渐凸显出来。面对世人对欲望的追求,特别是对物欲与情欲的狂热追求,"三言"中借助佛教的业报轮回观念以及万法皆空观念对人们的情爱欲望、仕途欲望以及金钱欲望进行转移与调控,以使对欲望的追求能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那些不能达到的欲望寻找到一个安慰的理由。  相似文献   

18.
佛教戒律的实施情况实际上是判别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态在社会中强弱兴衰的重要依据。云南地区的佛教兴起于唐朝时期的南诏,那时除了有被称之为阿吒力教的云南地方密教教派外,已经有汉传佛教的存在。遵从“斋戎”是云南汉传佛教的一个特色,遵戒守律的强调和汉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成正比关系;云南汉传佛教的发展又和朝廷在该地区政治控制力和中土文化影响的加强有关。  相似文献   

19.
慧能是禅宗六祖,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发扬“止恶扬善”的戒律精神,提出无相戒、无相忏悔、无相三归依戒和自性四弘誓愿,立足于自性清净心,将戒体与戒相融为一体,把皈依三宝变成对自性的皈依,并在自性中忏悔恶业。这种将他律化为内心自律的戒律思想是佛教戒律发展史上的重大革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促使禅宗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派。时至今日,慧能的戒律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晚明世情小说的杰作《醒世姻缘传》刻画的佛教徒形象大多属于淫僧恶尼之类,间或几个得道高僧也是具有浓厚的儒家理想色彩。西周生继承当时世情小说的写实手法,描绘的僧尼们穷形尽相表达了他对晚明腐败淫糜社会风气的不满怨愤之情。作者叙写佛教徒并非标榜自己虔奉佛教,而是为了以反面的僧尼形象讽世,以正面的佛教人物进行对比实现其儒家伦理教化的劝世目的。简单而言,西周生心中所谓的佛其实是披着佛教外衣的儒家说教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