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文献纪录片”的叫法源于《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1993年出品,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摄制),尔后相继推出了《朱德》(1996年出品)、《邓小平》(1997年出品),1998年又将有两部同类作品——碉恩来》、《刘少奇》问世。对中国电视纪录片范畴而言,此类片种仍算是较为陌生的研究对象。我从1996年开始主持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编导方面的创作工作,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我认为,“文献纪录片”的字样可以现出在片名,但不能称为纪录片的一个片种。虽然这些片子里面出现了一些文献材料(如文件手稿等)…  相似文献   

2.
随着纪录片多样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的发展也有长足的进步。近10年来,像《较量》《东方巨响》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在市场上比故事片的回报都要好得多。如果关注这类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不难发现此类片子的纪录手段也日趋提高和丰富。目前国内主要有以下几种承载方式:一是“格里尔逊式”,其影片的“解说明显地压倒了画面”①。纪录片史上,又叫做上帝之声的说教模式”。在中国即是传统的专题式制作手法的纪录片,其主要特点是主题先行,解说词贯穿首尾等。画面完全是为了配合主题曲而插入的。这类片子的重大缺陷之一就是“声…  相似文献   

3.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4.
崔永元策划的纪录片《我的抗战》被放到一家门户网站首播。这32集的片子被称为“大型历史传奇片”。  相似文献   

5.
纪录片《回家》在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最佳纪录片自然科技类“金熊猫奖”.《回家》讲述是一只名叫“高高”的大熊猫因病被人们收养,在保护区管理所和人们相处了两年以后.于95年春天放归大自然的故事.在电视节上,有国际评委认为,这部片子“以独特的视角,拍出了一个很温馨的故事,令人感动.”有人问我,是怎样想到要拍这么一部片子的呢?  相似文献   

6.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张元以《流浪北京》这部片子,给纪录片制作们吹来了一股新风。该片在内容上展现非主流生活方式,形式上多采用长镜头、跟拍、同期声等纪实手法,所营造出的一种空前的真实感,在当时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力。很多人在回顾历史时,都不约而同地把这部片子看作是“新纪录片运动”的发轫之作。自此以后,像孙增田、吴光、康建宁、蒋樾、段锦川等骁勇健将,纷纷涌现;而“新纪录运动”的精椠佳作如《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彼岸》、《八廓南街16号》、《阴阳》等也是层迭继出,开创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纪录运动”的时代。  相似文献   

8.
近日,连续参加了几次外商购片活动,感触颇深:有一个国家的节目制片人带着100万美金来中国选购纪录片。可是在中国转了半个月,仅选了7部片子,问起原因:看不懂。再深入探完,对方说“好像中国纪录片都是一个风格,解说词特别少”。  相似文献   

9.
含泪活着     
“在连续三年每年有三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人顽强地含泪活着。”这是日本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片首的一句话,这部追踪十年方始完成的纪录片,讲述了中国父亲丁尚彪为了梦想,为了家庭和孩子,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苦苦打拼15年的催泪故事。  相似文献   

10.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11.
正值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之际.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研讨会2007年7月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与会嘉宾专家汇集了中宣部和广电总局的管理者、中央电视台领导、中国视协纪录片学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香港十年》的主创人员。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香港十年》的创作意义、表现手法提出了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2.
广电部召开入选作品表彰会中宣部设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个一工程奖”评选活动,今年已进人第6个年头.1996年度广电部在此项评比中共有7都作品获得殊荣。它们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制作的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中央电机台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香港沧桑〉、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制作的长篇电视剧《香港的故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长篇电视剧《车间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运河人》、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音乐电视《珠穆朗玛》。中央电视自在此次于9月份结束的全国“五个一…  相似文献   

13.
袁海 《现代声像档案》2005,7(1):28-28,35
2004年11月底,英国电视台4频道播出一部名为《奥斯维辛集中营:被遗忘的证据》(Auschwitz:The Forgotten Evidence)的纪录片,公开了一批二战期间奥斯维辛集中营航拍图片。这些照片是英国皇家空军1944年8月拍摄的。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和历史学家认为,这些照片表明,英国当局及其盟友早就对纳粹的大屠杀暴行了如指掌,并有机会在1944年时将纳粹集中营炸毁,从而挽救至少150万犹太人的性命,但他们却选择了“坐视不管”。  相似文献   

14.
陈明 《声屏世界》2007,(10):8-9
《香港十年》作为国务院港澳办、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宣传节目立项,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承制,展现了十年间“一国两制”从构想到成功实践的过程。这是央视继1997年7月1日起播出见证百年香港历史的12集纪录片《香港沧桑〉之后,再次精心摄制推出的全面呈现回归十年后香港的最新影像。  相似文献   

15.
去年底,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节目组举办了第二届电视纪录短片展评,展播的片子大部分都获了奖,因此可以说展播片都是这次全国各台选送的电视纪录短片中的上乘之作。这些片子思想艺术上的成就与不足,部分评委已发表了十分富有启发性的文章(见《电视研究》1998年第2期)。这里只想谈谈这些片子在选材上所表现的一个比较有共性的问题。电视纪录片不同于虚构的艺术,它是当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纪录,对后人来说是“有声有色的历史”(陈汉元:《纪录片断想》见《电视研究》1997年第1期)。作为记录与历史,它不单要描写在山林荒野…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17.
客观与真实的异化——电视纪录片《英与白》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以上台表演的大熊猫,唯一与人居住在一起的大熊猫。“白”是武汉杂剧团的一位女驯化师,她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至今已经和“英”生活了十四年,为了遵守国际公约,“英”已经多年不能公开上台表演,“白”每天的工作就是精心照料和进行可能并无意义的训练。湖北电视台编导张以庆(下文简称张),在十个月的时间里拍摄和制作了反映他们生活的纪录片《英与白》。这部纪录片入选2000年上海国际电视节、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获得2001年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最佳长纪录片奖、最佳创意奖、最…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国内渐渐地热了起来,它们遵循以人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在内容上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纪实拍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开办不到一年的《焦点访谈》,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争相收看的名牌节目。而上海电视台国际部纪录片编辑室近年的力作《十字街头》、《德兴坊》、《十五岁的初中生》、《茅岩河的船夫》等优秀纪录片,也以其特有的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风靡我国,乃至走向世界。 对“电视纪录片”,湖北辞书出版社《电视辞典》作如下解释:“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的纪录的电视新闻节目。包括特写片、概述片、专访片、音乐片、风光片、集锦片以及其它知识性、服务性的纪录片等。它比一般的电视新闻更详尽、深刻、完整,除具有新闻性外,还有文献性、艺术性、哲理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它同样要求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以采访摄像为基本手段,直接拍摄、  相似文献   

19.
人的思维活动有时呈跳跃式,两个似乎并不十分关联的事物被拉扯在一起。不久前收看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时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这部片子当时舆论界好评如潮,许多电视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评价它的价值,诸如“传记片的典范”、“政论片的楷模”、“纪事与电视艺术的完美结合”。等等。我赞同这些看法,但我同时还看到这部片子对新闻创作的一种启示,即必须重视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细节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方面,没有细节谈不上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与戏剧)。新闻则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反映快捷。至于细节如伺…  相似文献   

20.
严格地说纪录片的历史始于1895年法国卢埃尔兄弟发明电影之时,百多年来,从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到格里尔逊的“宜导式”风格,从伊文思的“诗化纪录片”到怀斯曼的“直接电影”,纪录片一直蜿蜒曲拆地发展着,不愠不火地生存着。但本文所讨论的纪录片,只是最近十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史,希望能从中摸索规律,领悟本质,探求纪录片的路究竟该怎样走?纪录片在中国电视界的起源标志,目前似乎已有公论,那就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系列节目《望长城》。记得九十年代初刚刚看到这部片子时,我们顿觉耳目一新,原来电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