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威发现的与汉代“高年授王杖”制度有关的简册有三个,一是1959年磨咀子汉墓出土的“王杖十简”,二是1981年征集所得之“王杖诏书令册”,三是1989年旱滩坡汉墓出土之“王杖简册”。以往研究者多将此类文本界定为抄撮律令而成之“挈令”。考虑到三个王杖简册均出自墓葬,且与标志身份的“鸠杖”一同随葬等细节,以及“王杖十简”文本中提及墓主人幼伯的死亡时间等信息,有理由认为,此类简册应为配合丧礼而写作的“丧葬文书”。其文体功能则是一方面显示墓主人身份,另一方面也借用人间律令的权威昭告“地下”,以保证墓主人的特权不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2.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在古代法律中早有鲜明体现。例如《礼记》规定八十以上“虽有罪,不加刑”,“八十者一子不从征(服役),九十者其家不从征”;又说“六十杖于乡……八十杖于朝”,到九十岁,“天子如有问”,也得带着美食登门拜访。“杖”不仅指拐杖,实质是朝廷颁给老年人的特权证明。所以叫“王杖”。古书的有关记载很模糊,1959年甘肃武威出土了写在竹简上的“王杖诏书令”,被认定为西汉  相似文献   

3.
§1《三国演义》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郎”一节:(1)“……苍然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可叫反贼与吾共决胜负!”孔明之骂导致王郎“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被活活“骂死”。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18号汉墓出土王杖10简中的第二简云:“有敢妄骂詈殴之者,比逆不道”;1981年出土的《王杖诏书令》册第十简云:“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从古代起,人们就借助法律力量维护社会秩序,杜绝骂詈。现代亦然:(2)我又问,你们以后还说算球吗?……不仅算球这个词不能说,不能用,还有好些不健康又难懂的…  相似文献   

4.
秦汉国家以法令和诏书的形式,对老幼人群实行优养。王杖制度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老年人权益。对王杖授予者的资格,除年龄外,应尚有其他要求。对老幼犯罪者刑罚上的宽贷,秦汉的规定是有变化的。总体趋势是宽免年龄的扩大和需承担法律责任的罪行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老" 话拾遗     
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有"老人法".近年甘肃武威曾两次出土"老人法",都是写在竹简上的,当时称为<王杖诏书>.王杖是皇帝颁发给老年人的特别手杖,为老年人有特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无论史学界、文艺界 ,抑或老百姓 ,对雍正皇帝的评价大多是偏颇的。 1999年春节前后 ,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根据二月河的长篇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 ,从而使历史上众说纷纭的“雍正”更加神秘 ,关于“雍正”的一切亦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一、首先说“篡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是雍正私改传位诏书 ,篡得皇位。这个说法的根据是 :雍正继位 ,并未在康熙去世的那一天宣读传位诏书 ,而是令九门提督隆科多紧闭城门 ,在第二天宣读了诏书 ;而且全城戒严数天 ,于是趁机把诏书的内容“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这种说…  相似文献   

7.
诏书以纸代简过程的完成意味着中国社会纸的时代的正式来临,本考证出纸诏的通行始于西晋,故中国是自西晋开始正式进入了纸的时代。西晋后,在诏书领域里,还有极小的一部分在用板,“板诏书”仅限于一般官员的任免,但以梁隋,“板诏书”的功能已慢慢萎缩成只任命虚职。本论述了诏书以纸代简的过程及“纸诏书”的产生和演变。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 ,中学历史教材坚持着一个定格的评述 :“…… (1945年 ) 8月 14日 ,裕仁天皇发表《停战诏书》 ,15日他亲自通过广播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见于历版及 2 0 0 1年版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这也是国内史学、历史教育界现在仍占居主流的评述 ,只是在《诏书》名称上较多使用“投降诏书”或“终战诏书” ,没有照用教材的《停战诏书》 ,如“(8月 ) 15日正午 ,天皇亲自宣读的‘终战诏书’录音向日本全国播放 ,‘九一八’事变以来长达 14年的侵略战争 ,终以日本天皇的‘玉音广播’正式宣告而结束”(天津《历史教学》1995年第 6期廷华的文章 )。…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清代历史电视剧很多,每每有皇帝下诏书的镜头,诏书的开头语许多演员读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读法是不对的,准确的读法应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作为诏书的套语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的,清朝继之。“奉天承运”只能用在皇帝头上,其他人是绝对不能沾染的,否则会招致杀头灭族之祸。“奉天承运”四个字所包含的思想文化意义极为丰官、源远流长,凝结了多少代人的智慧。这需要从“天”、“运”及其与皇帝的关系说起。  相似文献   

10.
汉武帝下推恩令非元朔二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认为,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于元朔二年颁布推恩令,这一观点并不正确,根据现有史料分析,推恩令颁布的时间可能在元光六年或元朔元年,元朔二年春武帝再次颁布诏书,强化推恩制度。  相似文献   

11.
《抱朴子外篇》所载《庚寅诏书》,是司马睿在东晋建国之初颁发的一份比较重要的诏书。但由于史乏记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通过详细考辨相关文献,可以肯定,其具体颁发时间在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初八(庚寅),主要目的是“备百官”,“彰宪典”,为建立东晋王朝做准备。  相似文献   

12.
沈悦 《文教资料》2013,(32):181-182
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位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量颇多的求贤诏书。体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进取精神。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治国理念的指导下,选贤的标准又是内在不同的。在诏书之下,是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人才观的反映。以“求贤诏”为切入点作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探究西汉前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以及从文体学角度探究求贤诏书的写作文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重要的军事文书有奏表、诏书、檄文、书信、牒令、祭文、露布、赠答诗序、碑文等 ,各有各的服务对象和结构措辞  相似文献   

14.
“传播”一词见于隋文帝(公元581-599年)的诏书中,唐宋时期沿用未绝,明清小说中使用渐多,已由原来的皇帝诏书用语变为群众的口头用语。用“传播”意译英语的“communication”,始于1944年台湾李茂政先生的教学和研究;“传播学”及“大众传播”等概念传入内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communication的动词形式是Communi-cate,源于拉丁语communis,意即“共同”。“communication”既有双向的“交流、沟通、交换、交通、通讯”等义项,也有单向的“传递、传送、传、传达”等义项,传播学的创立者也未必不是使用单向的义项。“传”来源于“转”,传递就是转移;“播”即“散布”。“传播”与“播传”曾经并用。  相似文献   

15.
高年授杖     
杖,即手杖、拐杖,通常为老年人行走时借以扶持的用具。据《周礼·秋官·伊耆氏》载,远自西周时,国家就有“共王之齿杖”的规定,可解释为天子(王)把拐杖授给齿高者,即老人;换句话讲,就是老人手里握持的这根拐杖乃王所授予,故“亦命之为王杖”。既称“王杖”,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还有谁  相似文献   

16.
北宋神宗熙宁三年,皇帝决定提拔秀州判官李定为监察御史里行,先后策令知制诰宋敏求、苏颂和李大临三人起草任命诏书,三人则相继“封还词头”,拒绝草诏,反对神宗提拔李定,最后,神宗罢免三人知制诰之职。唐宋诏令,例由中书舍人起草,因为三人均为制诰舍人,事情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年间,故人们称其为“熙宁三舍人”。三人为何要逆鳞抗诏,反对提拔李定,而神宗又甘愿舍此三员,独保李定呢?这应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察。  相似文献   

17.
汉代统治者对老人问题极为重视,采取多种尊老敬老措施,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尊老敬老的基础,其中王杖制是两汉尊老敬老的举措中较为重要的一项。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甘肃武威、江苏连云港、湖北江陵等地陆续有汉简出土,为诸多研究人员研究王杖制度提供了较为真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居延考古工作队近年来在居延额济纳河流域汉代军事要塞构筑的城郭烽燧遗址中,发掘出大批汉代简册和文物,对研究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永始三年诏书简册》是近年来居延出土的简册中,属于成组的而比较完整的简册之一。我们不仅可以从实物中看出汉代诏书组成部分的形式和特点,了解汉王朝由中央颁发诏书律令到各州郡县乡的行政系统程序,特别是居延边郡地区文书传递的行政程序,而且这个诏书的内容也十分重要,就全部简文上下相关处来看,它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在汉成帝刘?时,丞相翟方进,御史孔光于永始三年奏书陈言当时天灾频繁,郡国粮食匮乏,而各地官僚豪强地主仍大量放高利贷,用收取重利的办法盘剥庶民,造成农民破产,“来去城郭流亡”的严重局面。西汉王朝为了挽救和维持其反动统治,颁布了“除货钱它物律”和“还息与贷  相似文献   

19.
“终南捷径”不是成语,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终南捷径”出至于乾隆年间,南是指南书房,南书房在乾清宫的西南角,康熙十六年是康熙读书的地方,有几个汉臣陪读,叫做南书房行走。后来康熙又在南书房草拟诏书,使南书房有  相似文献   

20.
一九四五年,这是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个年代,也是周作人生命史上一个耻辱的里程碑。在这一年,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八年浴血奋战,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牲牺之后,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一年的八月十日,日本御前会议决定接受美、中、英三国发表的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并向中、美、苏、英发出乞降照会。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发表“结束战争诏书”,宣告无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