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下者飘转沉塘坳”的“塘坳”,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注释为“低洼积水的地方”,有人干脆解释为“水塘”。古汉语的“塘”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四周有堤围的“池”,即“水塘”;二是指防水的“隄”;现写作“堤”,即“堤岸”。要准确理解词义,必须紧扣具体语句来辨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塘”,无疑是指种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两句诗:“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其中的“沉塘坳”,现行人教版中语教材注释:“沉塘,深塘。坳,水边地。”这种见解令人产生许多疑惑,值得商榷。其一,该诗是一首古体诗,不能也不应该必须视“沉塘坳”与上句中的“长林梢”对仗,把它分解为在结构上、词性上分别与“长林”、“梢”相一致的“沉塘”、“坳”这样两个词语。  相似文献   

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中写道:“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里的“沉塘坳”应如何理解呢? 有人说“有的挂长林梢,有的沉入塘坳”,原教材的注释也说“沉塘坳”是“落在水洼里”,都把“沉”字作动词解。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5.
"帝主"与"帝王"同义,由"帝王"语素替换而来,是古汉语"君主"语义场中同义成员替换的结果。在古文献中,"帝主"用例较多。但从历代文献的分布情况来看,"帝王"的使用频率要远远高于"帝主",义位广狭的不同是语素的重要选择机制:"王"本义为"君主",义位较少;"主"引申义为"君主",义位较广。义位的多少与词义的明确性成反比,促使"王"最终战胜"主"。其次,封建帝王的威严也不允许"帝王"这一名号被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6.
杜诗中“转”字用例70见。然而人们多将其理解作动词而不知其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通过诗中的大量语料证明,杜诗中许多“转”字从其语法功能来看,经常置于谓词性词语前作修饰、限定成分,可训副词“更加”。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归去釆辞》是一篇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名作,但篇名及文中的两个“归去来兮”应该作何确诂,心里存疑颇久,最近读到彭泽陶同志的《论陶洲明〈归去来辞〉中两个‘归去来兮’》一文(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颇有启发,也想对此发表些鄙陋之见。 彭泽陶同志认为两个“归去来兮”所表观的是两个意思,第一个“归去来兮”“是在彭泽县准备回家时的口气”;篇末  相似文献   

8.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两句历来歧解甚多。王逸释之曰:“艰,难也。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又引王臣云:“太息掩涕,哀此万姓遭轻薄之俗,雨多屯难。”这个注释就不明不白,好象屈原这两句诗,既是自伤,又是为人民多难的命运而愁苦。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来学者见仁见  相似文献   

9.
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的早晨,大灰熊一觉醒来,痛痛快快地伸了一会儿懒腰,感到心情格外的舒畅。兴致一来,大灰熊忽然十分想念表哥、表姐和表弟、表妹,很想去探望他们。也难怪,好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各自冬眠,已经好久好久不见了。主意一旦打定,大灰熊就觉得在家里怎么也待不住了  相似文献   

10.
杜诗诗法森茂,变态万端,"切姓而用"为其一例。所谓"切姓而用"即暗用同姓人物典故以取得表达简洁效果之手法;因多用于交游、赠答诗中,故又可收阅读亲切之效果。本文用举例的方法解释杜诗中"切姓而用"同姓人物典故的来源与含义。  相似文献   

1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的“长”历来解释不一:很早以前,解为“长长的”居多数,至今同意这种解释者仍很多,前些年的中学五年制课本有可能莫衷一是,没作解释;此后的课本曾全注为——“[长(cháng)]这里是高大的意思”。这一“指”,又不无臆测的成分,还有人也认为“长”与“林”应当结合成一个偏正式词语,但有可能是一个专用名词或代词。凡此种种,我觉得很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杜甫在近体诗中创作出了一句诗歌中含有两个半字的句式,其后被许多诗人模仿,特别是盛唐以后和宋代。这种“双半”句式的模仿一直贯穿到当代,从中可看出杜诗传承的痕迹。这些模仿“双半”句式诗人在创作风格上都有柔婉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池塘生春草”句中“塘”字正解@汤洪  相似文献   

14.
《察今》中“楚人有涉江者”一句的译文诸多版本不一: ①“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1983年版) ②“在楚国人中有个渡江的人” (《课文注评》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③“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1991年版) 就此,对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以及多项定语的排列次序问题做如下阐述: 一.定语和中心语的关系定语一般放在被它限制、修饰的中心词之前,这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公冶长》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历来多有误判它的句式和误释"怀"的词义。我们平议了诸家对句式解读的误区;并且通过故训、排比用例等手段,总结出"怀"的准确意思——顺服,驯良;由此此句的确诂便水到渠成:"老年人,我要让他们安逸;朋友,我要让他们诚信;年轻人,我要让他们顺良"。  相似文献   

16.
“分系式”是一种通过词语变序手段达到炼句目的的修辞方式,即在一套语法结构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交织在一起的联合词组,这些词组之间的成分分别搭配,构成两套或两套以上平行并列的语法关系.掌握这一特点,运用这种方式释句,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收到举一  相似文献   

17.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18.
《〈呐喊〉自序》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对“曲笔”,课本注为“不拘泥于事  相似文献   

19.
再说,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当别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养虎)时  相似文献   

20.
荀子的《劝学》篇,流传极广。在各种选本、教材中,其中对“梧鼠”的注释,基本是相同的。最早注《荀子》的是唐杨倞。他指出“梧鼠当为鼠鼫”,其后各注家均采杨倞之说。而对“鼫鼠”的解说,又均录《说文》的训解。然《说文》只讲:“鼫,五技鼠也。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过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此“鼫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