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沙滩文人在交游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通过对这些诗文的探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思想深度都发生了新变。它体现了沙滩文人的传统文人的情怀和因时而变的价值观。他们交游的踪迹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是相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近代思想是相契合的,可以说沙滩文人的交游活动,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任树民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41-43,50
马瑞辰与姚莹是姑表连襟.他们的交游、酬赠诗文,见证了彼此的笃厚情谊.后人通过这些诗文不仅可以勘合马瑞辰的生平事迹,还可以进一步认识姚莹他们所处时代觞咏酬唱风气.  相似文献   

3.
杨凭是活跃于中唐文坛的一位大家,博学多闻,才干过人,时有政绩,尤善文章,交游极广,与当时众多文人、名士均有诗文往来,本人也有大量诗文,与其弟凝、凌被时人称为“三杨”,但长期以来对其研究极其不够,生平资料散见于史籍,也未曾有人作过整理。通过有关第一手材料的搜集梳理,钩稽考证,可以描绘出杨凭生平及交游的大致状况。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在金亡之后对金代书法发展的成果进行了汇集与总述,其继承了金末以来发端的书法评论回归理性与书法“复古”的思想,并在其之后的讲学、交游、鉴藏等文化活动中将其“复古”“崇尚魏晋”的书法观与鉴藏观传递给其后辈书家如郝经、商挺、王恽等人,并最终对元代书法“复古”的潮流产生了影响。可以说元好问对金元两代书法的传承起到了承上启下,使之相互连接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天才艺术家苏轼,说苏轼是同一时代中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人,也许并不为过,但这种影响并不导致黄庭坚艺术审美向度的简单归顺。本文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以苏黄交游的时间阶段为经,黄庭坚书风演变为纬,对黄庭坚书法创作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获得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认识。苏黄交游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创作道路的自主选择,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苏门文人中,李之仪与秦观之间交游比较密切。二人经常有诗文赠答,从中可以勾勒出他们交往的整个过程。总体来看,二人交游以元祜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二人相知、相识阶段;后期交游主要在京师,且表达出共同归隐的愿望,但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个愿望最终没有实现。  相似文献   

7.
该文首次将新发现的张裕钊及族人书法、诗文作品披露于世,并根据“张体”书法、张氏谱牒及有关文史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认定新发现的诗文书法作品系张裕钊及族人真迹。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而且为研究“张学”和鄂州地域文化增补了新的史料。  相似文献   

8.
书法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与诗文意境、绘画等皆有紧密的联系。这里就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进行阐述。诗文内容是书法表现形式的载体,书法是对诗文的艺术再造。使书法与诗文的意境达到意境共美。  相似文献   

9.
邓牧是宋元之际的一位很有特色的思想家,自号“三教外人”,以示他不列入任何正宗的行列,他对封建君主专制作出了猛烈的批判,后世称其为“异端”思想家。邓牧所著诗文不多,《伯牙琴》是一部具有思想性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邓牧的交游、人生观、政治观、文学观念,故据此初步考证了邓牧的生平与交游,并对其代表作《伯牙琴》作出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公安三袁论诗文力主性灵,成为明末文坛反对前、后“七子”诗文复古主义的旗帜,影响深远。袁宏道于三袁中成就突出,诗文主张与诗歌创作皆有领军一代风气的魅力。研究公安派自当先从袁宏道的生平、仕履、交游入手,廓清其性灵文学主张的思想渊源与文化品格,方有可能事半功倍地认清公安派性灵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与梅尧臣是北宋文坛名冠天下的领袖,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在长达三十年的交往中,互帮互助,不离不弃,聚则乐而游,别则思而梦,其情可歌可泣。他们之间的诗文酬赠,正是他们交游情况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宋琬与施闰章均为清初著名诗人,号称“南施北宋”,两人遭际不同,诗作风格也迥异,但两人友谊深笃,一生中虽然相聚时间无多,但两人诗文往复,友情越时日而无衰,两人相知相契,相慰相藉,交游的诗文即丰富了清初诗坛的创作,也谱写了人间友谊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诗中有笔,笔中有诗“的命题首见于《宣和书谱》,它高度概括了书法的抒情特征和与诗歌相互生发的内在机制。“诗中有笔,笔中有诗”实际上是北宋人对书法与诗歌关系的理论概括,其理论背景是北宋出现的诗文书画一体论。本文认为,北宋时期,诗文书画领域出现的心源、心印、心画等概念为“笔中有诗”说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黄庭坚等元文人提出的“书卷气”、“字中有笔”等观点为“笔中有诗”说提供了概念内涵。“笔中有诗”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已经抛弃了汉唐以来追求外在威仪的价值取向而开始成为高度心灵化的艺术,由此深刻地影响了宋代以后中国书法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清朝定鼎之后,士人中存在“迎清”和“拒清”两种常见的人生取向。江南梁溪诗派的核心成员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均走上了与清廷合作的道路,并承担了相应的朝廷事务。他们时常与朝廷要员、皇家权贵交游宴集,不仅仅为了诗文激赏,更有现实的功利目的。但是,或因性格原因,或因心理落差,他们最终回归乡里,悠游山林,埋首典籍,诗风转向冲融澹逸。他们所呈现的阶段性人生特征,既是个人心路历程的展示,又是清廷最终被天下士人接纳的印证。  相似文献   

15.
作为苏门文人,李之仪与黄庭坚之间交游较为频繁,关系甚为亲密。他们相识早,且有同朝为官的经历,彼此之间诗文唱和,相互欣赏。李之仪还注意搜集黄庭坚的作品,并为之作了一些题跋,从中表现出对黄庭坚人品以及书法艺术的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16.
尤袤既是南宋中兴诗坛四大诗人之一,又是当时重要散文作家,与当时文坛重要人物多有交往。该文从两方面来着手考察尤袤交游,将其交游对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当时著名的理学人物,一类为诗人。了解尤袤交游,对我们了解尤袤其人、其诗文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结合韩维《南阳集》诗文以及史书、笔记记载对其交游作一粗略的考述。  相似文献   

18.
韩愈与孟郊是驰名贞元、元和年间的著名诗人,当时有“孟诗韩笔”之誉。韩愈是诗文兼长的大家,文坛上交游极厂—,诗歌唱和者也很多。但诗中知音,却无如孟郊者。《旧唐书·孟郊传》称:“韩愈一见,以为忘形之契。常称其字曰东野,与之唱和于文酒之间。”翻检韩孟诗集,自贞元八年(792)到元和九年(814,是年孟郊去世)之间,韩孟之间的赠答诗有二十余首,联句十余首,共三十余篇。是同期中唱和最多的。 本文拟从考察韩孟交游入手,对他们各个时期的唱和诗进行考证与分折,以期为探索韩孟诗派的形成、队伍、风格等做些资料准备与初步尝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李慈铭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他的一生交游人物众多、范围广泛,交游对象有浙籍同乡、官员乡绅、诗文名流。他与士人交游的主要内容包括冶游娱乐、诗作唱和、人情往来、吉庆丧吊、宴饮集会、序跋题画、互赠书籍等,通过广泛的交游,对李慈铭的生活、科举仕途以及学术修养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陶渊明的诗文在后世流传日广,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作品也日益增多,考察书法史上与陶渊明相关的书法作品,可知现存的陶渊明书法“真迹”并不可靠.梳理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及宋代之后的书法家赵孟頫、文征明等人慕陶、和陶、书陶的史实,从中可见陶渊明在书法世界中的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