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顾林 《中学教学参考》2011,(36):109-110
一、教学案例 前两周,我听了一节政治课、一节物理课,碰巧这两节课都在评讲习题。虽然一节课属于文科类、一节课属于理科类,看似有较大的差异,但在评讲习题时也有值得相互借鉴之处。作为听课者,我会从学生和教师的两个角度去思考、审视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学生“听得懂吗?效果如何?”,教师“有什么收获?如何评课?”。  相似文献   

2.
该做的,我真的都做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节课终于结束了,我心中真的有几分高兴,学生在课堂上和我配合得不错,整堂课很顺利地进行了下来.没有什么意外。我该做的,什么鼓励性评价、儿童化语言,以及让学生自主性学习等等,也都做了。这可是全学区的教师来听我上课。  相似文献   

3.
笔者观摩了一些具有课改精神的公开课:一节课设计了十几个问题,把对文本的解读变成问答的形式,问答结束,这一节课也讲完了,学生回答很热闹,由原来的“满塑灌”变成了“满堂问”,要么,一节课设计两个问题,如:在阅读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读了本文层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讨论解决,教师简单地点拨,“满堂灌”变成“满堂议”。  相似文献   

4.
一节课终于结束了,我心中真的有几分高兴,学生在课堂上和我配合得不错,整堂课很顺利地进行了下来,没有什么意外。我该做的,什么鼓励性评价、儿童化语言、自主性学习等等,也都做了。这可是全学区的教师来听我上课。  相似文献   

5.
一次大型观摩课上,一位语文特级教师讲课,课堂上老师讲得生动有趣,学生听得很投入。由于老师诱导有方,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老师预设的一个个问题。最后老师同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学生齐答:“没有”,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这节课也“圆满”的画上了句号.评课时,与会的领导与专家同行都十分赞叹特级教师观摩课上精湛的教学艺术,评价十分高。最后只有一位外国教育专家表示异议,他说:“如果一节课上完,学生什么问题也没有,那么这节课本身就存在着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节课终于结束了,我心中真的挺高兴,学生在课堂上和我配合得不错,整堂课很顺利地进行了下来,没有什么意外。我该做的,什么鼓励性评价、儿童话语言、自主性学习等等,也都做了——这可是全学区的教师来听我上课。  相似文献   

7.
虽然当了那么多年学生,在考场上也算“身经百战”了,但每到考试前,还是有点紧张。心理学的最后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场考试。试卷一发下来,本来还有点担心的我一下子松懈了下来。考题简单得令我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本以为会考的概念啦,弗洛伊德、黑格尔理论啦,统统没有,考的居然是“请写出五个你最喜欢的城市”、“用五个形容词形容一下你自己”、“写出五个心理学方面的词语”诸如此类,惟一比较紧张的是要在十分钟内完成这几十道题。于是,我想都没想,刷刷刷地飞舞着笔杆子,与时间竞赛,很快就做好了一大半。眼看时间就到了,但我还有三分…  相似文献   

8.
沉默的力量     
这是一个全校“闻名”的班级,纪律特别差,在此之前,已换了三任班主任,其中就有两个被学生气哭过。开校头一天,校长就给我这个继任者交了底。尽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我的第一节课还是非常糟糕。全班35个学生,至少有一半都没有认真听讲,始终都在不停地讲话。我几次停下来批评,不起丝毫作用。第二天,我极不情愿地挪进了教室,宣布了班规,但没有一个学生听,有几个还在笑。顿时,我有一种被漠视甚至羞辱的感觉,狠狠地用尽所有“恨铁不成钢”的语言“骂”了一节课,依然没有效果。第三天,我准时到了教室,但没有讲课,连上课前那例行公事的问候也免了…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实例,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细节”什么是细节?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地向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从一个初中学生写的作文《小科学迷》中摘录了一节,抄在黑板上: “杨明的两腿渐渐麻木了,眼皮也直打架.他顺手从地上拾起一个小木棍,朝腿上狠狠戳去,可是麻木的双腿什么知觉也没有.他又使劲拧着眼皮,这下灵了,睡意被赶跑了.他又提起精神专心致志对着老母鸡照了起来……”这是小科学迷杨明用手电筒代替日光对老母鸡做科学实验的主要情节.杨明“用小木棍狠狠地戳腿”“用手使劲拧眼皮”这两个细小的动作是“杨明做科学实验”这一主要情节中的两个细节.这两个细节具体表现了杨明做科学实验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假如不写上这两个细节,而用“他克服了种种困难”这一抽象的句子来代替,尽管文章的主  相似文献   

10.
教研组开展活动,由我执教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76页11题“小猫钓鱼”.情境图上3只小猫围在池塘边垂钓,小花猫钓了8条鱼,小黄猫钓了20条鱼,小黑猫钓了15条鱼,情境图下面有一提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我任教两个班,在第一个班是这么教的.师(呈现主题图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有小花猫、小黑猫和小黄猫.师:你们能根据小猫钓鱼的情况说说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小花猫和小黄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小黑猫和小黄猫一共钓了多少条鱼?小黄猫比小花猫多钓多少条鱼?小黄猫比小黑猫多钓多少条鱼?……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写了满满的一大黑板,然后和学生们一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节课下来,师生练了一黑板的习题.课后,我暗自思考:这本是一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练习课,而通过前面的教学,课堂上满黑板的问题学生在课前已经都会提出也会解决了,这节课只不过是让他们把已有的知识展示一下罢了.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似乎没有什么新的收获.怎样才能让学生在40分钟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呢?我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整理了一番,决定第二天围绕“问题树”进行教学.第二天,在第二个班又上同样的内容.课伊始,我出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小猫钓鱼》这一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0,知道0表示什么都没有,同时也能体会0在生活中奇特的作用。但我在处理这一部分教材时,觉得仅这样按部就班的讲下来,十分平淡。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0就有一定的理解和体会,所以这节课上起来一定缺乏新意,达不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我另辟蹊径将语文知识与这节课糅合一起,以此来加深学生对0的再认识,也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你们知道穷光蛋这个词怎么来的吗?你能猜想一下它与0有什么样的联系吗?结果学生异常积极地指出:0本身像个鸡蛋,并且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人们就…  相似文献   

12.
“上一节课,我们对《桃花源记》的字词进行了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对内容进行分析。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主题?”上课一开始,我将问题抛给学生。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和谐的主题。”此语一出,令我猝不及防,我试着问了一句“:何以见得?”“和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的和谐,二是百姓的和谐。”“具体说说。”我鼓励他说。“‘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自然和谐的美丽图画。你看,桃花林…  相似文献   

13.
课堂只有40分钟(有的地区也有35分钟、30分钟的小课),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如何将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一、跳出和学生闲聊的怪圈在观摩课开始前,教师都要与学生接触,通过与学生闲聊,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但很多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只是为了烘托现场气氛,如“想对我说些什么呀?”“想对后面的听课老师说些什么呀?”说得好,听课者一笑或报以掌声;说得不好,反…  相似文献   

14.
一堂数学好课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不少专家、教师的心目中,课堂上教师的“讲”越少越好,不讲更好,甚至认为“讲”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是课堂改革的“大忌”。我认为,这是明显不切实际的课堂教学行为,一节课学生活动往往热热闹闹,花样百出,听课者一片好评,而冷静思考下来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知识、方法、思想、能力等得到多少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丁俐 《湖南教育》2003,(22):42-42
一次师生角色对换的经历让我受到的启示不小。我让学生自己备课《鸟的天堂》,学生兴致盎然,纷纷要当小老师。我呢?当了两天的“小学生”,与他们一起上课,一起抢答。两节课下来,不但重、难点掌握了,课文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发言积极,不怯场,效果出乎意料得好。“为何我上课时没这效果?”我带着疑问向他们请教。“老师,您上课的内容都是课本的内容,而这些在上课之前我都已经预习过了,也全部学会了。一节课下来,我起码浪费掉一半的时间。”优秀学生不满地说;“老师,您上课的时候好像太急,往往是一个问题我们还来不…  相似文献   

16.
迟到的阵雨     
上《要下雨了》的那天,老天爷却没有下雨的迹象,我只好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和多形式的读来进行感悟。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一节课下来,我从学生眼里读到的满是疑惑。一个星期后,我上《四个太阳》的那天早上,天空乌云沉沉,雷声大作,一场阵雨即将到来。我走进教室,发觉同学们都望着窗外,议论着什么,似乎在等待着第一滴雨的到来。我想,在这雷声里勉强上《四个太阳》这一课,还不如不上。于是我说:“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听雷声响,看阵雨到来,好不好?”全班轰动,学生们那高兴劲简直难以言表。他们挤在窗子边,静静地看着窗外,听着雷声,感…  相似文献   

17.
一“圆的认识”,这是小学里常被老师选作公开课执教的教学内容。从各类报刊或网络中,我们可以搜索到近百份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教学“半径、直径”这两个概念,在设计教学方案前我思考了3个问题。第一:成人头脑中建构的“半径、直径”概念是什么?对教学有什么启示?反思我们成人头脑中建构的概念,也许对我们的教学不无启发。第二:学生现在在哪里?学生应走向哪里?这两个问题是关于学生学习起点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拟定。第三:传统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什么?教学时有哪些不足?  相似文献   

18.
那时候我在乡村小学校教书。农村的孩子都起得早,早早就到了学校。尤其是冬天,从学生到校到上第一节课,中间大约有一个多小时。这段时间一般也没什么安排,来了就读书,全都大声地读,真可谓“书声朗朗”,这应该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特色”了。班上每天的课程表上,头一项全都是两个字——“早读”。  相似文献   

19.
下来玩哦     
下午,我正坐在家中看着空白的笔记本发呆,忽然间,听到楼下响起一片嘹亮的童声:“×××,下来玩哦!”“下来玩哦!”这是多么熟悉的声音,它也曾经属于我。这是我读小学时的事了。那时,我们没有太多的作业,而那个时候好像也不流行请家教什么的,于是就有了很多空闲的时间。空闲的时间里小孩子最想干的事就是玩。那时候我虽然也喜欢看  相似文献   

20.
现在是上午第二节课的时间,办公室的老师们都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我也是刚刚从“前线”下来(上完第一节课),可能是因为接下来都没有课所以显得特别轻松,这种轻松来自内心的一种感觉。没有前几个学期期末复习的那种躁动,内心多了一份宁静,而这种宁静主要来自于“宽容”。这种内心的改变让我在忙碌的期末工作中找到了平衡,从而变得更从容(虽然有很多事情还没有任何眉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