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二十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单波 《现代传播》2001,(4):24-30
本文运用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考察了20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的发展,并把它划分为5个历史阶段新闻观念启蒙时代、"以新闻为本位"时代、大众化与新闻宣传并存的时代、非市场化时代和信息化市场化时代;认为其发展蕴涵着政治逻辑、文化逻辑和经济逻辑,从这里可以把握20世纪中国新闻业和新闻观念发展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人”偏离了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新闻业由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观念危机。外部方面,技术让信息在“量”与“速”的层面发生剧变,带来膨胀、失序、断裂、不确定性等负面后果,传统新闻观念因规则失效而逐渐消解。内部方面,在实践转向的视角下,新闻学的元问题亟待重新回答,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元关系也需要再认识。理解新闻人文主义的核心在于找回人的存在意义,其建构过程不能脱离时代和本土语境。  相似文献   

3.
新闻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新闻技术体系的变迁 我国新闻技术的体系结构经历了三个变迁阶段: 第一阶段,起自“近代”报纸的出现,终于广播技术用于新闻传播。在这一阶段内,新闻技术体系只包括报纸印刷技术和新闻传递技术两个分支体系。  相似文献   

4.
新闻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新闻业内部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同一类新闻媒介内部的各新闻单位(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产新闻信息产品(报纸、广播节目、电视节目)的物质技术手段的竞争。只有以最先进的新闻技术手段武装起来的新闻单位,才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把握。因此,技术改造的决策与实施是新闻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田萱  王慰 《新闻知识》2004,(2):13-14
我国新闻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与一般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有不同的内容和特征,而且与其它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1978年我国新闻单位逐步推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一富有弹性的框架式模式,为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20多年来,新闻业无论是规模数量,还  相似文献   

6.
1979年我国新闻界正式提出新闻改革的口号,迄今已有十四个年头了。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其意义与14年前引发新闻改革热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是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过程中,新闻改革也将出现一个新的高潮。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闻业竞争新闻改革的14年,也是我国新闻业迅速发展的14年在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新闻业的竞争态势。首先表现在报纸种类剧增,多样化的报纸结构初显端倪。1978年全国仅有报纸186种,到1992年底已达到1755种,平均三天多就新创刊一家报纸,建国后很长一段时期只有党委机关报和少量其他报纸,而目  相似文献   

7.
现代图书馆观念的确立与本土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标志是:地方性、系统性图书馆立法成果丰硕 ,图书馆事业的国家立法稳步推进,《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颁布。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观念进步的主要表现是,认识到了图书馆法治建设从根本上说是图书馆的法治环境建设,而不仅仅是制定图书馆专门法;认识到了目前阶段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现代图书馆观念的法律化。本文阐述了对公众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图书馆的公益性、呈缴本制度的改革和法律化四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民国时期一些出类拔萃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学家,史学界曾给予相当的关注,但是,对于那些在报界等更加大众化的文字媒介中笔耕不辍的人物,外界却所知甚少。本文试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范畴之内,从总体上描述民国初期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如何减亏增效、持续发展,对传统媒体是生死攸关的紧迫问题.通过引大战略入新闻业,发掘传统媒体弱势中的强项,针对新媒体强势中的弱点,实施营销战略的进攻与防御:新闻信任VS假信息;媒体品牌VS热手机;采编绝技VS数字技术;版权攻防VS白送.发展新闻业营销战略,不靠运气或奇迹偶然赢利,而靠新闻业优势可长久持续...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泛滥致使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破产,危害民族利益,甚至危害到民族存亡。在此背景下",国货"观念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把国货的兴衰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抵制洋货、消费国货成为中国人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王永亮 《新闻知识》2001,(6):12-13,11
美国: 记者网民一线牵 同为新闻创造源   2000年 11月 8日,美国总统大选因戏剧性变化而倍受瞩目,各大媒体迅速掀起了一番炒作热,强烈刺激着受众的求知欲。 CNN的“电脑新闻记者”闻风而动,立即带着笔记本电脑去佛罗里达州采访,在现场将所见所闻输入互联网络,供用户阅读。然后将现场有关人员、当事人等采访对象叫到电脑前,将他们介绍给网络用户,请远在千里之外的网络用户向他们提问。用户通过互联网参与了新闻制作和报道,被称为是新闻的“共同创造源”。   那么,几乎等同于美国总人口的网络用户是怎样成为新闻的“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12.
杨召奎 《新闻世界》2013,(4):108-10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我国新闻业的产业属性也逐渐确立起来。在市场驱动下,一方面我国各类媒体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本位意识和受众意识得到强化。然而,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受众低级趣味的一味迎合,也对我国的新闻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更新传统的新闻观念,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是新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VR作为一个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新型智能技术,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也促成了一种崭新的报道模式——VR新闻,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变革。VR新闻提供给受众一种多源信息交互融合的三维立体式动态视景,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从而提高受众的满意度,推动新闻业向智能化和体验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主同盟前代主席胡愈之同志去世已整整一年了。每次回忆起他,不禁联想到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词——《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写在极度困难的形势下仍然艰苦奋斗并作出卓越贡献的革命战士的。胡愈之同志就是这样的一个战士,特别因为他“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愈之同志在世整整90年,他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新闻工作,反映真相,宣扬真理,尤其是在解放前国统区黑暗的年代里,曾默默地尽力为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6.
VR作为一个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新型智能技术,为新闻业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也促成了一种崭新的报道模式——VR新闻,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变革。VR新闻提供给受众一种多源信息交互融合的三维立体式动态视景,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从而提高受众的满意度,推动新闻业向智能化和体验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支配新闻输出的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不限于利益动机和政治动机。市场形势和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新闻集团垄断,新闻业所有权转向公开交易公司。因此需要研究市场经济对新闻的影响、限制新闻自由的因素。市场对新闻生产有利也有弊,市场给新闻业带来了自由,也带来了束缚。媒介机构如何抵御商业化,如何正确面对市场,是新闻报道自由独立,实现新闻的价值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黎巴嫩的新闻业自由主义政策的形成、发展历史。作者认为,黎巴嫩是具有顽强新闻自由传统的国家,虽然历经战乱,电视机的普及率和报纸的发行量,都在阿拉伯世界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媒介行为与观念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部分调查报告主要是以人的媒介行为作为中介变量,来观察人们的媒介行为在他们的人口特征和他们的观念现代化之间起什么作用,以及媒介是怎样作用于人的观念的。结果表明:A、在我国,居民的媒介行为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有关,但是其中的媒介拥有情况与文化程度没有显著相关。居民使用什么样的媒介及其使用频率和他们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都受文化程度的影响。B、我国居民中拥有媒介的数量和使用频率对其观念现代化几乎没有影响,而他们选择媒介内容的范围及兴趣指向是与观念现代化相关的重要因素。对媒介内容的兴趣广泛性与观念现代化的关系表现为程度的关系,而具体媒介内容的偏好对观念现代化关系表现为正负方向的关系。C、居民个人特征中与其观念现代化有关系的主要是文化程度,但当媒介介入居民的观念现代化过程时。文化与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大部分是通过媒介发生的。居住地点也是一个与人的观念现代化相关的因素,但与文化程度相比,它的相关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20.
卿志军 《当代传播》2003,1(4):81-82
2003年5月,一家卫视娱乐频道推出天气预报的“星气象”,即由明星采用暧昧的姿态,带煽情意味的镜头、音效和台词来播天气预报,此举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广泛的争议。有人指责说:这档节目品位低俗,部分镜头和用语几近色情。但该娱乐频道负责人说,现在只有用新鲜热辣的东西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业,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除了引人“眼球”外还应要担当好人类社会守望者的职责,发挥媒体整合舆论功能,引导受众,因些我们还需要再提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