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识组织与图书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组织是指把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表示出来 ,以便人们识别和了解知识 ,即知识的有序化。知识组织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职能 ;知识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具有知识组织的传统和优势。知识组织包括文献资料分类、目录组织工作、书目情报工作 ,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中 ,知识组织属于关键因素 ,处于关节点地位 ,做好知识组织工作 ,会促进知识流通 ,发挥知识效用 ,使知识流形成良性循环 ,使知识在传播上更快速、更广泛 ,为读者获取知识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相似文献   

2.
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科概念可以区分为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学科和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本文认为知识增长促进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的分化、综合、交叉;知识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作为知识劳动组织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作为知识分类体系学科和作为知识劳动组织学科的发展促进知识增长,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学科是知识传播、应用、创造的集约化组织,是大学需要着力建设的基层学术组织,它能保持知识的可持续创新和增强知识的“集团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是大学开展知识实践活动的基本单元,知识演进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知识观念、知识体系和知识制度分别对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迁产生作用,知识观念的变革、知识体系专门化和综合化的矛盾运动、学术职能和知识活动方式的演进,是推动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变革的重要原因。适应知识演进的需要,激发基层学术组织的知识活力,构成了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形态结构不断变革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正成为组织经济增长、财富创造的主要生产要素。随着市场环境变化的加剧,组织采取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也势在必行。组织知识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分别形成组织内部知识链和组织之间的知识链。知识沿知识链流动,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各参与方均存在知识的流动。  相似文献   

5.
知识管理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知识管理的基本认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成为了组织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知识管理成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知识管理已成为当前众多组织,特别是知识型企业追求的目标。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指对知识的获取、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过程的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人员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的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研究者提出了数百种知识管理定义的不同"版本"。以下是几种比较典型  相似文献   

6.
大学知识联盟中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是在显形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螺旋上升产生新知识的过程,它可以发生在个人、群体、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四个层面。大学作为一个正式知识组织必然需要知识创造的过程。从组织与组织层面来探讨大学应如何促进知识创造的发生,目前大学知识联盟是一种比较好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阎凤桥 《教育学报》2008,4(6):32-43
围绕着知识本身与知识组织形式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命题,采用历史和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了知识系统在西方国家的表现形式。知识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专业化和综合化两种相反且相关的发展趋势。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历史性,集中地表现为“学系——学院”或“研究所——学部”和“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制度化。知识的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知识门类的不同社会属性、学科等级性、知识分布的非均衡性和多元知识观等方面。知识组织即大学组织的社会性,集中地表现为学科组织形式的相对地位、西方大学模式的主导地位、多种大学组织模式以及多元知识观下教师学术行为之差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是由组织成员的个人知识创新出组织的共同知识。由共同知识的生成过程、知识创新平台、知识资产以及三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模型可以解说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创新机理。个人知识通过由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类模式所构成的螺旋式循环最终升华为学习型组织的共同知识系统。四种类型的知识创新平台支持共同知识的生成。知识资产是共同知识生成过程的输入内容和输出成果,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的划分非常必要,二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着学习型组织的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9.
知识管理是组织用来获取、共享、储存、应用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对知识以及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将组织成员所拥有的个体化的知识资产转变为组织的基础资产,被组织成员所广泛共享,使组织提升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特殊的知识传播组织、学习组织、知识密集型组织,拥有丰富的隐性知识资源。高校隐性知识就是高校知识创新的源泉,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进行其隐性知识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知识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难题。分析信息化视野下高校隐性知识的涵义、分布和价值,并提出高校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知识分享的概念知识分享就是透过各种渠道(例如面对面讨论、会议、网络、最佳实践),组织的员工与内部团队在组织内或跨组织间彼此交换、讨论知识,目的是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知识管理是组织用来获取、共享、储存、应用以及创造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对知识以及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将组织成员所拥有的个体化的知识资产转变为组织的基础资产,被组织成员所广泛共享,使组织提升到知识层次,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践问题。“课程领导的本质是知识管理,是使学校及其课程发生建设性转变的学习,”目的在于“促使人员运用知识,并使人员能够在特定情境中采取有效之行动。”  相似文献   

13.
知识管理理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运而生。教师组织是知识型组织,更有必要对其施行知识管理。当前要通过构建学习型教师组织、建立教师组织的知识共享机制和营造有助于知识管理的教师组织氛围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书目控制过程是组织知识过程。书目控制系统的组织知识,包括书目用户知识、书目员知识、书目产品与书目服务知识、书目流程知识、组织记忆、关系知识、智力资本等,各自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实现书目控制目标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已有职业知识的分类和组织结构研究基础上,结合职业活动的本质,对职业知识进行了重新分类,构建了职业知识的组织结构,并基于对能力是头脑中知识的累积而形成的适于知识应用的内在结构的认识,探索了将需求分析阶段获得的能力进行知识分析和组织方法。研究得出:(1)职业知识可以分为情境、实体性理论、实践规则、策略性知识、操作性理论、技能和情感态度;(2)职业知识是以活动任务为中心进行组织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应采用以项目、样例等作为载体的任务中心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管理概述 1.概念 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转化与运用。涉及到显性知识的组织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知识服务,即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创新。它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人工智能、软件工程、组织发展改良、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概念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7.
组织知识是实现组织的目标的基础,它们的积累和利用体现了组织记忆能力,而组织记忆是指特定组织如何收集、存储和利用组织中的经验、技能与技巧的活动。学校的组织知识决定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组织记忆能力则决定着学校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文基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以人的记忆过程作为类比,提出了一种利用虚拟学习环境促进学校组织知识积累的机制——学校组织记忆的基本过程模型,阐述了学校利用该模型提高和改进自身组织记忆能力的基本方法。本文还介绍了基于此机制设计开发的虚拟学习环境——PRIME学习支持系统——在组织知识形成和发展上的具体做法。期望能为学校实现动态的知识积累和管理提供指导,并引起人们对学校组织知识和组织记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知识是组织中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而新兴组织形式——虚拟团队越来越多的成为利用、整合并且应用分布在组织之间和协作网络中知识的首选机制。因此,虚拟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研究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虚拟团队的知识转移过程分为:知识搜寻、知识阐明、知识流动、知识理解和知识创新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以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一个组织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来源。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最早从科学哲学的研究角度以知识的可否言传性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编码并且可用正式语言进行传递。而隐性知识很难用正式语言传达且专属于个人。隐性知识作为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只有变成组织知识,能够被组织中的他人所利用,才能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从而提升组织的竞争力。因此,组织知识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在于促进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共享。  相似文献   

20.
当组织学习被视为一种知识创造的过程,则基于知识范式的组织学习过程模型,比较能够揭示组织学习的内在机制。基于知识流的组织学习模型表明,组织学习过程存在两个方向的知识流动,即知识创造过程的流动和组织不同层面的知识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