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中:“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许多人都认为“翼”是“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课本注释及《教学参考书》均持相似的看法。其实,这个“翼”应解为“遮挡”“掩护”之类,和“蔽”同义;这个“翼”也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动词,和“蔽”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翼蔽”属同义词连用。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2.
一、常以身翼蔽沛公“翼”,《马氏文通》视为“以状动字”——即名词用作状语之例,此说一(?)为人们所沿袭。中学教材亦注“翼蔽”为“象鸟用翅膀掩护。”  相似文献   

3.
高二册《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项在拔剑起舞”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致使“庄不得击”。此中“翼蔽”,新旧版课本均有注释。旧版注作:“掩护。翼,像鸟张翅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不同。1991年4月第1版,305页)新版注为:“掩护。翼,鸟翅膀。”(995年6月第2版,315页)将名词状语义改为本义,是否意味着,编者先生亦不同意“翼”为名词作状语呢?果真,则是一个进步!虽然这个改动后的注释仍值得商榷。但是,文后练习仍沿袭旧版。其第三题“找出下列句子里加点词所修饰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名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词诂五则     
本文探讨了古代汉语中五个词语的意义。认为“好会”是指“友好的会见”,据此纠正了有些著者的断句错误;“少益耆食”中的“益”是“渐”的意思;“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动词用法,袁“遮蔽、掩护”义,“翼”“蔽”同义连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中“戮没”是同义复合词,袁“杀戮”义;“神来下教我”中的“下教”义为“教于在已之下者”。  相似文献   

5.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中的“苫蔽成丘”,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注释为“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课本把“苫”当作动词,把“苫蔽”看成动词并列短语,我认为这是错的,有辨正的必要。“苫”,原为名词,《辞海》释为“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并引《尔雅·释器》“白茅谓之苫”佐证。现在俗称草苫,用来覆盖茅屋或草堆。在“苫蔽成丘”中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将《鸿门宴》中"翼蔽沛公"中的"翼"注释为"像翅膀一样"或"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把其句法功能看作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结合"翼"当时词义与句法功能来看,"翼"应为动词,即"遮蔽""遮护"。  相似文献   

7.
在文言文中,名词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起着多方面的修辞作用。根据名人专著和语言工作者的论述,名词状语的种类大致分为; 一、比况(或特征)性名词状语,如“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相似文献   

8.
浅谈动宾式的离合动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下面就上述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名词处于谓语地位,并与它后边的代词连用,形成动宾关系,如①驴不胜其怒,蹄之。(《黔之驴》)“蹄”,名词作动词,相当于“用蹄踢”,“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它”。②见白书,乃钻火烛之。(《孙膑》),名词“烛”用作动词,相当于“用火烛照它”。说明:代词“之”一般是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它前面的名词作为动词。  相似文献   

10.
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怎样理解才正确呢?肖文苑在《唐诗琐语·再说“诗眼”》中说: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是腐臭之意,从语法结构上看,它是动词。”而林安在《“诗眼”不一定都是动词》一文中却说:杜甫的“这个‘臭’字也只能是形容词啊!”(《福建文艺》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双宾语句,既有与现代汉语双宾语句相同的规则,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认识文言双宾语句,对于正确理解文言文很有用处。一、带双宾语的动词与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能带双宾语的动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授与”义动词,如“予、遗、赐、授、赍、赏、偿”及反义的“夺、取、罚、受”等。另一类是“告示”义动词如“教、告、语、言、示”及其反义的“问”等。与“授与”义相关的,还有“称谓”义动词也可带双宾语。例如《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梦溪笔谈·采草药》:“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谓”解作“称”,《马氏文通》卷四:“‘谓  相似文献   

12.
§0引言0、1本文讨论《水浒传》“动词+得+宾语”的格式,如“到得关下”、“救得宗江”(41回)等。其中包括“动词+不+得+宾语”,它是一部分“动词+得+宾语”的否定形式。0、2“得”在先秦汉语中的基本意义是“获得”“得到”。《说文·彳部》:“得,行有所导也。”段玉裁注云  相似文献   

13.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文中的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以下按词类活用的类型举例说明。一、名词用作动词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是登记户籍。2.用一个动宾短语对译,让原有的名词充当宾语,根据文意,在它的前面加上能恰当支配它的动词。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3.用一个状动…  相似文献   

14.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六册《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游泳”二字,不少教师把它当作一个词,释为“在水里游动”,这不妥当。“翔”,回飞也,动词;“集”,群鸟停歇木上也,也是动词。这句的词序是名——动——动。但如把“游泳”作为一个词,则“锦鳞游泳”的词序就是名——动,与“沙鸥翔集”属对不工。其实,“游泳”是两个词,《说文》:泳,潜行水中也。《诗·邶风》:“就其浅矣,泳之游之”。朱熹集注:  相似文献   

16.
读了《提要》,深感它简明实用,确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删改了《暂拟》中过于繁细或不当的地方。如: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说法,把方位词直接归入名词,能愿动词和趋向动词直接归入动词;把实词与实词组成的“词组”和实词与虚词组成的“结构”(如的字结构、介词结构等)合称为“短语”(如主谓短语、介宾短语等);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把判断词“是”后面的名词短语作为“是”的宾语:取消复杂谓语这个术语,把有复杂谓语的句子直接称为连动句或兼语句;取消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承认动词、形容词可以充当主语或宾语;取消结构助词“的”“地”的区分,不论定语、状语,都用“的”;原双部句和单部句  相似文献   

17.
新版高六册《语文》147页《宋词两首》的“自读提示”中说:“作者〈柳永〉善于捕捉物候的变化,点染离情别绪.凄楚动人。”对于其中“点染”一词,就有人问及它只是一般的动词,还是别有意义。 就此处,说“点染”是一般动词,是没错的;但说它另有意义,也是没错的,阅为它还是一种修辞格。 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或写画。前者如北齐颜之推《颜氏家洲·杂艺》所载:“武烈太子〈萧子方〉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后者如南宋陆游《剑南诗草·掩门》所云:“点染聊成  相似文献   

18.
郭绍虞先生在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以下简称《新探》)一书中将动词“V-V”结构视为动量结构,书中有关论析似有可疑之处。下面作些讨论。量词是表示事物或行为动作的数的单位,量词和数词组合构成量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动词组合成动量结构,这种结构表述动词所形成的量,仍是一种短语。《新探》谈到“动量词的较早形式”时说:“数限于‘一’的,如‘等一等’、‘歇一歇’、‘看一看’、‘去一去’之类。”(第402页)我们认为,这种“V-V”结构不宜视为动量结构,它实际上是动词对称重叠式“VV”结构的变体,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一、枹止响腾,余韵徐歇。(高二册《石钟山记》) 其中“枹止响腾”一句,课本注释为:“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枹,这里用作动词,敲击的意思。”此处关于“用作动词”的说法有误。《说文解字》:“枹,击鼓柄也。”可见是名词。课本注释为“鼓槌”,甚是。“止”是动词,“枹止”是主谓词组,“响腾”也是主谓词组,二者并列,构成联合词组。一般说,联合词组中对应位置上的词,其词性是相同的。课本注“枹”为“鼓槌”,注“响”为“声音”,正是名词相对应。又为什么画蛇添足,硬说“枹,用作动词”呢?如果说“枹”用作动词了,那么它和动词“止”又构成什么关系呢?即使译成“敲击停止”,  相似文献   

20.
§“以”(古字作“吕”)是古汉语的一个常用字。在古籍中,“以”字最大量的用法是充当虚词,即作介词和连词,有时也可作语气助词。其实,“以”本是一个十足的实词,即动词(由动词意义引申,也可作名词),它的动词用法在古籍中并不罕见。《说文·已部》:“吕,用也。从反已,贾侍中说:己意已实也,象形。”段玉裁解释道:“用者,可施行也……巳主乎止,吕主乎行,故形相反……今字皆作‘以’,由隶变加人施右也。”《诗·邶·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郑笺指出“以”是动词“用”义。《诗·周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