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始终贯穿于美国文学之中。然而,在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族裔中,"美国梦"有着不同的表现:或成为"美国梦"中的开拓者形象,或成为"美国梦"中的"新人"形象;亦或成为"美国梦"中的失败者形象。本文从"美国梦"的涵义入手,以不同时期、不同阶层和不同族裔的美国文学作品为对象,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美国梦"在美国文学中的三种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2.
唐代"捣衣"诗中征妇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政治心态的变化。初唐时期,征妇形象代言男性汲汲功名的政治心态;盛唐时期,征妇形象表达男性反思战争的政治理念;中晚唐时期,征妇形象彰显男性补察时政的政治愿望。这种变化,反映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勾画出时代盛衰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三言""二拍"是明代最为重要的拟话本小说集。在这五部作品中,两位作者塑造了风姿各异的女性形象,其中最有特点的一类便是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本身承载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表现出了明后期对女性的尊崇和女性意识的萌芽,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作者本人的性别观。虽然"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尚未出现以"双性同体"为视角的研究论文。本文力图结合荣格"双性同体"理论,重新审视"三言""二拍"中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透视该类形象所体现的女性人格特征和男性人格特征,尝试为"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从社团流派角度考察,高晓声、方之、陆文夫三人是"探求者"文学社群的中坚人物。出于对文学艺术的执著探索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他们提出了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的文学主张,"文革"中因此罹难。新时期复出文坛后,其创作心态处于知识分子文化、底层民间文化及革命话语表达这三种创作心态错综复杂的隐痛之中,这三种创作心态也正是一代作家由对于文学精神以及道德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生成,所以他们的创作具有"辛辣、糖醋、苦涩"的特征。他们以强烈的"探求"意识创作的小说参与了"文革"话语的终结和文学制度的重建,这种参与主要是作为"底层"对于文学精神的执著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执著于文学精神的底层表述是当下小说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国家开始着手探索以本国实体形象为基础的形象塑造,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家特色意识形态的指引,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艺术形象。"像化"中国,是一种有效的建构策略,通过总结中国的特色形象,用一种更有意义的艺术形式来重新描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致力于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为基础的深层打造。通过中国特色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基于形象塑造撞击人们心灵、引发强烈共鸣,同时凸显"像化"国家的亮点,将这一特殊形象植入人们内心。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人们的情感关注度。本文从多方面探究"像化"国家的塑造策略,多角度剖析影响"像化"中国的因素。最后,通过对比中外不同事例,得出了客观、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带领"七色花"合唱团参加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从参赛心态、参赛乐曲的选择、赛后反思三个方面总结了收获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五四”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初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纵观本时期的小说,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弱者的形象,而真正的英雄的形象却呈现一种缺失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本时期知识分子身上共同存在的弱者心态,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五四”激进思潮的反面,表现在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和对自我的认识上,就是一种深刻的自卑感。而五四时期中国贫弱的现实,以及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中所感受到的“生的压迫”,是弱者心态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梅特兰引发了学术界对"作为法人的‘君权’"的关注,随后产生了大量深刻的成果,但梅特兰基于严格的法学立场对英国历史上"作为独体法人的‘君权’"展开了批评。梅特兰支持将"君权"和"国家"视为社团法人。"作为独体法人的‘君权’"的历史面貌是"君之两体",它源自基督教对基督本人和"作为教会的基督"的区分。抽象的国王的"政治体"是共同体尊荣、权力、特权、位分的拥有者,国王的"自然体"只是因信托关系拥有它们的使用权。作为法人的现代国家,首先必须以共和将人民连为一体,其次必须以民主将主权和主权者相区分,再次必须以法治将自身行为纳入规范而连续的轨道。  相似文献   

10.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中一种较为特殊且值得警惕和重视的表现形式。以"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不同阶段作为研究的坐标,分析参与者在不同阶段的群体心态及其疏导策略,能够为我们从根本上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赢得宝贵的时间,创造和谐的氛围,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群体心态的优化和社会矛盾的化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归《项羽本纪》的文本,通过项羽在不同事件中的语言的长短(或者有无)的角度,解读项羽形象的完整性。“力”“、气”“、略知其意”的“兵法”,是司马迁心目中项羽生命的三要素,它们在不同的事件中表现出或同或异、时隐时现的形态,形成三条脉络贯穿于项羽的一生,再加上他在生命最后关头表现出来的“情义”,四者构成了一个脉络贯通、气韵兼具、生动丰满的项羽形象。  相似文献   

13.
"船"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由"船"这一形象隐射出来多种喻义,将"船"的隐喻形象由具体域的结构投射扩展并上升为认知的抽象域的投射,在隐喻学的视角下,选取三部西方文学经典中"船"的形象进行解读:作为救赎之舟的圣经中的诺亚方舟,作为容纳人类罪恶的"愚人船"和作为探索茫茫宇宙真理的波特的"愚人船"。赋予了具体域的"船"以一种全新的话语权和抽象深刻的话语范围,可以深化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思维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关于媒体在云南"桥头堡"形象建构中的功能研究暂时是一个空白。"桥头堡"本是一项政府战略,本文主要探析云南传统媒体如何通过社会整合将其转化为社会共识和社会合力。笔者从议程设置、社会动员、交流互动三个阶段分析云南传统媒体在"桥头堡"形象建构中的社会整合路径,同时这也是媒体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三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从"边缘"到"中心"的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研究近二十年来,中国基督宗教历史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此前,基督教在中国大陆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即使有所撰述,也都是为了"大批判"的需要。为了回避  相似文献   

16.
Ⅰ.调节心态享受高考 "保持良好的心态,你就成功了一半!"送给考生4个"jing (jin)"字:"净",打扫心理环境,排除杂念;"静",心态平和才能潜心复习、沉着应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发展中,关于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经历过由"扁"到渐"圆"的过程。黑人女性形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早期白人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他者"形象,二是20世纪初黑人女性文学先驱者首创的黑人女性正面形象,三是黑人民权运动及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后,黑人女性作家塑造的积极抗争与实现自我的新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诗歌"中的"工农兵"意象是一种"吊诡"的形象符号,一方面它以"完型化"形象符号照亮新的"民族国家精神",另一方面又遮蔽了"真实"世界里"工农大众"精神形态的复杂性;一方面它确证和巩固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使诗歌陷入"公式化"的俗套而诗人则成为符号"软暴力"的对象;一方面它让"工农大众"在虚拟镜像中获得"翻身做主人"的政治文化快感,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符号的迷狂中丧失精神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三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白话小说集,由于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学术界历来对"三言"中的人物形象研究颇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形象、商人形象、士人形象、盗寇形象等,而对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官吏形象则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以"三言"中的官吏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对作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作品中官吏形象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逍遥游》的“大鹏”形象有三种不同的寓意阐释,其分歧根源就在于人们对“培”字的理解有出入。分别从文字、哲学等两个层面来深入分析“培”字,挖掘“大鹏”形象的意蕴,窥探作者的创作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