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挑战与应对:认同与和谐新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以来,新疆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成为东西方不同民族迁徙和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地,形成了新疆具有多民族共存、多文化共生的特点;在新疆影响国家认同的主要因素除了历史的原因外,还有现实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人口、文化和跨界民族等方面,也是构成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文章从历史与现实、挑战与应对、对策与措施三个方面对和谐新疆的构建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9,(77):128-129
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的条件不同,影响人类活动也有不同,人类活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地域文化富有地方特色,长期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漳州自唐建州以来,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历史文化灿烂,是闽南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漳州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饶,人杰地灵,历史名人璀璨,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多姿多彩,以漳州地域文化为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漳州地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入地理教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上述种种文化差异必然在各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地理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因其所特有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英、汉两个民族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因而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个民族由于生活区域不同,所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千差万别,其共同特征是人类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生活和生产经验。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呈现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非物化流变性等,成为区分各个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显著特征,也构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性、文化差异性和特色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也是各个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从城市和农村的区别看可分为城乡,地域从地理方位上划分可分为东西南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区域而言,城市和农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明显的差异,因而文化亦存在差异;就地域而言,因气候、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历史、饮食等方面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区,人们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性格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特质,东西南北地域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一文化制约着文学,文学是文化类属的外显反照。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但是人类历史运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或组织结构的产物,也是社会既有发展程度的表征、人类繁衍与生生不息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人的社会经历、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种族地域的不同,其文化意识和心理结构必然就会有自己的特征,形成特有的民族形态,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成为人们意识范畴、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类学与新疆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人类学的文化区理论认为,人类的文化可以划分成地域上相隔、文化特质内容相异的若干文化区,同一文化区内的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共享同一种文化,形成共同的文化特质,并以此区别于其他文化区。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新疆文化,有着自身的产生、积累、发展、传播、扩散的历史,并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封闭性、开放性、整合性和多元一体的特色.研究整体的新疆文化对于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图表和生动的文字,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展现与其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揭示自然的奥秘、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但学生对地理课程普遍不感兴趣,普遍认为学地理无用。而且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学方式也多以“灌注式”为主。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方言,特别是其中的词汇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本文主要通过对闽南方言中动物词的分析,初步探究闽南方言区人民的思维方式、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由笔画、线条组成的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其一的美化现象也独具特色。美化风格有的细巧柔美,有的虬曲象形。不同时期的美化现象各有不同的特征,战国文字时代是其繁荣期。同时,美化现象的不同特征也有它特定的原因:战国时期政治的动乱,古文字特殊的书写格式,字形系统的压力以及追求和谐的中国文化。丰富的美化现象储存了某种文化意义,它是某种氏族图腾观念的体现,并反映了书法美学中的时空观。  相似文献   

12.
本把战国以前称为前散时代,在这一时代,化对散萌生的影响是多重的,主要是神话化、卜筮化和政治化。神话化之下的散其实是追忆的虚构散,它对散的影响在于叙事和丰富的想象力;卜筮化下的卜辞和卦爻辞因语言的精练、语义的朦胧而具有诗化的色彩;政治化之下的记事散在叙事说理中有比喻、引用、排比的运用,庄重里蕴含有语言的生气。它们从不同的方面构成前散时代散萌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代表性墓群,其发掘出土的青铜器、漆器等器物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其在造型、纹饰和艺术风格上明显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象征性、情感性和多元性的审美特征,是战国早期楚文化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先秦楚辞、楚歌的定义应该根据地域特色,而不应该以"兮"字入句为限。屈原大部分作品援"兮"入句,后世作家模仿屈原,"兮"字入句俨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后世"兮"字入句的韵文自可视作诗歌之一体,但在概念上不宜与先秦楚歌、楚辞相混淆。楚辞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楚声、楚语、楚地、楚物等方面,楚歌则因入乐还表现在楚地的音乐特点上。战国时期楚国各地的歌曲依然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地域风格,我们在研究楚歌时,应该注意到楚歌音乐风格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15.
古文字中的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是汉字文化阆苑中的两朵奇葩,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有无饰笔的两个字为一字异体,而有无区别符号的两个形体代表完全不同的两个字;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在战国文字时期的发展状态不同.二者的联系主要有三点:有的饰笔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区别功能,而区别符号的增加也要考虑到汉字的美观;美化饰笔与区别符号都可能会引起理据重构现象;二者在文字系统中的发展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16.
古代的广西作为岭南百越民族文明的一个摇篮,其饮食文化与这块古老土地的人类文明一样,史踪清晰,内涵丰赡,成就灿烂。通过对商周至战国时期古壮族饮食文化踪迹的探寻及秦至隋时期广西壮族饮食文化态貌的史料考析和文化钩沉,首次对商周至秦隋时期广西饮食文化态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美国华人英语文学的范围内,分析了"中国书写"的影响因素、主要类型以及特点与趋势。中国书写是检测美华文学的一个重要尺度,反映出不同时期作家的文化身份,勾勒出美国华人英语文学逐渐成熟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8.
就像先秦被划分成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一样,本文试图为先秦玺印进行断代。有些学者认为玺印形成于商代,而有些学者在他们的著作或论文中笼统地称春秋战国玺。事实上西周的玺印不同于春秋玺印,春秋玺印又不同于战国玺印。笔者发现了西周陶器、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用玺印抑印而成的。西周玺印被确认后,其他各代玺印也就容易被区分开来了。  相似文献   

19.
"遗留说"是进化论人类学的一个范畴和方法,它是按照保存在未消失民族的过去制度之残余物,以追溯发展序列的一种技巧.用这种思维方法去研究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就会发现,战国时期监察制度的客观存在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因为形式多样,不主一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要善于认识并综合各种散乱的监察因素,把它们从错综复杂的文化中抽取出来,整理出来,从而完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要做到这点,必须学会利用文化遗留要素,无论如何,借鉴或者模仿一种已有的制度都比创立一种新制度要容易得多,尤其是这种制度已被前代社会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时候,这些制度便得以继承并遗留下来.也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研究那些年代久远、模糊不清的文化、制度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战国文化的多元与散文风格的初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文化的重辩特质是为诸侯之战及百家争鸣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 ,其多元成为必然。在这一背景之下 ,春秋的诗性文化没有得到光大 ,而形成文化的散文化趋向。同时 ,不自觉的散文发展轨迹 ,其风格的初建与作者的求真、思想方法及性情密切关连 ,于是有了战国特殊的散文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