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学史上,‘以史解诗”的穿凿附会和伦理说教的生拉硬扯,极大破坏了人们对诗旨的正确判断。惟有从具体的兴象出发,并结合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相关材料,文学地解诗,我们的理解方能真正接近诗 的本义。秉承这一良好的愿望,本文就《国风》中的“鸡”兴象进行分类探讨,以期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2.
在解说<诗经·国风>诗旨方面,魏源<诗古微>颇具新颖独到之处:一是注重<诗经>诗篇本意的探讨,否定<毛诗>美刺说,大胆解说爱情诗,有助于恢复<诗经>的文学审美;其次,魏源论诗注重地理风俗视角,但没有停留在泛论层面,而是和具体诗篇的诗旨分析密切相连;同时,魏源没有古今汉宋的门户之见,在吸收<毛诗>合理因素的同时,大胆采用三家诗说,广泛吸收宋儒诗说,可谓融贯群言,兼采各家诗说.  相似文献   

3.
“兴”作为《诗经》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历来争议颇多,其关键在于对兴象本身的理解不够透彻明了。从鸟类兴象与宗教故国、鱼类兴象与生殖崇拜、草木兴象与爱情婚姻等三组固定套语中,可以看出某种兴象与“所咏之词”具有特定的内在联系,也与当时的民俗风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的鸟类物象繁盛复杂,这些鸟儿不应单纯作为起兴的名物来看待,它们构成了《诗经》中鸟的兴象世界.本文试从原始兴象、比德兴象、审美兴象、物候兴象四方面来分析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鸟类世界.  相似文献   

5.
唐诗的艺术品格,主要体现在?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在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兴象”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贾公彦的《周礼注疏》,但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却是由殷璠首次拈出。贾殷二氏的“兴象”说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殷璠的“兴象”指的是兴中之象,它首先是指审美兴发状态下的取象,同时亦指作品显现出的一种言尽意余的美学意味。殷璠“兴象”说的最大意义在于沟通了整个文学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7.
孔子《论语.阳货》中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故后世一些学者往往将《诗经》中的鸟兽草木虫鱼作为增加自己学识的名物来予以接受。然而这对于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理解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诗经》兴象中的各种鱼类兴象,在其自然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和文化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和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健,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兴象”是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兴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古人对文学创作活动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兴象”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在创作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审美上表现出兴象高妙、情景交融、寄托深远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杨力 《现代语文》2006,(11):8-9
远古的历史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显得扑朔迷离,无数现代人在物质明不断发展的今天,感到了精神的失落。于是人们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原始风俗的考察和地下物的发掘。《诗经》无疑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其中兴象的原始化起源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明代学谢榛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这些用以起兴的物象多种多样,但其中并不是完全没有规律。比如,以鸟类起兴多与思念宗族故国、祖先父母有关;以鱼类起兴则与配偶、爱情和婚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情爱诗,在这些情爱诗中有大量的采摘意象参与表达。文章从采摘意象参与情爱诗的表现类型入手,对这种意象生成的文化心理以及由此所构建的美学意蕴进行了溯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兴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范畴之一,反映了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其内涵要求诗歌具有审美感受特征和意于言外的特色。本文结合《河岳英灵集》的文本,对此范畴的渊源、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把它放入中国古典文论范畴的体系中加以观照,对盛唐诗歌特有的审美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兴象”是盛唐文学理论家殷皤在《河岳英灵集》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本文以理论与创作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殷番的“兴象”说进行研究。从创作主体入手。对“兴象”说进行重新阐释,殷璠“兴象”说的理论内涵是指一种带有盛唐诗人审美特征的具有诗人深厚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并且具有感发性、语言凝练自然的审美意象。“兴象”说对于矫正齐梁浮靡文风和总结盛唐时期诗歌总体特征都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又对意境理论的形成具有开启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赵羽 《现代语文》2007,(6):9-10
《诗三百》自汉代以来即被奉为经典,《诗经》之说沿用至今,然而其中却有大量离经叛道地表现男女情爱的作品,《国风》中,特别是《郑》《卫》诗中,此类作品尤多。前人文字对《诗》之情”,即爱情诗的论述很多;而对《诗》之“色”,即涉及性爱的作品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诗经》中表现男女性爱的部分作品,也就是以往评论者所谓“淫诗”,进行粗浅的赏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诗经》兴象中的各种动植物具象,在其自然特性和视知觉特性背后,隐藏着丰富、复杂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观念内容,这些观念内容是诗经兴象争诗经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重要纽带。透析这些内容既是整体解读诗经的关键,更是认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思维起源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唐诗宋诗风格不同,气象迥异。唐诗总体风貌昂扬向上,积极乐观,气度非凡,宋诗却毫无唐诗之雍容气度与豪迈气势。唐诗主兴象,而宋诗主理趣。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在曹植《三良诗》的创作时间问题上认识的混乱,人们对此诗诗旨之理解也是历来颇多争议。从字面上看,诗意似前后矛盾。此诗当作于建安二十年或其后,尤以武帝死后或帝死后为最有可能;该诗是诗人自鸣中怀之作,诗中所表忠义确系真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诗经·齐风·鸡鸣》一传之主旨提出了新的见解,并做了大量的训诂考证。以诗论诗之法,意欲推翻占今学者的传统旧说。文章认为,“鸡鸣”一诗不是歌颂“贤妃”和统治阶级君臣的“上朝”诗,而是猎人在黎明会猎前与妻子的对话,形成一首生动活泼的民歌。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7,(4):82-86
《诗经·国风》和《楚辞·九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重要、影响深远,婚恋题材的诗篇更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国风》与《九歌》中的婚恋诗虽有同样的主题、相似的情感内容和相同的抒情模式,但因根植于南北差距明显的秦地与楚地,接受礼乐文化和巫文化的浸染熏陶,从而形成现实与浪漫的风格差异,展现出理性与感性、保守与开放、多情与决绝等不同的爱情心理。个体叙述和男女唱和的表达方式也为塑造多样的爱情风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鸡鸣”之声首先在《诗经》中唱响。它的涵义主要源于周代深厚的文化背景,从在自然生活中表示时间概念,到在社会生活中警戒作用的发挥,最后到人格精神的象征,在《诗经》中经过了形成、发展和升华的过程。“鸡鸣”在周代社会的普遍流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