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对联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对联是世界文苑中绝无仅有的奇葩,它是由中国汉字特点所形成的,由中国古典诗赋升华的艺术珍品。在民族文化、民族风尚、民族心理、民族审美情趣的长期孕育下,对联创作成了一定规范,要求对仗工整,格律严谨,词语典雅,寓意深刻。它与书法融为一体、从而成为璀灿的无与伦比的艺术瑰宝。本文试图探索其音律美、结构美、构图美、意境美、情致美、诙谐美、哲理美及其相互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本文以苏教版七上《对联六副》为例,就初中语文课堂上对联教学内容的确定做探讨,引导学生接近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陶冶情操,修养气质,培养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5.
对联又称对子,这一独特而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学形式在我国流传甚广。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新春佳节,红白喜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写对联,特别是名胜古迹如果没有对联就像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每年春节贴对联则是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以及人们对未来生活寄托美好愿  相似文献   

6.
蒋勇林 《湖南教育》2015,(3):26-27,22
我们的语言文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智慧的结晶,至今依然熠熠生辉,也必将承载我们民族绚丽的未来。语文课程担负着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责任。今天这堂语文课,孟亚琳老师选择对联为授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诗歌诵读、读对联、贴对联、用对联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并学到了对联的读法、贴法以及写对联的基本要领,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  相似文献   

7.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含义,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2.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了解悠久的民族化,提高学生的语素养。  相似文献   

8.
活动目的1.初步了解对联的特点,感受对联的含义,尝试练习对简单的对联。2.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了解悠久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活动过程一、温馨点击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由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内容相关、平仄相对的两部分文字组成,具有对仗工整、用字简洁贴切、含意隽永、音韵优美的特点,故享有“诗中之诗”的美誉,外国人对之称赞为“汉语言文学中最美的文字”。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对联乐园”。二、艺海拾贝这组对联对得可真妙啊!你知道它们分…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讲一些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优秀对联,会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的效果,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表现巾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压韵.对联中嵌人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国单音节方块字所独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民族文化园内的一朵奇葩.传说最早的对联是五代蜀主孟昶题的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以后逐渐普及.由于对联雅俗共赏,适应面广,因此深受广大文人、普通群众的喜爱.近几年的语文高考题都有所涉及,足可见它的影响和作用.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对联中有趣的表现手法,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12.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和魅力,其文辞之隽永精妙、意趣之深远阔大、风格之多姿多彩,无不给人以艺术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喜好,教会他们欣赏和写作对联,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掌握一点对联知识,既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美,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对中学生来说,主要能弄清对联中的对偶修辞手法即可。也就是要明确对偶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其中,“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是难点。近年来,就有很多地方出现了有关对联的考题。2006年中考也不例外,请看以下考题:1.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全国高考的四套语文试卷中均出现了给春联对下联的试题;单独自主命题的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则将全国卷的给“春联”对下联分别延伸为给“行业场所联”、“思想修养联”、“植物瓜果联”对下联;上海卷也考查了对仗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有理由大胆预测,2005年全国卷将继续试行对下联,各地卷也将有可能流行对联试题。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应用空间。而现在的学生,接触对联较少,对联的基本知识也相当匮乏,因而要他们对对联,显然存在不小的难度。如何增加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让他们…  相似文献   

15.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通俗文学大师、章回小说大家,其作品不仅仅限于小说,还涉及诗歌、散文和对联.就对联而言,大多镶嵌于其小说和散文中,不仅门类宽,而且思想艺术性高.张先生没有对联专集,总计有一千二百余副联作及四十多章段联论. 这些联论或在特定情境中直接论评,或借小说人物之口论述,或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予以点评,廖廖数语,简洁明了,有画龙点睛之妙.将张恨水的联论加以整理并予以述评,对发扬对联这一民族艺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考点突破】作为我国文化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对联在2005年中考试卷中闪亮登场,全国共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对联题。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也是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内容博大精深,是一部浓缩了的文化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以说对联题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前景看好。对联,又名楹联,也称“对仗”,在同学们的知识链上居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对偶”一节上。对联原出于诗词,但它又不…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被誉为“民族国粹”。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许多文人墨客以联抒情,不少志士仁人以联砺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不少名联佳对更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进发,聪明才智的结晶。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不仅可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还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相似文献   

19.
漫话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楹贴、对子,它包括春联、名胜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学治学联、建房乔迁联、行业联等。作为一种民族、民俗文学形式,千百年来,对联以其雅俗共赏、可庄可谐的艺术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20.
欣赏书联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语言艺术,是民族文化的精粹.读联,可谓其乐无穷.在浩瀚的联林中,不乏哲理隽永、意趣盎然的书斋联、读书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