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死亡是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的主题."我死时听到一只苍蝇的嗡嗡声"和"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堪称其死亡诗中的经典.在这两首诗中诗人时而恐惧死亡,时而相信永生,时而反映死亡的冷酷无情,时而又反映死亡给人带来的解脱,情感中充满矛盾.矛盾是狄金森死亡诗的灵魂写照.  相似文献   

2.
死亡是历史中最深刻、最显著的事实.正因为此,历史中不可缺少死亡的命题.我所提供的思路是,对新历史小说文本中的死亡叙事进行提取和阐释,以期将死亡及其尚未自明的意义加以彰显和澄明,试图以此反观历史中的个人以及"此在"生命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3.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紧紧扣住"荒谬"主题,以"我"(莫尔索)的感受和遭遇,向我们淡淡地描写出人与世界的脱离.对<局外人>的哲学解读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一是人与社会的对立,只有对立才有分离,而分离才是荒谬感产生的前提;其次是"局外人"的荒谬与死亡意识,"死亡"是加缪以及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死亡意识"的理解贯穿着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人对"死亡"二字讳莫如深,更别说把它作为一门课程。但是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就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坦然地与学生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34岁的我,也和儿子一起体验了一把"死亡教育",感悟颇多。直面死亡2009年,我在纽约读医学博士,老公被公司调到美国总部上班。于是,6岁的儿子成成也被接到美国上学。由于是插班生,老师对我们很照顾,还专门花了一上午时间给我讲述了注意事项,特别指出了关于死亡教育课  相似文献   

5.
在幼儿园的"六一"活动中,兄妹俩捞了6条小金鱼带回家,我们找了鱼缸将小金鱼养起来.或许是养金鱼经验不足,第二天,有一条小鱼死了.哥哥吃惊地问我:"妈妈,这条小鱼怎么不会动了呀?"我想可以趁机和兄妹俩谈论关于"死亡"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朵朵 《教师博览》2013,(3):27-28
<正>很多人对"死亡"二字讳莫如深,更别说把它作为一门课程。但是在美国,很多中小学校就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坦然地与学生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34岁的我,也和儿子一起体验了一把"死亡教育",感悟颇多。直面死亡2009年,我在纽约读医学博士,老公被公司调到美国总部上班。于是,6岁的儿子成成也被接到美国上学。由于是插班生,老师对我们很照顾,还专门花了—上午  相似文献   

7.
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死亡教育",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它是传统幼儿园教育中缺失却又是对幼儿的生命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的"死亡教育"既不能缺失也不能教之过正,适合幼儿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的"死亡教育"才是正确的"死亡教育"。那么,通过什么载体,什么教育手段,和怎样的教育态度引导幼儿正确面对死亡?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认为:  相似文献   

8.
自我即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个"我"。"我"是人的根本,只有人才知道"我"是谁。"我"存在于连续的时间之中,"我"的本质是活的意识,"我"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自我意识是"我"对自己的意识,是意识对自己的反思,对象意识是"我"对外部事物的意识,对象意识是基础意识,自我意识是在对象意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无论对象意识还是自我意识其根源都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客观物质对象的反映(只不过自我意识是二级反映),因此,"我"是依赖于外部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我"作为人脑的机能和属性还依赖于人的躯体。当"我"所依附的大脑死亡了,自我就消亡了、不存在了。"我死"是永远的、无法超越的现实,"我"与"死"是矛盾的,但"我死"却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死亡,是哲学意义上的死亡。人因为意识到"我死",才使人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寻之宝旅     
卡车的车窗被摇了下来,司机问:"你们要去死亡之城吗?"卡恩说:"什么死亡之城?"司机又说:"你们没听说过死亡之城吗?传说那里有宝藏,可没有人敢进入那里。"卡恩拉车门跳上了车:"我要去那里探险!"我跟另外两个小伙伴儿也毫不犹豫地跳上了车。车子按照藏宝图的路线前进,正当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一个和人类同龄的话题,我国当代文学巨匠巴金曾说:"像斯芬克司的谜那样,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一个字--死."①死亡是神秘的,在于活着的人从未体验过,而经历过的人又无法向他人阐释自己的感受.那么,死亡究竟是什么?或许,良好的死亡教育能给人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小的时候,想到自己有一天终将死去,感到可怕极了。我无法想象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如何度过临终前的恐怖时刻。因为担心惹晦气,迷信的农村人从来不让孩子讨论死亡,甚至连说一句和死亡相关联的话也会被骂"呸呸呸,乌鸦嘴"。禁忌使死亡充满神秘气息,直到有一天,孩子渐渐长大,看过身边的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的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和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都以诗意深莲,意象奇异,语言表达形式上独辟蹊径,大胆革新,并采用模糊的象征和隐喻等闻名于世.死亡和永生是诗歌不朽的主题.在多恩的<死神,你莫骄傲>和艾米莉的<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待死神>的这两首诗中,多恩的男性阳刚和艾来莉的女性阴柔共同演绎同一个主题--"死亡".然而,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导致了他们对"死亡"的描写风格各异.本文将通过对比这两首诗来讨论他们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13.
<正>墓志铭是刻在墓碑的文字,古往今来,墓志铭也是永恒仪式的艺术呈示,是"反遗忘"的一种墓园文化.美国作家海明威热爱生活,并创作了一系列不朽名著.他的墓志铭很幽默:"恕我不起来了."充分表现了作家不惧死亡、积极乐观的态度.聂耳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墓志铭引自法国诗人可拉托的诗句:"我的耳朵宛如贝壳,思  相似文献   

14.
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里,作者以"死亡"为基点,阐述了生命的自我揭示原则."死亡"既是小说里人物情感的悲剧性特色,同时,也是作品艺术价值生成的媒介.从而,"死亡"成为这部作品的双重风景.借助于"死亡",使得小说由第一本文成为第二本文."死亡"是生命的自我审视,是激情的闪电宣言,是自由的过渡和桥梁.  相似文献   

15.
品读     
<正>世界多所高校开设"死亡课":对待死亡抗争和妥协。——在所有的"死亡课"中,耶鲁大学的哲学系教授雪莱·卡根的《死亡哲学》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个。他的课程录像被放在网络公开课上,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量。"我本来从没想过要开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但是我发现,我们能够公开讨论死亡的地方,居然只有教堂和医院。这太荒谬了!"卡根说。我们所追求的,首先不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追究这种学习生活是否具有文化、社会价值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丰富和发展了儿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的意义关联。  相似文献   

16.
"死亡教育"     
我在小说<二狗的故事>中,写过乡村独特而残酷的"死亡教育".针对调皮捣蛋、四处闯祸、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装要将孩子淹死.孩子被强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挣扎.  相似文献   

17.
新闻事件回放 [A]10月4日,山西省朔州市某校课堂上上演了一幕惊天血案:一名入学不久的高中生,怀揣着三把利刃连捅了与自己没有任何仇怨的值班老师四刀.被害者郝旭东老师,家境贫寒,正值青春年华,才华横溢,创作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剧本.行凶的学生在留下的"死亡笔记"中自称:"我就是一个坏学生,还坏到家了,我恨老师,更恨学校、国家、社会……我要发泄,我要复仇,我要杀老师,要让人认识到教师是混蛋."  相似文献   

18.
"幻象的死亡"和"真正的死亡"--论海子的死亡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子的哲学形成于对老庄哲学的反叛和突围.一方面,它体现为"道家暴力",认为万物的生存受"元素的秘密"控制,生存过程即是死亡过程,特别是天才诗人们命运注定英年早逝.另一方面,它也相信"道"的对立转化、死亡再生的功能,通过有目的的死亡,能够加速再生的到来,海子的大部分诗篇特别是<太阳·七部书>探讨的就是这个命题.但海子反对"幻想"和"幻象"的诗歌,他认为这些都没有触及人生的真理和真相,忽略生命存在的本身.虽然海子的死亡哲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追求人的不死与不朽,但它强求真实的"死亡再生",就会让他为追求真实而从"幻象的死亡"走向"真正的死亡".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故我思     
泰戈尔说,"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也许,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奇迹,才让我觉得不能就这样放弃它。我存在,所以我要思考,思考一切我觉得迷惑的东西,直至我觉得已经想得非常彻底了。比如说,我曾经想过关于"死亡"的问题。坦白地说,这个问题曾经让我困惑,为什么人总是对死亡抱有恐惧感呢。我想起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国王迈达斯找到狄俄尼索斯的忠实同伴塞利纳斯,问:"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这个魔鬼  相似文献   

20.
一、表示"比……更多"此时more为many或much的比较级,表示数量,后接名词。如:I made more mistakes than you.我犯的错误比你多。Last year there were more births than deaths.去年的出生人数多于死亡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