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得是”问句是关中方言中的是非问句,在语义上,“得是”问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表示反诘,语义居中,没有明显的肯定或否定趋势。第二,表示说话人故意曲解对方的语义,语义倾向于否定。第三,表示主观推断,语义倾向于肯定。语用上,“得是”问句有四种类型,分别是求证式、推断式、求同式、反预期式,不同的类型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语用目的。  相似文献   

2.
湘潭话中有一种形式为“不(■)+谓词性成分+一+量词”的数量补语句式,它通过对信息焦点“一+量词”结构的否定,表达完全彻底否定的含义。在对该句式进行客观描写的基础上,结合三个平面的理论,分别从语义、语法和语用的角度对这一特殊句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否定”本来是语言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没有”、“无”等都是表达否定的标志,可实际上,有些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标志,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否定称为“含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而是语用层面的否定,因此本文就从语用角度对含蓄否定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否定副词“不”的单独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否定副词“不”单独使用的几种情况。从“不”独立成句、“不”在句首独立使用、“不”在句中独立使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描写,并对“不”单独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语用和语义的考察,揭示出它所表现的否定语义及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5.
否定是否有歧义尚无定论。单义派的一些研究试图通过证明元语否定标记的缺失推翻否定歧义说。为了反驳这一论断,进而证明否定语用歧义的存在,本文以汉语的“是”为例,在元表达框架内证明某些常见于元语否定的语言形式并不是专门的元语否定标记。借助三域理论,本文进一步证明否定在行、知、言三域的语用歧义。为了标识否定所处的认知域,某些元语言否定需要特殊的语言形式,这些形式不但不能推翻否定歧义,反而证明了语用歧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才怪”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十分常见,通过分析“才怪”的句法语义表现,可以拟测其词汇化过程并探讨其词汇化机制。我们初步推测“才怪”是由“才+奇怪”演化并词汇化。“才怪”作为后置标记,表达反预期信息,具有否定功能。“才怪”具有特殊的否定语用价值,在使用上有一定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含蓄否定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否定”本来是语言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没有”、“无”等都是表达否定的标志,可实际上,有些表面上不具备否定的标志,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却可以表达否定的意义.我们把这种否定称为“含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语法、语义层面的否定,而是语用层面的否定,因此本文就从语用角度对含蓄否定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8.
否定是日常话语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之一,根据前人对“元语否定”和“语用否定”的研究对语用否定进行再界定:语用否定是语用意义中的否定语义,具有极强的语境依赖性;然后依据语境分类对这类标记性否定现象进行重新分析,指出动态性的言外语境在语用否定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否定副词“不”有各种不同的用法。从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句法、语义、语用)对“不”的句法位置、语义特征和语义范围、否定焦点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对汉语语法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语用的角度比较了副词“根本”与“始终”在使用上的异同。“根本”主要出现在对某一特定话语的预设进行否定的小句前面,具有加强语气,增强否定强度的功能;“始终”主要出现在对某一特定话语的预期进行滞定的小句前面,具有否定对某一事实的预期,凸显句意焦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否定可分为语法否定和语用否定。 语法意义的否定是规约性的,是显性的,从字面上一看就知。“不”、“无”、“没(有)”等词语是其显性标志。语用否定属语用含义范畴,它是隐性的,缺少语言形式上的外显性;既没有明显的语言形式标志,又缺少语用含义的显性表示。简而言之,语用否定运用的是语用中的否定意义,它是含而不露的。  相似文献   

12.
李茜 《现代语文》2006,(4):75-77
“并”作为副词没有丰富的语义,句法意义也较为单纯,三个平面理论中最有创新意义的“语用”理论在对语气副词“并”的描写中得到彰显。语气副词“并”最重要的语用功能是预设否定,语气副词“并”的预设否定功能使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更丰富。  相似文献   

13.
"谁让+X+VP"与"我让+X+VP"是两种常见的结构。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维度,系统探讨了二者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两构式均可表达否定义;在语用上表达反预期信息与主观情感色彩;不过,这两个结构在句法分布是否隐现、表达责任、禁止义及主观评价功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话语中有交叉现象的“并”与“又”进行研究,分析了它们用于否定形式时语义、语用上的差异,指出一概把它们描写为“加强否定语气”有欠准确。文章第一部分对含“并”的否定句的语境预设进行分类,指出“并”的语法功能是加强对语境预设的否定,其语法意义是“强调事实或看法不是所认为的或可能会推想的那样”。第二部分指出含“又”的否定句存在两个层级的语境预设,“又”的语法意义是“从否定的角度来强调理由,进而加强对某种行为、做法或心态的否定”。第三部分从语体风格、感情色彩、语义指向以及它们在语言结构链条上的位置等方面将“并”与“又”进行对比。另外,还对话语中“并”与“又”交叉的现象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在谈“否定的否定”问题时,曾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否定的否定有两种结果。他说:“否定的否定,结果是肯定,但这个肯定不等于除去两个否定剩下来的东西,……但是也有两个否定恰好抵消的,……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沈家煊先生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他使用了判断上的“强度”这一概念来解释这种现象,并说明功能和语用上的原则是如何在这类现象中起作用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单一否定词移位所引起的句子的语义、语法和语用三方面变化的描写,考察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求得从不同侧面对单一否定词移位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口语中有两类表否定或禁止的“A什么A”和“什么A不A的”句式。通过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对其进行对比探究可知,在句法、语义、语用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肯定与肯定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往区分肯定和否定,一般以逻辑意义和形式标记为标准,但是在语用上,肯定句可以表达否定的内容,否定句也可以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与否定的分界可以拿语用做标准。根据语用标准可以对肯定和否定进行分类,归纳出肯定和否定的语用类型。肯定焦点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常以“是”、“的是”作标记。  相似文献   

18.
“又来了”除了可以用为动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之外,还可以用为表示责怨义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又来了”的组合较早出现于明末,其中的“来”是一个代动词,而不是行为动词。“又来了”虚化的动因有三个:(1)句法动因——结构压缩;(2)语义动因——概指义的主观化;(3)语用动因——降低面子威胁。“又来了”的语用功能有三个:行域层面的责怨;知域层面的否定;言域层面的劝谏。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之前关于“连”字句语用功能的结论不能解释所有“连”字句,我们认为“连”字句是一种反预期结构式,其语用功能是表达反预期信息。反预期其实是说话人“视点”的表征,因而是语言主观性的表现。因此,“连”字句是一种表达主观性的结构式。  相似文献   

20.
比较句“A跟B—样(X)”的否定形式一直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通过对大量语料的统计分析,将“A跟B一样(X)”句式的否定形式分为常用的标准否定式“A跟B不一样(X)”和非常用的特殊否定式“A不跟B一样(X)”两种具体类型,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对这两种否定形式特征的差异进行探讨,提出在实际的国际汉语教学中,不应简单地用推导方式来讲授这两种否定形式,而应以“实用”为出发点,从“感知”到“理解”进行分级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