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主体-对象关系范畴进行了重新阐释,具体论述了审美主体,对象的双向互动关系,审美主体的心理特征和审美对象的存在特征,从而,阐明了马克思美学思想中的主体与对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论注重观照审美主体在艺创作中的作用,并从主体情感特征和艺术修养、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及艺术转化等方面开掘主体精神。无论形而下层面的感兴而作、“神与物游”,还是形而上层面寻求“观道”、追求“天人合一”,这种对主体精神的外化和超越显示出异于西方论的民族特色和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5.
《鲁拜集》里的诗歌体现了作者海亚姆虚静的审美境界和中国的哲学境界——道不谋而合。虚静的审美境界除了给诗歌本身增加了很多美的元素和艺术的价值,同时也彰显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精神理想。通过对《鲁拜集》虚静审美的译介,可以找到《鲁拜集》和中国道家虚静审美的切合之处,从而找到世界文学在哲学基础和审美境界上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卢卡契都提出了自己的“物化”范畴,卢卡契的“物化”是客体对主体的奴役.庄子的“物化”是主体融入客体。在对主客体二元分裂的克服方面.庄子与卢卡契都建构了自己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7.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能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8.
《庄子·逍遥游》一文,一方面塑造了许由和藐姑射神人形象,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个侧面来揭示作品主旨,也就是作者庄子所向往追求的精神修养的最高理想境界,即无条件(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游"大道。一方面又塑造了大鹏和二虫、斥安鸟这两类对比鲜明的形象,用二虫、斥安鸟非笑大鹏来领起贯穿全文的"小大之辩",以破除"小知""曲士"对大道的非笑。同时还通过巧妙的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逻辑思路,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展示了作者明确的是非观点、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从实事求是地,具体地,而不是架空地分析作品塑造的诸形象入手,顺着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巧妙的逻辑思路来解读作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激励人们逍游于天地自然之间;主张“虚静”。“物化”地审美态度,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强;强调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一) 庄子名篇<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话: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讲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以百金.聚族而谋日:"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率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神髓,也是苏轼文艺观的核心。通过对庄子关学思想与苏轼文艺观的比照与分析,由“原天地之关”与“随物赋形”,“法天贵真”与“天工与清新”,“万物与我为一”与“身与竹化”,“技道相通”与“技道两进”几方面深入探讨,不难发现苏轼文艺观对庄子“自然率真”审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杜甫一生心怀天下,以"致君尧舜"为最高人生理想,然而动荡的社会现实却使得他的奋斗与努力终成泡影。杜诗的创作,不仅表现出浓重的儒家进取精神,而且在追求精神自由、保持自然人格、倾慕隐逸生活、信守安贫乐道等方面都深受《庄子》的思想影响。其语言也明显呈现出化用《庄子》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虚静”理论由先秦提出,到魏晋南北朝被文艺理论发展,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人并不过于注意以荀子和庄子为代表的儒道“虚静”论的区别,倾向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来理解“虚静”审美范畴。但事实上,儒道“虚静”论有本质的区别。庄子“虚静”论是与道家体道工夫紧密相连的,它更多属于一种精神境界论,因而具有美学性。而荀子的“虚壹而静”说是与认识中的解蔽  相似文献   

14.
虚静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静论鲁文忠关键词古典美学;审美心理;虚静当“虚静”主要从先秦道家哲学认识论领域被引用为古典美学范畴后,就以其确定而丰赡的含蕴,在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史上堂而皇之地占据了重要的特殊席位。将古人纷呈复杂、零星分散的有关言论、思想集中起来,爬罗剔抉,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5.
庄子技术思想是审美的,主要表现为反对工具化,主张人性美。究其成因,既是社会形势促成,亦是人类欲望导致。这种思想启示我们,正确对待技术,可以促进人生艺术化,提高社会和谐度。  相似文献   

16.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的社会,也是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精神疲惫的社会。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呢?在于我们现代人的心态!所以,忙碌的我们停下匆匆行走的脚步,用心感悟庄子的无挂无碍,让我们紧绷的神经进行一次解放,任精神驰骋,洗尽铅华,神清气爽,轻松前行。  相似文献   

18.
庄子审美情感悖论成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学研究领域,对庄子的审美情感或存在误解,或对其审美情感悖论成因研究不够深入。从庄子的审美观念、所处社会环境及其个性特征等方面对庄子情感悖论成因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究,庄子情感的真实面目就自然显露了。  相似文献   

19.
黄杨  李睿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30(1):101-104,112
作为庄子哲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审美观,与环境美学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本文从庄子对自然概念的阐述,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再到人为与自然的对比批判,再到他的自然哲学理论,与环境美学的相关理论做了比较研究,并就庄子的美学理论对环境美学研究的借鉴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音乐作品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但是,音乐家却必然植根于现实。审美主体解读作品时,应当从今时的现实出发,通过“现时”来感受“历时”的美。只有从作品“历史的视域”与“当下的视域”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真正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意蕴和力量,从而体现出音乐艺术最终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