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英汉词汇分布各有特点,词汇的化负荷也不容忽视。因此,词汇的汉译英中既要在表达方式上“入乡随俗”,又要确保源语中的化信息不致缺失。译对双化的领悟与感应能力以及运用双语的实际能力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林语堂的《浮生六记》英译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红梅 《文教资料》2007,(5):171-172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译本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林语堂在翻译《浮生六记》时兼用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从而达到了其向西方人讲述东方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4,(A5):26-27
典籍英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备受关注。林语堂翻译的汉语典籍《浮生六记》,在国内外影响较大,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看,林语堂在英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在语言逻辑调适、词语转换、追求艺术美等方面尤其突出,为其译文流畅自然、可读性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英译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的得意之作,也是其翻译理论贯穿始终的著作。本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林语堂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籍英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显示典籍英译要考虑到社会、历史、文化、译者翻译素养等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合的翻译策略。在全球化的今天,典籍英译应保留中国文化特色,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李丹 《教师》2015,(2):32-33
近年来,英汉对比分析在宏微观上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为其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句型方面,英汉语句型迥异,英语中被动句、无灵主语句较汉语用得更广泛;词汇方面,英语作为综合语,词形变化多,介词数量多,使用频繁,汉语表达多偏好"同义反复"。这些英汉差异常常导致高职学生在汉译英句子翻译中频频出错,在教学中及时有效地增加英汉对比分析的知识将有助于学生注意到英汉差异,避免出错,翻译出更符合英文表达的句子。  相似文献   

7.
何超彤 《现代英语》2023,(12):106-109
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典籍的外译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面貌。文章选取林语堂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字词、句式和文风等方面的运用,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的英译质量产生启发性的意义,促进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9.
“通顺地道”一直是许多学者对文学翻译的要求。但文学译文的语言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的地道,相反,其语言既有规范地道的译入语成分,又保留了原语的一些特点,是一种独特的第三类语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也不乏“第三类语言”的存在,这说明第三类语言的存在是普遍的、必然的。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应大力提倡在文学翻译中使用“第三类语言”,以达到文化交流和丰富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林语堂译《浮生六记》的研究呈现出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相结合、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研究相结合的特点,但研究视角相对粗糙、研究方法也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非常讲求达意传神,林语堂先生英译沈复的《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译文遣词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句子表达方面,如人物刻画,风景描写等与原文和谐一致,因而读来清新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其翻译策略和方法至今仍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受到许多研究者的赞誉,然认真研读和比对中英文文本,林语堂译本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原文本浅层理解的错误;由文化、历史原因导致其对文本的理解失误,以及文化背景和翻译手法引发的读者理解障碍;从文学接受和文化传播角度认为译文中存在解释不充分,导致无法完美地传达出原文体现的情感,以致削弱了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力。文言文翻译除了要认真研究原文本及相关文化背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愫外,还要考虑读者对译文的接受问题。这是文学翻译和文化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沈复的《浮生六记》笔墨纯净,明莹韶秀,以神写形地呈现出了空灵、幽雅、朴逸、委婉等丰富的境界。他的表达方式十分质朴,却能于质朴中传达出浓厚的江南色彩。江南的清艳与幽微,自然与深婉都展现在了他的笔下。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费密尔(H J. 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译文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或功能,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也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采用了变译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对《浮生六记》里主人公陈芸和沈复理想生活方式的推崇以及他对这两位平常雅人的赞赏,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作为译者的林语堂如何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既不是东方主义的,也不是西方主义的。相反,它超越了任何具体文化的界限,具有世界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比较,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探讨分析了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其成因。本研究认为,不论译者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都会受到自身价值观、意识形态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潜在制约,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篇文言文形式的散文自传,也是林语堂先生最具代表性的译作,不论是词句,还是篇章,都代表着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通过对比,分析译文的翻译技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原文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心理定式,这种定式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会像基因一样遗传延续下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或族群中显现出来.追求个人自由,崇尚自适自慰的道家文化,对中国历代文人的心理定式作用绵延不断,如嵇康、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沈复、林语堂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对他们的性情及心态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文化塑形功效.因此分析<浮生六记>作者的爱人陈芸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从侧面了解到林语堂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了解到中国文化对知识分子人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要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由于译文预期达到的目的或功能不同,决定它在翻译过程中处理方法的不同。翻译不是纯语言的转换活动,它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目的法则",林语堂在《浮生六记》的英译本中善于兼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达到了两者的满意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