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学生学习成绩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使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面对同一位老师,学生成绩的差异也是难以消除的。那么,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是我们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最宝贵的思想武器——爱。然而,“爱”是一个整体而抽象的概念,教师对学困生的爱只有外化成各种具体行为时,才能激起学生内心向善、向上的激情乃至行为。这便是关切、尊重和了解。  相似文献   

2.
一、爱心关注“学困生”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感之一。教师的爱,不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中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对“学困生”的爱体现在对“学困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具体要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赏识教育 ,就是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发现并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 ,并加以鼓励、指导其学习 ,使学生增强信心 ,从而获得学习成功的一种教育方法。  如何用赏识教育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呢 ?  第一 ,教师要满腔热忱爱学困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赏识的本质是爱。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 ,因此 ,教师应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地对待学困生 ,乐意接纳他们 ,真心赏识他们 ,对学困生要满腔热忱 ,不奚落、不歧视、不排斥他们 ,相信自己爱的雨露能浇出成功的花朵 ,这种爱便会驱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爱优等生,更要爱那些“学困生”对那些学习差的、不听话的,好打架的学生要主动热情,平等相待,多与他们沟通.就连教师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都要注意。  相似文献   

5.
张万祥 《班主任》2009,(2):41-41
学困生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难点,老师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往往简单地强调要爱学生,认为爱就能够解决一切。爱是教育的灵魂,但爱不是万能的,不适当的爱不但救治不了学困生,还可能会加重学生的“病情”,扭曲学生的心灵。教育是艺术,但同时也是科学,解决学困生问题,我们还应有科学精神,要学会科学地关爱学困生。  相似文献   

6.
生物课要“加盐调醋”陕西扶风县高中(722200)白胜利厨师做饭,同一材料,有的人做的好吃,有的人做的不好吃,关键是调料的搭配问题。教师讲课,同一教材,有的人讲的学生爱听,有的人讲的学生不爱听,关键是教材的处理问题。目前,生物课是名符其实的“副课”,...  相似文献   

7.
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出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教师指出的正确方向进步。教师对学生赋以热诚的爱既是师德的要求,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所在。师爱是“学困生”的一剂良药,教师要用爱心感化学困生,尊重学困生,挖掘学困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师爱。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热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时刻要对每一个学生热情相待,一视同仁。尤其不能歧视学困生。学困生本来就很自卑,很需要老师热情鼓励和帮助,如果老师再“雪上加霜”,冷眼相待,势必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叶助胜 《江苏教育》2006,(3A):29-29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但有些教师就是因为对学生充满着“深沉的爱”,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充满着“高度的责任感”,而作出了对学生构成伤害的言和行。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能力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个别教师的道德品质问题,这是传统观念影响的结果。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传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部分教师对“爱”的含义理解有所偏颇,对“爱”的行为的实施有所偏激。为了能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为了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  相似文献   

10.
朱守义 《科学教育》2006,12(3):20-22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之一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理想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教育规律,以慈母般的关爱、百折不挠的精神、艰苦细致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1客观看待,扬长避短习惯上人们认为:“学习成绩好的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差的是学困生”。这种以点盖面的评价标准,一方面掩盖了“好学生”的缺点,另一方面抹杀了“学困生”的优点,不利于全体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辨证的观点看待学生,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其所长入手,长善救失,求得理想发展。“想做…  相似文献   

11.
黄宏明 《云南教育》2008,(12):43-43
“爱是教育的起点,爱是教育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中外教育家倡导的教育理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广大教师也日益感受到师爱的教育功能是其他教育方法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亲切和蔼的面孔对待学生。爱生意识增强了,讽刺、挖苦顽皮学生,冷漠对待学困生等不良行为就会淡出校园。  相似文献   

12.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道德品质。古人说:“感人者,莫先乎情。”“为良师者,赖其仁,非教术也。”没有教师的爱,学生好似幼苗没有阳光;没有教师的爱,学生的身体、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和自由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区分为真爱和假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是一种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愿望,这是一种要把你认为是自己身上最好的东西献给学生(不是献给某个人,而是献给集体)的愿望,是努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政治上也达到和我们同一水平的愿望。”真爱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诚”。真爱…  相似文献   

13.
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其形成原因又很复杂,有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学生本人等诸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是何种因素造成的,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兴趣等特点去分析、了解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重燃他们心中的奋进之火。一、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成长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这句话说明了师爱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教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困生给学困生一张笑脸、一颗爱心,他们就会在教师的理解和关爱中寻找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不再差下去。班级有个同学文××,…  相似文献   

14.
教师如何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优等生、尖子生,历来都是“天之骄子”,备受家长、教师的宠爱,整天受到关注、呵护,享尽各种优待。而那些成绩差的学困生呢?他们往往被冷落,无信心、无目标地打发花季时光。关注学困生群体,转变学困生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让学困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欲望、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改观呢?一、了解、赏识每个学生,做学生的看护者和助理者要转变学困生,首先要了解、赏识每个学困生。要想方设法去多渠道了解每位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困难之处等,…  相似文献   

15.
爱的诠释     
高尔基曾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的确,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有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难的是掌握爱的分寸。由此看来,爱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它需要智慧。  相似文献   

16.
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困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放大”其优点,寻找其闪光点;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育人观;创设教育情境,增强校园吸弓l力;公正、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理解学困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更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一句话这样说:“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就好比种子,需要教师、家庭、社会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阳光.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更应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他们,为他们的进步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不能因为学困生学习差,纪律差就讨厌他们,而要更加“偏爱”他们,关注他们,真正地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这是使学困生进步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8.
爱是促进后进生转化的“灵丹妙药”。在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经常从不同角度探索可行的转化措施,促进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开展。采用鼓励表扬方式引导促进学困生的成长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表扬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要让阳光哺育每一个学生快乐地成长,教师需要具备“五心”。  相似文献   

19.
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作为一名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名学生.在一个班集里,由于学生基础和能力差异或其它原因,总是存在着好、中、差参差不齐的局面.我们的教育方针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喜欢学困生.把爱洒向每一名学生,让学困生早日转化为优秀生,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怎样去转化学困生呢?  相似文献   

20.
学困生,一般是指由于多方面原因学业较为落后的学生,亦称后进生。挽救转化学困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造就社会有用人才的客观需要。在音乐课教学中,笔者采取多种措施,辅助班主任工作,对学困生进行思想教育。一、对学困生要爱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可见,热爱学生,尤其是热爱学困生,是教师的美德,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很难想象,教育者不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谊,被教育者怎会向你敞开心怀,倾吐他们的苦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