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这“三个面向”的指示,既反映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在这“三个面向”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题词10周年。“三个面向”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刻领会“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时代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归根到底是要面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三个面向”的的核心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是要了解和学习世界上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面向未来,是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远需要,为未来社会主义发展储备人才。因此,按照“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三个”面向实际是面对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向度,国内和国外两个空间领域。“三个面向”为我们从国内和国际,历史、现实和未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为我们如何确保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归根到底是要面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从这个伟大历史任务出发,深刻领会“三个面向”的重大意义,考虑如何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进行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三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小平同志的《题词》,拨导及时,论断精辟,思想深邃,具有指导现实、高轩历史、推动实践、和丰富理论的深远意义。“三个面向”指明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三个面向”提出了我国教育事业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战略任务,“三个面向”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三个”面向实际是面对现在和未来两个时间向度,国内和国外两个空间领域。“三个面向”为我们从国内和国际,历史、现实和未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定位,为我们如何确保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战略方向,也是我们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指针。教育工作贯彻“三个面向”,归根结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这类社会主义新人应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1977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工作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对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如何贯彻,也有精辟独到的阐述,有了新的发展。应当说小平同志那时的一些论述,已经为党的十二大把教育确定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重要准备。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教  相似文献   

10.
去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极其重要的题词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对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使他们在“两个文明”的  相似文献   

11.
10年前,汨罗素质教育风光无限,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0年后,在“四个面向”的基础上,汨罗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六个和谐”:教育结构和谐、区域教育和谐、校际教育和谐、教育群体和谐、教育个体和谐以及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实现整体和谐。从“四个面向”到“六个和谐”,汨罗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了什么样的发展?2006年春,本刊特约记者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三进汨罗,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对于“三个面向”可能而且应当作更细、更精的思考:首先教育要面向人的发展;其次,教育是兼顾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中国和世界的;最后,教育既是“面向者”也是“被面向者”.我在长期教育工作中也归纳了自己的“面向”:面向学生,面向我的大学,面向我的民族,面向我们可爱的中华大地,从而也面向家人和自己,以及自己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 ,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一、“三个面向”科学地指导了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1 983年以来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思想 ,集中体现在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定中 ,并由此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 1 994年历经 1 5年 ,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1 5年。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全面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 :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我国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教育的基本任务——面向现代化;教育如何迎接科技革命挑战的基本对象——面向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特征——面向未来。目前,宏观上的教育战略地位已经提高到科技兴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瞄准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那么微观上如何落实、实施、实现其教育功能,是本文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高度概括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指明了教育为各条战线培养人才的目标;为教育改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救育思想,是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6.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在我区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提升校位、创建教育强区的强大思想武器,并且逐渐形成了以发展为主题的工作思路。一、面向整体、均衡发展“面向整体”,是指教育行政部门要面向本地区所有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均衡发展”是指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必须共同发展。“面向整体、均衡发展”,是由“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教育任务决定的。树立“面向整体、均衡发展”的理念,首先要做到重点校和一般校、示范校和规范校的共同发展。今年4月份市教委向各区提出了加强“双高…  相似文献   

17.
“三个面向”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教育提出的总的指导思想,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方向。在“三个面向”发表15周年之际,我们重温和研究“三个面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在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今天,我们需要有新的史学著作和新的历史教科书为教育新一代服务。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为我们进行历史教育的全面改革,也为我们编写新的教科书指明了方向。就历史学科来说,“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我们要从历史学习中吸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我们过去的历史,主要是写阶级斗争。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固然要写,固然要讲,但不能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怎样治国,才能把国家建设好;怎样用  相似文献   

19.
"三个面向"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又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标志性、特征性的战略思想,已经写入了党的文化建设纲领。1983年,在对我国教育问题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三个面向”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在教育工作上的体现,反映了工人阶级从当今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指明了我国教育要为实…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通称的“三个面向”。“三个面向”言简意骇,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战略任务,指明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