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分析正确评价新闻价值,能促进新闻作品产生显著的传播效果。新闻报道者根据新闻价值量的大小选择新闻事实,正确认识和估价新闻价值,可以扩大新闻的覆盖率,增强新闻作品的社会影响。因此,评析新闻价值是传媒评论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在我国新闻学界,往往将新闻价值税为事实本身的属性,把它仅仅归结为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那么,究竟由谁判断这些要素呢?评价者只能局限于报道者的主观范畴。其实,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  相似文献   

2.
效果分析新闻作品优劣的最终评判标准是其传播效果。对传播者来说,一方面,受众至上的观念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关键;另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追求作品的“轰动”式效果,首先必须掌握新闻正确的职能。一、新闻作品的职能新闻作品的根本职能体现在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上。由于新闻媒介的日益现代化、普及化,新闻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基本手段,这种强烈的依赖性使得新闻作品的作用愈发显著。新闻作品的职能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变革。新闻是舆论的最大制造者,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  相似文献   

3.
新闻作品评析黄晓钟慎重选购VCD机近来,大量的VCD形碟机已开始上市,一些用户在选购这种影碟机时,除了比较价格外,往往认为只要能播放CD唱片和VCD影碟就行了,其实不然。VCD影碟机虽然出世才两三年,但其技术更新速度却非常快,这几年进口和国内组装的V...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精品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具有新闻性、政治性、群众性等显著特点。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按照论述的逻辑思路,按照读者的认识规律,这是评论精品篇章结构的三个基本原则。由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变化无穷;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千姿百态,林林总总;人们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见仁见智,各有千秋。因而,作为反映和评议论证有重大新闻价值的客观事物的新闻评论精品,其结构形态自然也应当多姿多彩,多种多样。作为一篇公认的评论佳作、精品,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鲜明的个性,达到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5.
新闻作品评析这个主题很陌生,它基本上不在新闻学的范畴之内,但在新闻实践中却离不开它,且日渐显现出其重要作用。所谓新闻作品评析,是指新闻单位由专门人员(有的是报社考评员)亦或是报社总编,对当天见报的新闻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  相似文献   

6.
7.
新闻作品结构的第一个特点和要求是:简要。 新闻报道主要是报道新闻事实的,或者是报道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方面或部分的;新闻报道一般是急就章,拖了时间就没有新闻的生命了;读者读新闻作品是比较匆忙的;新闻作品一般的篇幅是比较短的……这些特点的综合,就要求新闻作品在结构上必须是简要的。  相似文献   

8.
总理与北京人民在一起温家宝出席香港特区政府表扬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聚会关注非典歼灭战非典消息一组———北京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患者今天出院等5篇抗击非典最前沿非典战场上的特殊婚礼决战SARS战地日记来自河北的报道———切断非典下乡路等2篇来自天津的报道———天津市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安排好生产天使的承诺系列报道消息现场直播消息系列报道消息连续报道专题消息专题魏赤娅、郭亮、赵雪花、刘振宇刘振宇、廖雪芳原杰、赵连军、邵丽丽、高岩、侯永生、董廷燕等王业丰杨博、任磊萍、边琪、曹美丽孙利、张朴宽、杜震马艺、何端端…  相似文献   

9.
体裁作者编辑刊播单位作品标题非典隔离区摄影日记接力棒交到第二梯队手中胡锦涛同志到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察,与医务人员亲切交谈胡锦涛同志在天津市卫生防疫中心深入了解全市防治工作的进展情况胡锦涛同志在四川考察,向广大的护士致以节日的问候温家宝同志在北大农园食堂与学生共进午餐温家宝同志在华南师大附中与进行体育活动的同学亲切交谈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大世界”因非典被迫停业SARS病区里的节日祝福透明的北京———王岐山上任首次面对记者抗非英雄钟南山夜访SARS实验室SARS病房夫妻双双恋三峡非典期间,京城医生“新婚别…  相似文献   

10.
体裁作者编辑刊播单位作品标题胡锦涛与广东医务工作者座谈温家宝到佑安医院看望参加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钟南山:直面非典卫生部通报非典型肺炎每日疫情“非典日记”———来自隔离病区的报道子弟兵支援北京抗非典准备工作全部就绪王岐山:军中无戏言张积慧:前线日记非常时刻真心英雄我的非常时期减税:相机决策北京大学生赵阳康复主动捐献血清全国形成合力有力支援北京防治非典斗争五月八日的北京见证2003.6.7SARS病区里的非常关爱非凡抗击万众一心抗击非典珍爱生命防治非典他们也是最可爱的人:带尿不湿的环卫工人北京经济技术开…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日记———对抗非典难忘那46个日日夜夜山东全力支援北京抗击非典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记中国工程院士、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决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北京全面抗击非典型肺炎纪实抗击非典———香港昂首踏过荆棘路非常时刻的勇士———献给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护士们用生命谱写的白衣使者赞歌———记在抗击非典中以身殉职的人民的好医生邓练贤战友,请绕开我倒下的“雷区”抗击非典:让我们共同面对非典无情校园有爱———记北方交大368名学子被隔离的14个日日夜夜处非常…  相似文献   

12.
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写完一篇觉得有点意思的稿件,总喜欢写几句经验教训之类的感想留着。现从这堆杂感中挑出几篇,稍加修饰后原汁原味端出去,或许对那些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有些参考价值。聊天常能发现好线索搜集报道线索,通常采取五种方式:一是召集了解情况的同志开座谈会,请他们提供有报道价值的线索;二是注意翻阅有关内部材料,从中寻找可以公开报道的线索;三是参加有关会议,从与会人员的发言中了解报道线索;四是亲临可产生新闻的现场,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线索;五是经常找人聊天,从闲谈的只言片语…  相似文献   

13.
谈起新闻中的角度,新闻界一位同行打过这样一个比喻: 到北京游览颐和园的人们,稍加留意都会发现,在那斗折漫回的廊壁上,建筑师们特意砌就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窗口,形成了观赏湖光山色的不同角度。当你透过一个个扇形、棱形、圆形等窗口,从不同的角度望去:或波光浩渺,画舫点点;或翠山远跳,亭台隐现……。这种园林设计的艺术和建筑师们的匠心,对我们选择不同角度写好新闻不是有一定的启迪吗? 这个比喻或许不够确切,但对写新闻选好角度的作用确有相似之妙。所谓新闻中的角度,指的是选择新闻题材进行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活动称为“大言大行”的话,那么,发生在民间的琐琐碎碎的事情,老百姓细细琐琐的言谈话语,就不妨称为“琐言琐事”。大言大行,可以成为大新闻、头条新闻、要闻版新闻;琐言琐事,只要选择得好,也可以成为好新闻、花边新闻,被转载、被收入集子,受到广泛称赞。大言大行的题材有限,记者参与采写的机会少;琐言琐事,则是无限的,随时随地都可以在你身边和你涉猎的范围内发生。应该说,它是普通记者和通讯员的主要新闻资源。它对普通  相似文献   

15.
新闻导语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新闻(消息)的开头。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现在新闻学上称为“导语”,亦即中国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唤起阅者注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注意抓细节。把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这是新闻界一位前辈谈到新闻改革时提出的一个建议。许多同行对这个见解颇表赞同。那么,什么是细节呢?它原本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它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划人物的个性,从而增强艺术感染力。它虽然是用于文学创作的,对新闻写作是否也用得上呢? 有的同志说,新闻写作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  相似文献   

17.
新闻要真、短,快、活、强,也需要美,这似乎已得到新闻界的公认。现在有不少人呼吁,建立新闻美学,这是很好的建议。那么,什么是新闻美?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想作一些探讨。新闻美的核心——事实美新闻美,首先表现于被报道事实的美。新闻是用事实说话.如果事实不美,那么新闻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认为,新闻美的核心是事实、内容、材料。请看《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稿中感人的一段: 1971年的大年初一,漫天大雪,赵家老老小小  相似文献   

18.
确定立意之后动手写新闻,就要进行取材。这好比盖房子,有了设计方案准备施工时,需要选好优质的材料,才能按照设计建成结实、适用、美观的房屋。同样道理,只有好的立意,没有好的素材,也难写出精彩感人的报道。因此,取材对表达新闻的立意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界拨乱反正,闯开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左路线统治下被视为“禁区”的报道领域,社会新闻便是其中之一。今天,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晚报的兴起,新闻界愈来愈重视社会新闻的报道.新华社国内新闻广播已开始增加社会新闻的份量,不少大报也开辟了社会新闻的专栏.为了促使社会新闻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报道领域进行一番探讨,包括西方社会新闻报道的成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0.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