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样性统一的物质世界是由无数具体物质形态构成的,而每种具体物质形态都具有可知的属性。所以,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将具有可知属性的客观事物转化为现实的已知事物。然而,客观世界从内容形式(时空)都是无限的,构成它的具体事物又是无限多样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每一具体事物本身还是多样性的统一,多种规定的综合。所以,人类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不能穷尽世界。否认人类认识能够穷尽世界不等于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实质是怀疑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不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世界可知性”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世界可知性”问题是认识论的最高问题,并讨论了“最高问题”和实践观点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黑格尔对知性的定义出发,说明了知性既不同于感性,也不同于理性,并进一步论证了知性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知性形而上学实际上是辩证法的一个环节.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看,形而上学为17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当它在机械唯物主义的旗帜下获得了充分发展之后,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思辩哲学才在德国崛起.辩证法当然包括知性形而上学阶段,但不归结为知性形而上学.最后,文章还论证了加强知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穷尽性是认识论中的一对矛盾,人类每一代都在努力解决这个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人类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常常出现误解。有人认为,若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应该承认人类的认识能够穷尽整个世界——把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彻底认识完毕,反之,若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够穷尽整个世界,就等于坚持不可知论,因为不可知论就是否认人类能够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整个世界。下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粗思拙见,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林徽因诗歌的知性书写是在20世纪2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基点之上进行的,较之更为成熟,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诗歌知性书写的历史中,其价值也不容忽视.梳理并考察中国新诗知性化的书写历程,并将林徽因的诗作置入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框架中,系统考察其知性书写的具体内涵及存在价值,可以重新认识并评定其诗歌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九叶派诗歌的感性与知性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叶诗派的创作在很大速度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影响之一就是在诗歌中追求感性与知性的融合。所谓感性与知性的融合,就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诗篇所关注的现实、诗的历史理性、他人的经验以及诗人个人的人生经验等等。这种综合经验具有更多的生命真理性,使诗人能够在广泛的人生思考中比较准确地确立自己的生命理想,而这种理想又具有广延性,使他们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含量与启恒作用。在具体作品中,九叶诗人主要是通过  相似文献   

7.
对诗人高春林来说,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思考。高春林对“存在课题”的思索体现在社会存在、个体存在、终极存在三个维度以及敞开和共融一致的深入上。偏于知性的发现和对存在的本体言说的诗思,使高春林诗歌具有鲜明的知性色彩。诗歌,是高春林对存在的认识和对于真理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江均斌 《今日教育》2006,(9S):18-18
张晓春的教育世界就如繁星满天的夜空,静谧而灿烂。这样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人,这样一些零星但深刻的片断,早已深深植入我的心底。[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明的困境反映了知性文化的危机,不少学者对之深为关注,并由此出现了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哲学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对知性文化的反思,主要集中在科学主义的统治上。无论是存在的遗忘,还是科学理性的局限,都是对科学主义根本缺陷的揭示。科学主义的统治使人们忘掉了人类实际生存的基础,用科学图景掩盖了存在本身,用科学生活窄化了文化生活,当今人类成了失去家园的无家可归者。  相似文献   

10.
饮食散文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占有一定比例,但与同时期或稍后的其他饮食散文作家相比,周作人的饮食散文创作有明显的特殊性。这既与其丰厚的学养有关,也与其复杂的思想背景有关。周作人饮食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充满知性,二是富有人情味。事实上,这两个特点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周作人散文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基本差异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认识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差异对于人们研究和从事教学活动有重要意义。生活世界是处于一种自在状态的世界,是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朴实感情与自然资源等因素构成的人的生存的场域,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与实用性是其六大特征。教学世界是以理解为中心建构的借助外显的行为表现的从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筹划并实现师生生命可能性的内在场域,其基本特征有内在性、理解性、工具性、建构性与学术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要准确判断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必须有科学依据,从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大国实力对比的变化、世界各种力量的新的分化组合以及时代的主题等因素判断,世界多极化趋势在继续发展。多极化被单极化所"阻断"、"耗散",单极等于"一超伴X强",世界向"非极化"、"无极化"方向发展等说法,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应当看到,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3.
尼采对"另一个世界"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命之热爱,缠绕着尼采;对健全人类之渴慕,激励着尼采。可是遍视古今,尼采却发现因世界的二元分裂和世界真实关系的颠倒,人之生命被遮蔽,人之尊严丧失。为了能回归唯一真实的世界——生命世界,让人“成为你自己”,尼采深刻地揭露了“另一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将人的生命从理性、道德和上帝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的世界3和虚拟世界——兼与张之沧先生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波普尔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是哲学本体论在上世纪的一个重要进展,但自从计算机网络技术所产生的虚拟世界出现以后,人们对虚拟世界能否用世界3来说明产生了意见分岐,张之沧先生认为虚拟世界是继世界3之后的世界4。本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认为可以从人对生存体验的角度,把世界分为现实世界、虚拟世界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人类总是在不断的改造世界,即实践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而改造世界的活动,从来都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在实践行动中的成功。马克思主义坚持的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还十分重视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坚持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人类的主观世界,以达到最终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6.
主观世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但关于这一范畴的哲学界定并不明确。主观世界集中体现为人脑的功能运转,它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意识、动物的原意识、主观主义等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严格的区分。从性质上看,主观世界具有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整体性与流动性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对儿童生活的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了区分与论述,进而提出:儿童的可能世界发生在儿童的游戏中,儿童的现实世界发生在社会的文化中,而想像则使儿童在这两个世界里自由地转换,并保持着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虚拟世界以数字化虚拟和网络技术为前提,其"内容"是现实世界的虚拟表现。虚拟世界之所以是一个"世界",最主要的是人能活动于其中,其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现实经验。虚拟世界的虚拟性、工具性、开放性本质特征给人的现实生存带来了巨大影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虚拟世界本质特征的人文思考将成为人的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世界是一个人为构建起来的为人的世界,它有目的性、工具性、精致性三个特点。生活世界是处于自在状态下的,以传统、习俗、常识、自然资源等自在因素自然而然地展开的一切活动,具有感性、体验性、经验性三个特点。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站在历史的基础上,反思教学与生活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世界"的合理性,形成互相促进、相互发展的动态统一。  相似文献   

20.
论历史世界     
通过某些历史现象的分析,提出历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两种境界即所谓的传统世界和经验世界,廓清了两者的畛域,探讨了两者的联系,并且指出这一探索对于历史学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只有对历史科学的深度研究辅之以时间元,区别历史研究中的经验世界和传统世界,把时间和空间的有机观念注入历史研究,才是我们提高历史研究水平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