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便会出现诸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一言堂”等现象;如果过于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又会出现诸如课堂自由散漫、学生“无组织”等状态。互动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课堂教学问题而生发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变“教学主导”或“学习主体”的两极走向的单向主体性为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即主体间性,还课堂以高效、鲜活的本色,使课堂中的师生交互行为得以强化、多样而生动起来,从而促进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平等对话与深度体验。《直线、射线和角》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在教师的单向主体性活动中,由于…  相似文献   

2.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3.
师生教学关系的走向:从主客体到主体间性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教学关系的性质关系到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等重大问题。师生在教学中互为主客体关系被教育理论界大致认同,但这种关系的弊端已初见端倪,主体间性交往关系才是师生在教学中应有的关系,这种关系可通过增加师生有效性交往的次数,完善师生教学交往信息反馈系统,发挥学生主体性,转换教育理念措施来实现。  相似文献   

4.
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与学生任何一方的主体性,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既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使二者得到充分协调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从“主体间性”看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主体间性的提出及其教育学意义1.主体间性的提出"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在个人主体性衰落、超越主客体的对立而提出来的。传统认识论的命题源于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由"我  相似文献   

6.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2015,(2):102-109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16~17页。【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了解学情1.我在生活中看到射线、直线、角的实例有……2.通过预习,我的收获有……我的困惑有……二、活动导学,自主探究活动一:认识射线和直线1.射线和直线的认识。(1)我的记忆:关于射线我已经知道了……(2)我来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画的射线、直线。讨论、辨析,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最早是由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主体是由其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这种主体中的他性就是主体问性。主体间性概念的最初步的涵义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主体间性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后对于师生问的关系进行了重建,在主体间性视角下更加强调师生间的平等、相互尊重与共同发展,这才是主体间性视角下更为合理也更为健康的师生交互关系,在这样的关系的构建下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本文将结合实例从不同方面分别谈谈基于主体间性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一、学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及其特征主体间性又叫交互主体性或主观际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一文中最先提出的。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所谓的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在深化认识客体时,发现有我一样的他我,我和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我和他我是相似的、相依的,我们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关系,我们是互识的关系。教学是师生主体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是通过  相似文献   

11.
由主体性独白转向主体间性对话,是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教学的主体间性对话有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要旨在常读常新,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师生互为主客体交往模式中,双方都视他人为客体,而自视为主体,只注意到了自身的主体性而忽视了对方的主体性。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陆丽华 《学子》2013,(8):12
英语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把重点放在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即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现在,我们的课堂已经逐步活了起来,我们教师也日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已达到甚至超过了1/3,学生的参与面也大大增加。尽管如此,我们很多教师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开放系统。教学过程就其本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决定了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和伙伴。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系统意义上的活动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要相互作用.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结构体,包括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课堂组织形式、课堂师生言语行为、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的三个主要方面,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分析并建立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分析模型,对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中,倡导的是多元主体或者是主体参与的学生评价。这个主体包括教师、教师群体、父母、学生本人、其他与该学生活动有关的人等。在这些主体中,可能原来最为关注的是教师的评价。即教师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评价和定论是最重要的。而学生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却容易被忽视了。学生同伴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双主协调,全效教学”,简称“双主模式”,追求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让学生真真正正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学生同伴互动中主动学习与成长。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学生要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双主模式”的核心是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是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服务的。下面就历史课堂“双主模式”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肖立山老师执教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射线、直线、角》一课,肖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增强了数学课堂的亲和力,尤其是一些教学细节的恰当处理,让概念教学更细腻、更精致。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其中的一些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19.
课堂生生互动的类型、意义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知识单向传递,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主要表现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形式.师生互动是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都予以较多关注的互动形式,但对于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的、更能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生生互动的研究和关注却比较少,因而,加强对课堂生生互动的研究和探讨,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学强调“老师教、学生听”,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被动者。二期课改着眼于改变这种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现通过“传染病”一节的教学案例予以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